《老人言》全文
《老人言》全文《老人言》全文1、劫由业成,业由心生。欲回劫运,须正人心。世风未转,劫运难回。苦因不拔,苦果难出。 2、经云: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五恶五痛,譬如大火,焚烧人身。敢有犯此,当历恶趣。痛哉可伤。 3、太公曰:“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归之。凡人乐生而恶死,好得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4、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家安而天下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5、善为国者,御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也。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 6、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 7、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害民者有罪,进贤者有赏;官无腐蠹之藏,国无流饿之民。 8、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邪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故其国不免于危亡。 9、人君有六守三宝。六守者,仁、义、忠、信、勇、谋;三宝者,大农、大工、大商。六守长则国昌,三宝完则国安。 10、太公曰:“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故义胜怠者王,怠胜敬者亡。” 11、无伦常,无贵贱之礼,喜听谗用举,无功者赏,无德者富,无礼义,无忠信,无圣人,无贤士,无法度,无称衡,此国之大妖也。 12、太公曰:“吏暴虐,残贼、败法、乱行,而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夫上好货,群臣好得,而贤者逃伏,其乱至矣。” 13、待天下之贤士,勿臣而友之,则君以得天下矣。 14、太公曰:“天下有粟,圣人食之;天下有民,圣人收之;天下有物,圣人裁之。利天下者取天下,安天下者有天下,爱天下者久天下,仁天下者化天下。” 15、天子者,天下相爱如父子,此之谓天子。 16、不好生而好杀,不好成而好败,不好利而好害,不好与而好夺,不好赏而好罚;妾媵为政,内外相疑,君臣不和;拓人田宅以为台观,发人丘墓以为苑囿,仆媵衣文绣,禽兽犬马与人同食,而万民糟糠不厌,裘褐不完;其上不知而重敛,夺民财物,藏之府库;贤人逃隐于山林,小人任大职,无功而爵,无德而贵;专恣倡乐,男女昏乱,不恤万民,违阴阳之气;忠谏不听,信用邪佞。此亡国之君治国也。 17、太公曰:“一言与身相终者,内宽而外仁者也;再言与天地相永者,是言行相副,若天地无私也;三言为诸侯雄者,是敬贤用谏,谦下于士也;四言为海内宗者,敬接不肖,无贫富,无贵贱,无善恶,无憎爱也;五言传之天下无穷者,通于否泰,顺时容养也。” 18、武王问尚父:“五帝之戒可闻乎。”尚父曰:“黄帝之时戒曰:吾之居民上也,摇摇恐夕不至朝;尧之居民上,振振如临深川;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栗栗恐不满日;汤之居民上,战战恐不见旦。”王曰:“寡人今新并殷居民上,翼翼惧不敢怠。” 19、太公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可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可以求天下;恩盖天下,然后可以王天下;权盖天下,然后可以不失天下;事而不疑,然后天下恃。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 20、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得天下也。 21、太公曰:“问之以言观其辞,穷之以辞观其变,与之间谍观其诚,明白显问观其德,使之以财观其贪,试之以色观其贞,告之以难观其勇,醉之以酒观其态,则贤不肖别矣。” 22、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 23、知善不行者,则谓之狂,知恶不改者谓之惑。 24、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也。 25、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26、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无他,唯仁之守,唯义之行。诚心守仁则能化,诚心行义则能变,变化代兴,谓之天德。 27、不诚则不能化万物,不诚则不能化万民。夫诚者,君子之守,而政事之本也。 28、君子耻不修,耻不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 29、有乱君,无乱国,禹之法未亡也,而夏不世主;文武之法犹存,而周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人者,法之源也。故有人(贤人君子),法虽省,足以遍矣;若无人,法虽具,足以乱矣。故明主急得其人也。得其人,则身逸而国治,功大而名美;若失其人,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 30、圣、哲、君子,治之源也。官人守数,君子养源。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而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故政令不繁而俗美,百姓顺上,守法,而安乐之矣。 31、国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汤武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政令制度,所以接百姓者,有非理如豪末必不加焉。故百姓亲之如父母,为之死亡而不偷也。 32、孔子曰:“国主好见小利,好权谋,好诈,群臣亦从而成俗。群臣若是,则众庶亦不隆礼义,而好贪利矣。君臣上下之俗莫不若是,则地虽广,权必轻;人虽众,兵必弱;刑虽繁,令不下通,是谓之伤国。” 33、孟子见于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曰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3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此言太古之世,风俗醇朴,人无争心故,其气象如此。) 35、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此正三代之治,乃中国极隆平之世也。) 36、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失之则天理灭,人欲肆,焉得不死。 37、舍财,消灾,集福,为人生一大事。 38、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佛陀教育普及推行之处所,必然获得如是实效之丰果。) 39、大乘修清净、平等、正觉之因,则成智慧、无量寿、庄严之果。 40、谨言慎行,明哲保身。 