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叫你“妈妈”还是“妈”?背后的变化值得每一位父母思考……​

有人说:
从3岁开始,当孩子踏入幼儿园的那一刻起,他们就逐渐开始习惯了独立和成长。
深以为然。
我家大宝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都会趴在我的跟前,奶声奶气地问:
“妈妈,我今天可以不上幼儿园吗?”
“妈妈,你今天一定要记得接我放学啊!”
“妈妈,今天幼儿园有小朋友抢我的东西!”
每天三四十遍的“妈妈”叫得我脑仁嗡嗡地,有时候也会忍不住地期待:
这个小小的人儿,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
——长大到独立穿衣服;一个人也能好好地吃饭;不用再操心他的身高、体重、维生素缺不缺啊……

但是有一天,我发现,他突然不再“烦”我了。
他会自己坐在角落里玩游戏,不再要求我的陪伴;
他会和幼儿园的小朋友手牵手,不再闹着我接他放学;
他会自己处理和朋友的矛盾,有了自己的日记本和小秘密……
更重要的是,他不再屁颠屁颠地跟在我背后,妈妈前,妈妈后了。有时候,还会像个大孩子一样直接喊“妈”。
尽管我知道会有这么一天,甚至无比期待过他快点长大,快点懂事,可当这一刻来临的时候,父母的心啊,真的很复杂。
从“妈妈”到“妈”一字之差,竟然差距那么大。
从“妈妈”到“妈”背后是孩子的不安全感
其实,从3岁开始,孩子就进入「独立」与「成长」的转换阶段。
他们开始分床睡,会怕黑
心理学家曾经对176位,3-12岁儿童进行访谈调查,结果发现,有73.3%的孩子,存在“怕黑”的现象。
主要是因为“泛灵心理”的作用。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它是3岁左右的孩子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灵现象,是一种心理倾向,会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意象的东西。
泛灵心理虽然会放大孩子的想象力和对未知事物的害怕,也有很多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开发孩子的大脑潜能,提高孩子的情商。
父母要认同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说孩子“胆小”,因为孩子怕黑很正常,我们可以陪在他身边,帮助他揪住心里害怕的东西,告诉他:别怕,有我在。

他们开始过度依赖一些物品,来弥补缺失的安全感

父母并不能时时刻刻陪伴在孩子身边,孩子难免会处于焦虑之中,他们会本能地寻找和父母有关的事物,来代替那份安全感。
比如有家长发现,他们会过度依赖一些“小毯子”、“被子角”甚至“洋娃娃”,有时候必须抚摸着,甚至用嘴嘬着才能睡着。
当孩子害怕的时候,母亲掖被子轻拍安抚,这一刻,母爱的载体就是「被子」。
当孩子饥饿的时候,母亲用奶瓶安抚,这一刻,母爱的载体就是「奶瓶」。
当孩子孤单的时候,母亲用洋娃娃哄逗,这一刻,母爱的载体就是「洋娃娃」。
孩子如此迷恋这些小物件儿,其实依恋的是母亲的味道。

他们会担心有人分享自己的父亲和母亲
我家老二刚出生的那段时间,大女儿很没有安全感,她会变得小心翼翼,害怕自己做错,担心考砸。
有一天晚上我本来答应她要陪她看电视,但是后来我临时有工作在忙爽约了。在书房里我听见类似“玻璃纸擦地的声音”,我以为是窗外北京呼啸的风,但过一会儿我余光竟然扫到书架后有一个小小的身影。
我才明白,玻璃纸擦地的声音,是她的抽泣声。
我一把抱起闺女,送进她的房间,吻掉她脸上的泪珠:
是身体不舒服吗?做噩梦了吗?睁开眼看不见妈妈害怕了?
但女儿抓住我的手,再也没有松开,那一刻我突然共情到她心中的不安,那一刻我无比自责。
“放心,妈妈永远是你的大树,我们对你的爱没有变少,我们对妹妹的爱,只是另起一行而已。”

心理学家胡慎之说,母的爱对孩子而言,是生命中最初且最重要的体验。
我们需要的,就是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做他们身后稳靠的大树,帮他们度过这个成长的关键阶段。
从“妈妈”到“妈”,也意味着孩子开始长大
网上有个提问: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把“妈妈”改成“妈”的呢?
@周洲:是我开始上幼儿园,有了自己的好朋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吧。
@迟淼淼: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班里同学都喊“妈”,我觉得叫妈妈怪不好意思的。
@风吹麦浪:我上初中去外地了,每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慢慢地就开始喊“妈”了。
@扬帆:高中的时候去交换学习,了解更新鲜的事物,也见识到了外面更大的世界,觉得自己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叫“妈妈”的孩子了。
你看,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的:
从婴儿哭啼开始,经历过咿呀学语叫出第一声“妈妈”的喜悦,然后慢慢学会独立。
从“妈妈”到“妈”,一字之差,也意味着孩子长大了。

他们有了自己的朋友和伙伴,也拥有了更复杂的情感;
他们开始懂得跌倒了要自己爬起,不会再轻易躲在妈妈怀里哭泣;
他们学会了取舍和选择,也怀揣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去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
就像《悬崖上的金鱼姬》说的,成长,是每个孩子的权力,也是他们必经的征程,或平坦、或崎岖,有悲欢,有离合。


而为人父母,我们在这一阶段,学会的应该是“放手”。
还记得《爸爸去哪儿》杜江送给嗯哼的那首感动无数父母的来自海桑的小诗: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
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
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不必有我
我是一件正在老去的事物
却仍不准备献给你我的一生
这是我的固执
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
我爱你,仅此而已
不管称呼如何改变,不变的是陪伴的心
从“妈妈”到“妈”,就是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减少,自己逐渐走向独立的体现。
由“妈妈”变成“妈”,一字之差,却意味着,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学会放手了。
但无论怎样,不变的都是我们陪伴的心。
经常有家长在后台跟我们留言:我工作太忙了,陪不了孩子啊,怎么办啊?
其实,陪伴这件事一点也不难儿。

1.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比如:早上上班前说再见,晚上吃饭时分享一天的生活,睡觉前讲好睡前故事……
让他们知道别害怕,我们一直在你身边,牵挂着你的喜怒哀乐。
而孩子也会更有底气和安全感,用快乐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2.创造有仪式感的亲子陪伴时间
比如:每周固定的家庭会议、一周一次的聚餐,每月一次的亲子互动,生日一起做蛋糕……
这些小小的仪式,让平淡的日子被重视、珍惜,都会成为孩子童年里闪闪发光的回忆。

3.培养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激发探索欲和好奇心

更重要的是可以多鼓励孩子接触一些新鲜事物和玩具,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从而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情绪,分散他的注意力。
《进化心理学》上报道,有一项研究发现:多尝试探险类的互动,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更有勇气去面对挑战。
健达奇趣蛋始终鼓励、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希望通过创意满满的惊喜玩具,能带每个孩子体验探索的快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