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一单元教学设计

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5.体会作者诗中对天真可爱、勤劳能干的农村儿童的赞美之情。

6.体会作者诗中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及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教学难点

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

3.体会作者诗中对天真可爱、勤劳能干的农村儿童的赞美之情。

4.体会作者诗中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及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我国古代许多诗人对田园风光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2.走近作者: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主要作品:《石湖诗集》《石湖词》《吴郡志》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重点)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3.学习作者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 (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昼:尺字上框扁窄、捺在下横中间处起、撇和捺舒展,日字要扁,下横要长。

耘:三横紧凑靠上、并稍向上提,下横和中竖要长,云字稍扁宽、点要有力。

桑:三个“又”要小、紧凑、捺都变为点,“木”要宽扁、一横平直、靠上。

四、品读释疑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白天出去耕田,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男的女的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却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

2.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前两句描写了什么场面?

前两句诗描写了农家夏日忙碌热烈的劳动场面,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

3.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如何理解“学”种瓜中的“学”?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4.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课后第2题)

孩子们不会耕种也不会织布,却也不肯闲着,都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桑树的树荫旁学着种瓜玩呢。从中体会到孩子的天真淳朴,极富生活情趣。

5.积累

古诗中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作品有很多,我还能写出几句描写儿童的诗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6.阅读方法解密

概念:边读边想象画面是指我们可以在读熟的基础上,结合诗的意思,在我们头脑中展现一幅画面。通过感受画面,体会诗句中所体现出的乐趣,进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运用:如在《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诗中,“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我们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小孩子还不懂耕地织布,你瞧他们,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在桑树旁看着大人的模样学起了种瓜。想象着这个情景,我们就不难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了:赞美天真可爱、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通过描绘农家夏日繁忙的劳动生活,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对天真纯朴、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美之情。

3.课堂小结

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同时让我们体会到农忙时农民的辛苦、劳累,激发我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稚子弄冰》作者:杨万里

2.走近作者: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主要作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重点)

3.体会作者诗中对天真可爱、勤劳能干的农村儿童的赞美之情。 (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理解词语。

5.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晓:左窄右宽,右边是“尧”,不要多写一点。

四、品读释疑

1.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诗意: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结有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前两句中对稚子主要进行什么描写?

“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3.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从中体会到孩子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4.诗中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稚子弄冰的情形?

色泽上,“金”盘“彩”丝穿“银”冰;形态上,“金盘”脱出的冰犹如“银铮” ;声音上,既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又有“玻璃碎地声” 的清脆。有形有色有声,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无限乐趣。

5.拓展

稚子弄冰,忽然冰块落地,碎成一片。此时稚子心中会有什么想法呢?

太可惜了,好好的银钲被我摔碎了。只好今天晚上用金盆再冻一个了。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稚子弄冰》描绘了儿童在冬日弄冰的情景,对冰的形、色、声描绘得栩栩如生,表现了儿童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3.课堂小结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激趣导入

《村晚》作者:雷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重点)

3.体会作者诗中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及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理解词语。

四、品读释疑

1.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意: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2.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前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绿油油的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澄碧的池水漫上了塘岸。夕阳下,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改为“骑”可以吗?

不好。因为“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4.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课后第2题)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从中体会到孩子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

5.讨论交流: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6.小练笔:根据诗歌內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课后小练笔)

稚子弄冰

冬天的早晨,凉飕飕的空气迎面扑来,稚子跑到昨晚放铜盆的地方。一夜之间,铜盆里的水已经变成厚厚的冰了。他把盆子倒过来,敲打一番,再慢慢地拿掉铜盆。一块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冰出现在面前。

稚子在冰块中间钻出一个小窟窿,找来漂亮的五彩线,穿进窟窿,再把五彩线两头打结,提起来就像一面锣儿。他一面举起锣,一面拿起棍轻轻敲打起来。“铛铛”,犹如玉磬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传出来,深远高亢。忽然,“叮当”一声,冰块从手中滑落,像玻璃落地一样,发出清脆的声音。他提着手中的五彩线,呆呆地望着地上的碎冰!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村晚》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农村夏日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表达了作者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3.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古诗,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结合注释、搜集的资料理解了诗意,让我们感受到乡村儿童的可爱无忧。

六、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舟过安仁》《桑茶坑道中》

板书设计:

2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晃”,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3.抓住园中趣事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

4.品读借景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5.学习作者通过动作描写把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重点)

2.品读借景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重点)

