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研人物|中国音乐的“传歌者”——访荷兰著名音乐家高文厚 2024-05-11 07:22:44 高文厚先生受聘中国文化译研网顾问专家高文厚(Frank Kouwenhoven),荷兰著名音乐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音乐的研究和推动中国音乐在世界的传播与交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和身为汉学家的妻子施聂姐(Schimmelpennick)多次深入中国江苏、甘肃、青海、陕西、宁夏等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范围包括中国传统戏曲、“花儿”、皮影戏以及现代流行音乐,被誉为中国音乐的“传歌者”,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做出了极大贡献。2016年1月10日,高文厚先生被中国文化译研网(以下简称译研网)聘为顾问专家,中国文化译研网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译研网:尊敬的高文厚先生,欢迎您再次来到中国,并再次做客中国文化译研网。首先,对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感谢您能抽出时间接受此次采访。您本人是一位荷兰音乐家,而且您曾经也做过记者,可是这么多年来您却一直致力于中国音乐的研究和推动中国音乐在世界其他地方的传播与交流,是什么让您对这项工作如此情有独钟?高文厚:哦,这背后有一个故事。多年前,我在莱顿,也就是我现在住的地方,碰到了我的妻子,她是一名汉学家,当时她还在汉学院学习。我们俩对音乐都非常感兴趣,在一个合唱团上我们认识了。她喜欢唱歌,我也喜欢,后来她来中国学习,要一年见不到她,我觉得时间太长了,于是我过了段时间就来中国找她。那时候,我们就思考在中国有没有传统音乐,因为我们俩都对传统音乐非常感兴趣。她在荷兰还有一支小乐队,也经常演唱爱尔兰、苏格兰、波兰等地的音乐,于是我说,中国可能也有类似的音乐。我一到中国就爱上了中国,我非常喜欢这个国家,也非常喜欢中国文化,所以我们后来就讨论能不能把研究中国音乐作为一项工作。荷兰音乐家高文厚译研网: 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啊!自那时以来,你们就一直致力于这项工作。25年前,您创办了研究中国音乐的专业英文学术期刊CHIME《罄》,这方面的情况能简要介绍一下吗?高文厚:《罄》是一本学术杂志,上面的文章都是学术性的,每年都会出版一到两期,到现在总共二十期左右,每期都有两百多页。内容涵盖各种音乐类型,如流行音乐、传统音乐、乐团演出等等,大部分的文章是由西方的音乐学家撰写的,当然也有一些中国的音乐学者的文章。后来我们开始与上海音乐学院合作,现在可以说是我们一起办的一个杂志,所以现在也有一些用中文写的文章。读者大部分是音乐专业的学习者,也有业余的音乐爱好者和人类学专业的学生等等,他们对这方面都挺感兴趣的。译研网: 您每年都会举办国际“罄”会议,过去几年里,都在哪些国家举办过?今年的会议将在哪个国家进行?高文厚:是的,每一年都会举行这个会议,去年是在瑞士,今年计划安排在德国汉堡,明年将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我们已经在很多个地方举办过会议,特别是在欧洲,比如威尼斯、布拉格、巴黎、阿姆斯特丹等等,可以说我们在欧洲的各大城市都举办过“罄”会议。有时候我们也去美国,例如2008年就在纽约北部,我们在中国也安排过一次会议,在陕西榆林。译研网: 对于今后的工作,您有什么新的期待?高文厚:我希望会有更多的人来研究中国音乐,而且是更加深入的研究,这是很重要的。译研网: 中国音乐界有这样的看法,真正达到世界级水平、被世界所认可的中国音乐作品并不多。如果盲目推广质量欠佳甚至粗制滥造的作品,不仅不能帮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反而影响中国文化的形象。以您多年的经验,您觉得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面临哪些障碍?需要开展哪些工作?高文厚: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哈哈……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在二十世纪,改变太大了。从传统音乐到现代音乐的过程中,发展太快,所以可以说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关系破坏了。不只是现代音乐,在音乐学院,教的民乐和传统音乐没有太大关系,他们之间差距很大,这个我觉得非常遗憾,就个人而言,我认为这是最大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想个办法,多呈现传统的音乐的特点,尤其是目前这种情况下,音乐学院可以说是最专业、水平最高的音乐教育学府,他们也应该思考这个题目,如何让传统音乐得以生存和发展。我觉得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太大了,我不反对西方音乐的影响,影响可以有,所有的文化都是相互影响的,但是我觉得如果它的影响非常大,以至于传统的音乐无法被听到的话就会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采访中译研网: 是的,这就让我想起了您的另一个观点,我记得您曾说过,在中国,听不到传统的、历史的音乐,这是个非常遗憾的事情。