41、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42、司马光云:“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 43、范纯仁云:“戒尔勿多言,多言众所忌。不慎枢机,灾厄从此始。” 44、孔子与恶人言,故逊词以免祸。 45、心定者,其言重以舒;不定者,其言轻以疾。此程子教人者也。 46、菩萨三种顺菩提门法: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 47、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便能扭转未来,不论是自身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成功,乃至世运灾变。 48、人类大家庭,以和、平,与宽、恕相待,才能共存共荣。和平在自己内心里,唯有爱好中国传统文化,才有幸福人生;唯有爱好和平,才能带来和平。 49、古今中外大圣、大贤的教诲,才是人类亿万代生存幸福之根基,才是社会、国家、世界永恒常治久安之大道,不可不知也。 50、东方圣学,皆出自性,修之弘之,福慧无量无边。得人身,遇正教,的是百千劫希有因缘,难逢之事。 51、释迦、孔子第一正知正见,即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中义境,深广无尽。唯佛与圣,乃能究竟。一切创新者,所不能知耶。 52、英人汤恩比言:“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唯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孔孟仁义存心,忠恕为用。大乘真诚为体,慈悲妙用。 53、深信圣贤教育,能觉悟人性,唤醒人心,回头是岸。汤博士之言诚然。 54、三世如来同赞叹,十方菩萨共皈依。 55、左传曰:“夫上之所为,民之归也。上所不为,而民或为之,是以加刑罚焉;若上之所为,而民亦为之,乃其所也,又可禁乎?” 56、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57、保合大和,万国咸宁。 58、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居上不骄,在下不忧。 59、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60、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 61、君子以厚德载物。 6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 63、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64、蒙以养正,圣功也。 65、容民畜众,开国成家。 66、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67、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 68、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69、观民之俗以察己道。百姓有罪,在余一人。君子风著,己乃无咎。化主将欲自观,乃观民也。 70、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71、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72、慎言语,节饮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73、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74、君子非礼弗履,自昭明德,言有物,行有恒,家道正,而天下定矣。 75、君子反身修德,见险能止,赦过宥罪,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思不出其位,其道光明。 7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77、顺乎天,应乎人,悦以先民,民劝矣。 78、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79、信立而后邦乃化民,各得其所。直而正,静而顺,乖争不作,物无巧竞,敦实之道行,笃信发乎其中矣。 80、顺其所同则吉,乖其所趣则凶。 81、德合天地,知周万物,道济天下,乐天知命故不忧,曲成万物而不遗。 82、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荣辱之主,可不慎乎。” 83、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84、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85、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86、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是以天佑之,吉无不利。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守位曰仁;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87、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88、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89、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90、天之道,曰阴与阳;地之道,曰柔与刚;人之道,曰仁与义。 91、中国特色 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常:仁、义、礼、智、信。 四维:礼、义、廉、耻。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重义,循理。 92、明明德(体也),真实之际,真如自性。 亲民(相也),真实之利,大悲大慈。 止于至善(用也)(清净平等觉),真实智慧,善巧方便。 落实在: 格物:格除物欲。 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 致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诚意:不执着,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 正心:仁、义、忠、恕,推己及人。 修身: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五戒、十善)。 齐家:家道、家规、家学、家业。 治国:(共和)法,国之本也;人(圣贤君子),法之根源也。 平天下:(大和)国、政、族、教,平等对待,和睦相处。 汤,以七十里王天下;文王,以百里王天下。 93、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无他,唯仁之守,唯义之行。诚心守仁,则能化;诚心行义,则能变。变化代兴,谓之天德。不诚,则不能化万物;不诚,则不能化万民。诚者,君子之守而政事之本也。君子耻不修,耻不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是谓之君子。 