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官渡之战来看袁绍集团内部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具体日期不详,暂存此处),袁绍起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道到许昌,曹军诸将认为难以战胜袁绍,曹操却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遂决定起兵两万迎敌。
八月,曹操率军进据黄河北岸重镇黎阳,派臧霸率精兵入青州一带,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留于禁率步骑两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令东郡太守刘延守白马,以防止袁军渡河南下,此为第一道防线。九月,曹操还许昌,置主力在官渡筑垒固守,为第二道防线。官渡为袁绍进攻许昌的咽喉之地。12月,曹操复还官渡,亲自坐镇,严阵以待袁军来犯。
正当曹操全力以赴布置对袁作战时,刘备起兵反叛曹操,杀曹徐州刺史车胄,占据下邳,屯兵沛县,并积极与袁绍联络,欲合力夹攻曹操。曹操分析了眼前的形势,认为“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于建安五年(200年)年正月,率精兵东征刘备,一举占领沛县,收复徐州,转攻下邳,并迫降了关羽。刘备全军溃败,仅带少数兵马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去了。曹操获胜后,还军官渡,以迎战袁绍。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亲率大军进军黎阳,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进攻东郡太守刘延驻守的白马,刘延兵势微弱,被颜良军围困,情况紧急。四月,曹操决定率兵救刘延。他采纳谋士荀攸的建议,先自引兵到延津,佯装渡河袭击袁绍的后方,袁绍当即分兵西应。曹操却乘机率一支精兵向东奔袭白马,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斩杀,白马之围遂被解出。袁绍又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率五六千骑步兵渡河追击曹军。曹军当时只有骑兵五百余骑,危急之中,曹操令众骑兵解鞍放马,又将辎重丢弃在袁军来的路上。不久,文丑兵到,见到曹军丢弃的马匹、辎重后,你争我抢,乱作一团。曹操见此,命其500多骑兵立即上马,向袁军冲杀,袁军顿时溃败,大将文丑被斩首。此番曹军连斩颜良、文丑两员河北名将,袁军大为震动。袁绍下令煺军阳武。曹操也还军官渡固守。
八月,袁绍兵临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数十里。曹操也分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出击,但战斗不顺。当时曹操兵不满一万,且十有二叁为伤兵,只好煺回营垒坚守。袁军见此,便堆起土山,筑高橹,用箭俯射曹营,使曹军士兵只能蒙盾而行。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曹操命工匠连夜赶造霹雳车,向袁军还以飞石,摧毁了袁军的橹楼。袁绍又命士卒挖地道袭击曹营,曹军也针锋相对,在营内掘地壕以对抗。曹操又闻袁绍的几千车军粮即将运至官渡大营,他立刻派大将徐晃、史涣截击,将袁军粮草全部烧毁。
