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要是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
高要在历史上是西江流域的水运枢纽及其中下游山区的经济中心。
西江支流众多,广西大部广东西部及部分云贵地区货物均可分别从郁江、柳江、桂江、贺江、南江、新兴江等支流再经高要西江河段抵达佛山、广州,通过新兴江,.再经天堂、春湾山隘,接通漠阳江,也可再经陆道通至高雷等地。
北岭山脚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战国时期,本地与长江流域的楚国已有文化交往。自秦代开凿运河以后,西江成为岭南与中原交流的重要通道,高要也是岭南最早接受中原文化辐射的地区之一。秦代汉人南迁岭南,多选西江路线。南移军民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技术,促进了西江流域的开发,高要由此成为岭南最早置县的区域之一。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设置盐官于高要,与广州并列,成为全国36处盐官之一。直到清代,高要一直是西江流域的盐运中心。东晋南北朝时,大量汉人因避战乱南迁,以高要为中心的西江中下游置县数量增多,高要得以成为地区中心。隋朝高要所在的信安郡人口密度为广东第一,主要因为从越城岭道南移的汉人喜欢定居高要等地,此时高要已是西江中下游山区的经济中心。自唐开发大庾岭道,加之全国经济中心东移,高要在南北交流中的地位下降,但仍不失于两广交流枢纽。
明代是高要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小珠三角普遍重视经济作物,所缺粮食往往需从广西调补,高要成为两广粮食转运中心,也是两广与粤西山区货物的集散中心。
明万历年间,因倭寇为患,朝廷独留广州开展对外贸易业务。高要因是两广总督驻地,来此办事的官员、商人增多。外国传教士进入广东传教也需拜见两广总督。明万历十一年(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来到肇庆获准建立仙花寺,成为中国境内第一座天主教堂。利马窦在肇期间大力介绍西方文化,同时向欧洲介绍中国历史地理概况,高要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最早的地区之一。 1993年,高要结束了2104年的县治历史。
(本文参考覃业程先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