那么您认为,在当前流行音乐占据中国乐坛半壁江山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来继承、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高文厚:保护音乐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甚至说音乐不能保护,因为它不是一个东西可以放在博物馆,人人都可以参观。音乐是活着的,对我来说,保护的意思就是采访它,通过录音、录像等记录下来;采访音乐家,多研究音乐背后的意义;写相关的文章和报告,这样的话就可以留下音乐的技艺,我觉得这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发展对音乐而言是很危险的,发展的意思是什么?一般来说就是改变,当然文化一直都在改变,但是改变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样的收获,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音乐而言,我觉得现在很多中国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跟它的传统的“根”有很少的联系,这个我觉得有点遗憾。我希望人们能够振兴传统音乐的“根”,拿出最好的东西,这是最宝贵的部分,如何把它们保存下来,这非常重要。译研网: 确实如此,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期间涌现出了无数的音乐佳品,我们确实应该保留中国传统音乐的“根”。您在推广中国音乐与加强中国音乐和其他民族音乐交流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对中国音乐持什么看法?他们一般会接受、喜欢什么样的中国音乐?高文厚:现在可以这样说,只有一种音乐类型即流行音乐在外国有点影响,他们比较熟悉流行音乐的写法。可以说中国的流行音乐是西方过来的,所以西方人可以听得懂,能理解。但是中国传统音乐,比如戏剧、民乐等,基本上在外国没什么影响。和美国、欧洲、非洲相比,中国音乐的影响力还是很小,我个人觉得,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比较封闭的,与外界的交往比较有限。你可以看看非洲,非洲经济不是很发达,而且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大多数非洲国家经济不发达,但是其文化影响却很大。有人说中国音乐的影响小是因为中国音乐太特别了,他们都听不懂,我觉得这个应该关系不大。当然,语言也是一个影响因素,但是应该不是最大的问题。中国现在经济很强,而且有那么多优秀的音乐家,但是他们就是不出来,不发挥影响力。译研网: 是的,中国在历史上确实有一段比较封闭的时期,但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越来越重视对外交流,也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您和您的爱人施聂姐女士对中国音乐的研究除了古琴、吴语地区民歌、甘肃青海一带的“花儿”、皮影戏以外,还涉及到哪些领域?高文厚:有很多领域,我们的研究内容很广泛。前几年我开始对中国现代音乐感兴趣,所以我采访了很多作曲家,也写了一些文章去介绍他们的发展,他们的音乐。另外,我对江南丝竹也很感兴趣,也写过这方面的文章,还有苏州弹词啊,昆曲啊等等的。过几天,我就要去苏州,专门去采风。特别要去采访几位懂昆曲的老音乐家,他们年事已高,我希望抓紧时间去采访。夏天我计划去泉州,去了解一下南音,拍一个有关南音的纪录片,将南音的演唱方法记录下来,我现在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我想在这方面做点研究。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我来不及研究所有我喜欢的音乐类型,太多了,太多了……译研网: 由中国文化部和北京语言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化译研网聘请您担任顾问。请问一下,您如何评价中国文化译研网的工作,以及您期待与中国文化译研网开展哪些合作?高文厚:我觉得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在这里,我可以讲课,特别是向外国学生介绍中国音乐。除此之外,我非常希望可以建一个网站,向外国人介绍中国音乐,因为这里专业译员很多,所以我可以和他们合作。当然,我希望它在中国也有影响,因为外国人的看法和中国人的看法也不一样,对中国人来说也应该是比较有意思的。译研网: 您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音乐的研究,为中欧音乐文化的相互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出版著作、主办杂志、举行国际学术会议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们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中国音乐研究和中国音乐传播和交流中来。