双方相峙月余,曹军粮草将尽,士卒疲乏,于是曹操寻机与袁绍决战。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命淳于琼等五人率兵万余人护卫,将粮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谋臣许攸建议袁绍派轻骑趁夜突袭许昌,袁绍不予采纳。恰这时许攸家中有人犯法,被其政敌审配扣押。许攸一怒之下,投奔曹操,并献计曹操奇袭乌巢。许攸之计正合曹操寻找战机,出奇制胜的心意。于是曹操当机立断,留曹洪、荀攸守官渡大营,自己亲率步骑五千人,连夜出发,一路扮着袁军,骗过袁军哨卡。到达乌巢后,即围住粮屯放火,及至天明。淳于琼才见曹军兵少,于是出垒迎战。曹操挥军冲杀,袁军抵挡不住,被迫推回营垒坚守。这时,袁绍一面派骑兵救乌巢,一面命张合阝、高览攻打曹军官渡大营,企图使曹操煺无所归。当增援的袁军骑兵逼近乌巢时,左右报请曹操分兵抵挡,曹操大怒说:“敌兵到了我背后才再告诉我!”于是士卒皆殊死拼杀,大破乌巢守军,擒杀袁将淳于琼。攻打曹军大营的张合阝、高览二将闻淳于琼兵败,又闻袁绍对他们二人起疑心,遂于阵前投降曹操。曹操乘势挥军掩杀,袁军大溃,袁绍及其儿子袁谭只带了八百余骑,仓惶逃往河北。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官渡之战”的历史背景:北方两个庞然大物的碰撞
事实上,早在“官渡之战”之前,曹操与袁绍之间就出现了摩擦,双方也清楚地知道,与对方必有一战。但是袁绍面临北方公孙瓒的威胁,曹操有徐州吕布的掣肘,所以两个人都心照不宣地对付其他的军阀,将决战留在最后。后来公孙瓒、吕布、袁术分别被消灭,刘备势力一度被剪除。通过吞并这些势力之后,北方产生两个庞然大物,就是曹操集团和袁绍集团。
当时袁绍拥有青州、并州、冀州、幽州四州的势力(不过不是全境);曹操拥有兖州、豫州、司州、徐州,另外还有一部分青州,一部分荆州,一部分扬州。虽然曹操和袁绍都有四州之地,但是曹操对袁绍要处于明显的弱势。抛开经济、人口这些数据不谈(因为东汉末年各州郡肯定受过不同程度的战乱的影响,《后汉书》中各郡人口不一定准确,小编才疏学浅,实在无法确定“官渡之战”发生时双方人口的情况),光从地缘上来讲,曹操就要明显吃亏。因为袁绍的地盘在北方,曹操的地盘在中部,他不仅要对抗袁绍,还要防备异军突起的孙策、据守荆州的刘表。关西各军阀虽然在名义上归附曹操,但是拥有相当的独立性,也不得不防。另外在兵器装备上,曹操是明显不如袁绍的。所以“官渡之战”中双方的基本盘相当,但可以视为以弱胜强之战。
《太平御览·兵部》:“魏武《军策令》曰: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官渡之战后的整整7年,河北大地依然被笼罩在战火之中。
而这一切就算是袁绍战胜了曹操也无法避免,反而会让战争进一步扩大,导致更多无辜百姓丧生,因为问题的根源——就在袁绍内部。
按照袁绍作出的安排,即使他还在世,内乱爆发也是迟早的事。自董卓作乱,东汉朝廷名存实亡,各个军阀占上几个郡县、拉起几千兵马就有了割据一方的本钱,就在这一片混战中,袁绍硬生生从天下13州中拿下了青、幽、冀、并4个州,麾下“精卒十万、骑万匹”,堪称华北地区的庞然大物。
既得利益集团要想长久,就必须保证大权的平稳交接,袁绍共有3子,按照传统,应当早早确立长子袁谭接班人的身份,然而袁绍偏偏选择让袁谭与次子袁熙、外甥高幹各领一州,自己则带着小儿子袁尚住在地处集团核心的冀州邺城。
面对主子这般操作,谋士沮授一语中的:“必为祸始”。
表面上,袁绍的理由是锻炼这些孩子——“以视其能”,可他内心真正盘算的,是让袁尚逐渐获得内部各派系的认可,取代哥哥袁谭。
最小的孩子最讨大人喜欢并不稀奇,何况袁尚又有着一副俊美的面孔,在当时那个极其看重长相的年代无疑是增添了不少印象分的。曹操至死不称帝,其中就有他自惭形秽,恐被人笑“望之不似人君”的原因。
况且袁尚还得到了袁绍正妻刘氏的偏爱,这枕头风一吹,本就带着滤镜看袁尚的袁绍便暗暗在心中确定了其接班人的身份,但老练的袁绍很清楚改立幼子的操作难度之大,只能先藏在心里不说,可惜,总是形势比人强。
建安7年(公元202年)的5月,兵败官渡的袁绍在不甘与愤怒中呕血而死,他根本没来得及立袁尚为嗣,偏偏袁谭已被派去统领青州。
最高权力出现真空,两方又都兵权在手——内战一触即发。
第一个被杀的,是逢纪。这年9月,曹操进攻驻扎黎阳的袁谭,袁谭求救于袁尚,袁尚却只派去了少量兵马,还让逢纪随军监视袁谭,袁谭一怒之下,斩了逢纪祭旗。
逢纪之死并不冤枉,因为正是他和审配两人坏了袁谭的好事。
诚然,袁谭虽年长,其治下的青州民生却是一塌糊涂,其人更无为君风范,然而袁绍死后,众人仍是按传统召袁谭来继位。