94、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禹之法未亡,而夏不世主;文武之法犹存,而周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不得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人(君子)者,治之源也。故有君子,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法虽具,足以乱矣。故明主急得其人,身逸而国治。爱民而安,好士而荣。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明而私事息。德厚者进,而佞悦止;贪利者退,而廉节者起。 95、诸佛教人,持戒、修定、开慧。所谓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者,规矩也,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故持戒必先弟子规,次感应篇,次十善业、沙弥律仪,以奠根基。再以两年,熟背古文二百篇,取得文言文之金钥匙,则阅览四库,深入三藏,可以得心应手矣。而后,于儒释道,取其一经一论,一门深入,十年熏修。 96、“教之道。贵以专。”十年专攻一经,即是持戒。常人三四年,即可得三昧(定),六七年不能澈悟,亦当成大悟(慧)。悟后起修,学儒必成圣贤、君子,学佛则成佛、菩萨,学道则成神、仙。此乃是人生真实大事因缘也。愿天下有志者事竟成。 97、金刚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98、涅盘云:定多(不分别)慧少(分别),不离无明;定少慧多,增长邪见。 99、忍辱第一道,先须除人我,事来无所受(不执着也)。即是真菩提。 100、大珠和尚云:“我今意况大好,他人骂时无恼,无言不说是非,涅盘生死同道。识达自家本宗,犹来无有青草。一切妄想分别,将知世人不了。寄言凡夫末代,除却心中藁草。” 101、孔子曰:“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 102、虽有国焉,不教不服,是故昔者明主,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焉,可以守;三至行焉,可以征。七教不修,虽守不固;三至不行,虽征不服。 103、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谅,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强果则下廉耻。民皆有别,则贞、则正,亦不劳矣,此谓七教。七教治民之本也,教成是正矣。” 104、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君先立于仁,则大夫忠,而士信,民敦,工璞,商悫,女孝,妇听。七教之志也。 105、上之亲下也如腹心,则下之亲上也如保子之见慈母也。上下相亲如此,然后令则从,施则行。 106、明主因天下之爵,以尊天下之士,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说,则天下之明誉兴。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 107、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选天下之良者也。此谓三至。 108、仁者,莫大于爱人;知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贤。中庸曰。为政在人也。 109、孔子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是遗亲也,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110、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子也,亲之后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本,伤其枝也。 111、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焉生?无先祖焉出?无君师焉治? 112、孔子曰:“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聘射之礼废,则诸侯之行恶,而盈溢之败起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之礼众矣。凡人之知,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曰,礼云,礼云,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敬于微眇,使民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113、为人主计,莫如安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安危之萌应于外也。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然,不可不察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而人之所行,各在其取舍。 114、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倍。礼义积而民亲和。 115、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广育四夷,累子孙三十余世,历年久六八百岁,此天下共闻之也;秦王置天下法令刑罚,德泽无一有,而怨毒盈世,民憎恶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所共见也。夫用礼乐仁义为天下者,行五六百岁犹存;用法令为天下者,十余年即亡,是非明学大验乎!今人或言礼义不如法令,教化不如刑罚,人主胡不承殷周秦事以观之乎? 116、殷为天子,三十一世六百二十九年,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七世八百六十七年,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凡十有五年。人性非甚相远也,何殷周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其故可知也。 117、周武王崩,成王十岁,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孩提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导习之也,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选天下端士,孝悌闲博有道术者以辅翼之,使之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视右视前后皆正人,夫习与正人居,不能不正也。孔子曰:“少成若成天性,习贯之为常。”此殷周之所以长有道也。 118、太任孕文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恶言。故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也。古者妇人孕子之礼,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不可不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