最后,再次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您取得越来越丰硕的学术成果!谢谢!本文为中国文化译研网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谢江 摄影:李彤 编辑:蔡明佳 赞 (0) 相关推荐 音乐人王壮斩获佳绩 全球流行音乐金榜获“年度优秀新人奖”!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交通广播联合主办的全球流行音乐金榜颁奖盛典在京隆重举行,活动邀请了众多知名音乐人及实力唱将共同揭晓多项音乐大奖.音乐制作人王壮凭借对音乐的热爱及专业实力,在众多优秀青年音 ... 沈浦生 作品《春天,不用派请帖》张继征作词 张湘艳演唱 春天,不用派請帖 作词:张继征 作曲:沈浦生 演唱:张湘艳 小草在和風中搖曳 杜鵑染紅了俊峭的山岳 牧笛在田野中回响 大地翻开了翠綠的一頁 蜂儿在花丛中相約 乳燕剪開了湖畔的柳叶 車輪在晨曦中飛奔 ... 《风儿牵着我的手》,我随风儿脚步走。 SPRING chun 春 nuan 暖 hua 花 kai 开 风儿牵着我的手 我随风儿脚步走 风儿牵着我的手 刘 凡 作词 沈浦生 作曲 虞 霞 演唱 风儿牵着我的手 我随风儿脚步走 ... 2020年维也纳圣诞音乐会 Christmas in Vienna 今年,因为新冠病毒的流行,导致传统的"维也纳圣诞音乐会"不能像往常一样在维也纳音乐厅举行.在Sascha Goetzel的指挥下,艺术家与来自维也纳和11个不同国家的自由音乐家一起 ... 译研人物|感受中国,书写中国:访加拿大著名女作家李莎·卡尔杜齐 李莎在2015年"BLCU中外汉学家翻译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发言 李莎(Lisa Carducci)是加拿大著名的作家.诗人.翻译家和油画艺术家.曾就读于蒙特利尔大学,获文字学 ... 译研人物|鲁敏:中国文学要有多角度的输出与呈现 编者按:2017年3月29日,"中国当代文学精品海外译介与传播论坛"将在北京举办.为了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了解与会嘉宾,中国文化译研网特此对参会的作家和机构代表进行了专访.此篇文章为 ... 译研人物 | 埃及驻华文化参赞侯赛因·伊卜拉欣:我与中国结缘30年 我对侯赛因·伊卜拉欣先生的第一印象是:这位埃及人的汉语说得真好!接触多次后才发现这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通".曾在北京.东北.上海读过书的他笑称我是他"半个老乡" ... 译研人物 | 罗豹鹿:成语中包含了巨大的中国智慧 罗豹鹿 "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重点推荐作家,拥有墨西哥.哥伦比亚双重国籍,目前正在创作<古典中国:成语小故事中的千年智慧>.2015年毕业于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中国研 ... 译研人物 | 哈赛宁:翻译中国作品从了解作家的家乡开始 哈赛宁 埃及翻译家.汉学家.鲁迅.莫言国际研究会理事.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研究>刊物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被录入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 ... 译研人物 | 柯裴:中国文化正如一把折扇,需要展开看才能了解其迷人之处 柯裴(秘鲁) 曾任北京大学西班牙语专业讲师,<秘鲁商报>撰稿人.2013年6月出版著作<秘路情深:十八个中国故事,同一颗秘鲁真心>.曾任<秘鲁商报>驻北京记者.CC ... 译研人物 | 半个世纪的中国研究 :访澳大利亚汉学家马克林教授 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是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早年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后获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学位,现为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澳大利亚旅游孔子学院荣 ... 译研人物丨拉沙德·卡里莫夫:写一本辞典,搭起阿塞拜疆通往中国的文化桥 访者按 近日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与拉沙德·卡里莫夫(Rashad S. Karimov)进行了一次线上对话,了解他与中国结缘的点点滴滴,聆听他的阿中语言文化交流故事,进一步走进了阿塞拜疆人眼 ... 译研人物|拉嫡娜:立于智慧与审美十字路口的译者 拉嫡娜,保加利亚人,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中国专业博士.翻译领域涉及中国古代.现代与当代文学,包括白朴.洪昇.蒲松龄.冯梦龙.蒋韵.北岛.贾平凹.郭敬明.许立志等作家,还曾翻译七部中国影片. &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