可偏偏逢纪、审配一向与支持袁谭的辛评、郭图不和,一旦袁谭上位,辛评等必然得势。出于自身安危的考虑,逢纪、审配立刻先下手为强,奉袁尚做了邺城之主,把前来的袁谭挡在了城外。
自此,在权力的诱惑和亲信的撺掇下,两兄弟心生间隙。就在次年5月曹操退兵后,邺城之内的两兄弟爆发了第一次火并。
原本,曹操打算乘胜追击,一举从黎阳打到邺城,是郭嘉拦住了他,原因很简单,兔子急了还咬人,何况是亲哥俩。逼急了只会迫使他们联手,不如先退兵,二袁没了外部压力,内部矛盾就会爆发,迟早打起来,到时就可坐收渔利。(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
果不其然,曹操刚撤,袁谭就在辛评、郭图的挑唆下跟弟弟袁尚打了起来,可这当哥哥的实在不争气,一阵混战后,袁谭败退南皮县。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即使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斩杀了7万余人,仍然未能动摇袁家厚实的基础,况且袁绍在战后也收复了反叛的地区,威望仍在。
但袁绍集团雄厚的家底也正是其弱点所在,过于庞大的体量导致其内部派系林立、暗斗不止,正所谓“兵多而分化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袁绍之所以让三儿子各领一州,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最优解,毕竟亲儿子总比河北那些士族大家要信得过吧。
袁绍在时,以自身威望还镇得住,当他一死,各个派系必然各为其主,过一把从龙功臣的瘾儿。当然,如果袁氏兄弟以大局为重、团结各方,至少能维持住表面的统一,光凭此,袁家就足以称雄天下。
这一点,袁谭的部下王修看的清清楚楚。亲兄弟就如人的左右两手,跟别人决斗前先砍断自己的右手,然后高呼“我赢了”,这有用吗?(兄弟者,左右手也。譬人将斗而断其右手,曰'我必胜’,其可乎)
然而就算袁谭能放下心结,袁尚也不打算给哥哥机会,建安8年的10月,他率军把袁谭围在了平原县,逼得袁谭饮鸩止渴——归顺曹操以求救援。
袁谭投降虽不是真心,却导致了多米诺效应,本属袁氏的苏由、韩范、梁岐纷纷投降,曹操爽快的赏出爵位,以此来诱惑更多的袁氏成员倒戈。等到来年,眼见时机成熟,曹操便亲率大军围住了审配所守的邺城,从5月开始,双方你来我往,几乎用尽一切攻防手段,待到8月,邺城虽未陷落,城中百姓却也饿死过半。
那么本该主事的袁尚呢?说来讽刺,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仍然在平原和袁谭厮杀了整整3个月,等到他撤军回援时被曹军一触即溃,部将马延、张顗临阵投降,慌乱中,象征袁氏权力的印绶、衣物等都被曹军所掳。
自此,袁氏大本营邺城陷落、审配被杀,袁家大势已去。高幹向曹操献上并州投降,随后也没能逃过被杀的命运,袁尚逃往幽州寻找袁熙,至于袁谭,后来又复叛曹操,2个月后便被曹氏子弟曹纯斩杀。时乃建安10年正月(公元205年),距袁绍离世仅仅2年多。
袁谭一死,接下来就轮到袁熙和袁尚内斗了,然而还没等曹操出手,袁熙的部下焦触、张南便先将袁家兄弟赶去了辽西少数民族乌桓所在地。
幽州(今河北)在当时是汉朝北部边境,周围少数民族居多,其中蹋顿单于所率的乌桓部落尤其强大。
好在袁绍占据幽州后素来与他们相处和睦,所以蹋顿对袁氏兄弟相当仗义,决定出兵帮他们恢复故土,本就不平静的北方大地再次躁动了起来。(数入塞为寇,欲助尚复故地)
建安11年(公元206年),曹操在郭嘉的力劝下领着轻骑兵悄然出击,一路经过白檀、平冈,柳城,于当年8月在白狼山遇上了蹋顿单于和袁熙、袁尚组成的数万联军。
曹操登高望去,乌桓虽然人多却军纪涣散、部队不整,正是趁其不备的好机会。自己跋山涉水来到这寒冷之地,不就是为了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扫清袁家的残余势力吗!狭路相逢勇者胜,曹操一声令下,以张辽为先锋的曹军虎豹骑直冲敌军,一场恶战后,蹋顿被当场斩杀,曹操一举获得了辽西多达20余万的人口。
蹋顿败亡后,袁熙与袁尚带着千余骑又投奔了辽东太守公孙康,众将劝曹操追击,曹操却选择了退兵,他静静等着公孙康把袁家两兄弟的人头送来。
果然,去往辽东的袁熙、袁尚并不安分,打算谋害公孙康取而代之,却被公孙康识破,设宴诱杀了他们,将首级献给了曹操。
