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卫灵公篇(二十三)

原     文
卫灵公第十五

15.23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释     解
子贡请教老师:“好德君子行政是以道义为本,行之以礼,出之以逊,诚实有信,成就其亲仁不党的仁德事业。那么,有没有一个可以依行终身的字,让我行仁积德而不逾矩呢?”老师说:“要说一个可以让人积善成德,终身奉行的字,那就是'恕’吧!自己身居君子之位,应当明白他人之心与我之心的感同身受不相异的道理。行事之前,先要将心比心,由己推人,思忖推测他人的感受,不以自己所不喜好的而强加于他人。这样才能让你的悲悯恤民之心守正而不偏,让你的行政没有损民害仁之举,实现众人从之、和谐适宜的不逾矩的厚德之政。”
释     字

《说文》:恕:仁也。从心如声。商署切。㣽,古文省。

《正字通》:恕:伤豫切。音庶。以己心体人也。陆贽曰:寡恕而下惧祸,故反侧之衅生。程明道曰:充拓得去为恕心,天地变化草木蕃,气象也。又刑罚宽也。罗从彦曰:朝廷立法不可不严,有司行法不可不恕,不严不足以禁天下之恶,不恕不足以通天下之情。

汉字“恕”从心如声,会推己心及人心之意故从心。“如”本为女子在盛水的器物边照看自己的形貌之形象,故有观照、像、如同之义,会爱人如同己心一样,故从如声。“恕”初义指“推己及物的群居之道”。即“以己心体谅、通情于他人之心”。忠恕本是一体,是同一道德行为或道德情感活动的两端。忠重在强调保持内心道德情感的真诚和道德理智的觉醒,常用于下对上的敬忠尽责;恕重在强调以通情作为待人处事之情感基础,常用于上对下的关怀尽职。当人心能做到忠时,则自然能做到恕。引申为原谅、宽恕。注意,宋本《玉篇》“㣽,奴古切,恚也”,是以“㣽”为“怒”;大广益会《玉篇》“㣽,奴古切,思也”,因此,商承祚在《说文中之古文考》中认为:“《集韵》怒,古文作㣽。恕怒声近,故一字两用。《玉篇》'㣽,思也’,不以为恕怒之古文,其义又殊。”《字源》中说:“金文、《说文》古文均为从'心’、'女’声(但战国金文文例用如'怒’)”。故《说文》“㣽,古文省”,非是。

素     说
前一章通过“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教导,让人们体悟好德君子以道义为行政之本,把握人外在的言行和其内在的仁德道义间的主次、层级间的偏离要旨,从而在其具体的为政实践中自觉地举人以义不以言,废言以义不以人的用人择善的守诚之道。本章通过子贡所问,老师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让人们体悟好德君子行政的亲仁不党的群居守正之道。
子贡请教老师:“好德君子行政是以道义为本,行之以礼,出之以逊,诚实有信,成就其亲仁不党的仁德事业。那么,有没有一个可以依行终身的字,让我行仁积德而不逾矩呢?”老师说:“要说一个可以让人积善成德,终身奉行的字,那就是'恕’吧!自己身居君子之位,应当明白他人之心与我之心的感同身受不相异的道理。行事之前,先要将心比心,由己推人,思忖推测他人的感受,不以自己所不喜好的而强加于他人。这样才能让你的悲悯恤民之心守正而不偏,让你的行政没有损民害仁之举,实现众人从之、和谐适宜的不逾矩的厚德之政。”
本章需要注意有二:一是“恕”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是学为君子的修行达仁的修行之要,又是从政君子行仁积德的实践之要。因而,本章和《颜渊篇》“仲弓问仁”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构成一个完整 “一贯”的可终身行之的实践路径,“恕”是求仁之方,也是行仁之方,可以终身行之而“一以贯之”。《颜渊篇》是对具备君子品质者的继续修行以达仁德境界的教导,强调是“无论大事小事,都兢兢业业地克己修行,自己不愿承受的事,就不强加给别人”。本章是对从政的好德君子行仁积德实践的教导,强调的是:“身居君子之位要将心比心,由己推人,思忖推测他人的感受,让自己的悲悯恤民之心守正而不偏,让自己的行政没有损民害仁之举,因而不以自己所不喜好的强加于他人为行仁的尺度。”张居正《论语直解》中解道:“所谓恕者,以己度人,而知人之心不异于我,即不以己所不欲者加之于人。如不欲上之无礼于我,则亦不以此施之于下;不欲下之不忠于我,则亦不以此施之于上。斯则视人犹已,而以己及人,不论远近亲疏,只是这个道理。推将去,将随所处而皆宜矣。” 二是需要注意正确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逻辑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己之不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而让人们知“为仁”之“止”,展现的是君子的退守工夫。因此,本章和《颜渊篇》一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欲,施于人”不是等价的逻辑命题。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的逻辑命题是“施之于人,己之所欲”。对于这一点是需要《论语》的读者用心体悟,细心甄别的。蒋伯潜《四书读本》中解道:“'恕’是求仁之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句,是'恕’字的定义。但此就消极方面而言;其积极方面,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子贡曾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他的话,正和这里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相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