其实曹操不过是像当初郭嘉劝他的那样,选择了穷寇莫追的做法,他十分清楚袁家兄弟一旦没了外部压迫,必然就要和公孙康内斗,这似乎已成了袁氏集团深入骨髓的顽疾,最终导致了自身的灭亡。
不管怎样,建安11年的冬天,随着天上划过的流星陨落,曾经雄踞一时的袁氏集团就此彻底覆灭。
想当初曹操与袁绍共同起兵,袁绍满心想着拿下河北燕赵之地、统帅夷狄,再南下争锋。曹操却说自己要集结天下智谋之士,让他们为己所用,以此纵横天下。(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官渡之战前,袁绍占据了冀、幽、青、并四大州,可谓是地广人丰,兵强马壮,他的兵力更是几倍于曹操。
大战之前,孔融还对荀彧说,曹操必败无疑。
孔融:“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
那么,我们再来从袁绍本人的角度来聊聊为何却大败而归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二个原因。
第一,袁绍个人品质比不了曹操。
袁绍这个人,是有很多缺点的。用荀攸的说法,是表面上看宽厚大度,实则心胸狭窄。做事犹犹豫豫,老是错过战机。不行法度,士卒虽多,却难以发挥出作用。更为关键的是,他还仗着自己的家族势力,沽名钓誉,虚情假意。
陈寿评价袁绍:
“绍多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
也就是说袁绍度量不大、谋略不行、不行法度、不会用人。
就说袁绍用人。
袁绍剧照
袁绍是听不进劝谏的。袁绍派颜良攻打白马时,他手下的谋士沮授劝他,颜良度量狭小,有勇无谋,不能堪当大任。袁绍不听,结果颜良为关羽所斩。
袁绍进军官渡后,田丰劝谏他,在南方应该速战速决,在北方应该打持久战。袁绍求胜心切,又不听劝。
官渡之战前,田丰劝谏袁绍,说曹操善于用兵,他的兵力虽少,但是不可轻敌,应该打持久战。对内修好政理,对外不停地派一些兵去骚扰曹军,让他的军队疲乏奔波。两年之内,就能够战胜曹操。袁绍不听。田丰死谏,结果袁绍大怒,将他关进了大牢。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狱卒将袁绍兵败的消息告诉了田丰,说他不日将重见天日。没想到田丰仰天大笑,说要是袁公打赢了仗,他或许能活命。现在失败了,他必死无疑。
果如田丰所言,袁绍逃回后,立即将他给杀死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袁绍战胜了曹操,或许会放了田丰,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宽厚大量和英明绝伦;而他失败了,则会恼羞成怒,杀了田丰,来掩盖自己的错误。
相比之下,曹操宽宏大度,举贤任能,不拘一格。有谋略,做事果敢坚决,又随机应变。军纪严明,赏必行,罚必信。真诚待人,从不虚荣。
袁绍的个人品质跟曹操想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第二,袁绍的内部不如曹操团结。
袁绍的内部,是有很多问题的,用荀彧的说法是:
“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
郭图剧照
谋臣有问题,但是如果袁绍能够调和好,也不会出现太大问题。可是偏偏袁绍不能容忍他们,田丰死谏被下狱,后被杀;许攸贪财、无法度,也不被容,结果叛逃曹操。
此外,袁绍的谋臣还互相争斗。郭图嫉妒沮授,诬陷他“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袁绍听到后,就对沮授产生了怀疑,收回了他的兵权。
而反观曹操内部,是比较团结的。曹操总是以身作则,能够协调好各方的矛盾。
总结
官渡剧照
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袁绍自己,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主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