教学难点

1.抓住园中趣事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

2.学习作者通过动作描写把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图片引入:这样的园子,你们喜欢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祖父的园子,与作者一起感受童年在园子里的心情。

2.走近作者:萧红(1911年-1942年),中国现代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1935年在上海出版成名作《生死场》时,开始用萧红作笔名,蜚声文坛。

主要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晃”,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重点)

3.抓住园中趣事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 (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本文回忆了自己在祖父的园子里干活、游戏的场景。

8.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樱:“木”要窄,两个“贝”并列、写紧凑,“女”扁宽、首笔撇短、点长而有力。

瞎:左窄右宽,丰字三横紧凑、下横要长、中竖上下出头,下边口字扁窄。

割:刂字要窄,害字扁一点,左右结构占位的面积要差不多。

瓢:票字窄长,瓜字上撇短平、下撇要直,下边三笔上面紧凑、下边宽展。

逛:犭上撇要长、弯钩由轻渐重、呈弧形,王字三横稍短、匀称,辶的捺要长。

9.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快乐、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借景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重点)

3.学习作者通过动作描写把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的方法。 (难点)

二、品读释疑

1.“我”在园中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吧!

2.讨论交流:祖父的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

(1)色彩丰富(2)充满生命气息(3)自由自在(4)富有童话色彩

3.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

“样样都有”可见花园里昆虫种类很多,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孩子扳着手指头给人显示她的富有,那种满足、得意、炫耀的神态跃然纸上。

4.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

描写了蝴蝶、蜻蜓、蚂蚱等昆虫的色彩丰富。

5.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运用比喻修辞,把蜜蜂比作小毛球,形象地写出了蜜蜂的形态。“胖乎乎,圆滚滚”生动表现了作者对蜜蜂的喜爱和自己满心的快乐。

6.花园里面有什么昆虫?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些昆虫的?

花园里有蝴蝶、蜻蜓、蚂蚱、蜜蜂。作者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7.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写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

“明晃晃”一词改为“五颜六色”好不好?

不好。“明晃晃”一词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从这个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园中事物的满心喜爱。如果改为“五颜六色”,只是表现色彩的丰富多样,则不能传达出这种感情。

8.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养羊,羊把果树给啃了,果树渐渐地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并不存在。

“因为……所以……”这一句式表现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喜欢事物的原因就是这么简单。结果子的喜欢,不结果子的好像不存在。

9.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

“先呼叫”说明榆树高大,树大招风,只要一刮风,枝叶猛烈摇动发出呼呼声;“先冒烟”是雨点落在纸页上,雨珠成线就像冒烟那样。这里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榆树的高大。

10.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写阳光下的榆树叶子,闪光发亮,充满活力。

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大榆树的高大?

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入手,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描写大榆树的高大和充满活力。

11.讨论交流:“我”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哪些情景?

(1)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

总领全段,是全段的中心句。

(2)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这一组排比句生动表现了“我”爱模仿祖父的行为。

(3)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①“我”跟随祖父种菜,淘气十足的神态跃然纸上。

②“我”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表现了“我”什么特点?

“我”跟随祖父在院子里栽花、拔草、种小白菜。“我”并非真正地劳动,而是儿童的天性——爱模仿,甚至还很淘气,把菜籽踢飞。这些行为表现了“我”的天真幼稚、顽皮可爱。

(4)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祖父拔下锄头杆的举动表现祖父对“我”什么的感情?

因为我太小,祖父拔下锄头杆,让“我”单拿着“头”铲地,表现祖父体谅我,不愿让“我”太劳累,表现他对“我”的疼爱。

(5)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伏在”“乱钩”这些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的举止天真可爱,趣味盎然。

(6)“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一共出现几个“笑”?说明祖父是一个怎样的祖父?

在这段对话里,出现了三个“笑”: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祖父和“我”说话的时候,被我的幼稚行为逗得一直在笑,说明祖父是一个慈祥、有耐心、宽容、童心未泯的祖父。

(7)我并不细看,……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跟着蜻蜓跑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蚂蚱不见了。

①这一段中运用“摘、丢、追、采、捉、绑”等动词,从“我”这些动作中,写出了“我”在园子中一刻也不停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对园中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都非常喜爱。

②这段话写“我”在园中做什么事情?表现了“我”什么感受?

“我”在园子中摘黄瓜、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等。“我”对园中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都非常喜爱。“我”在园中的生活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的,儿童的天性在园子中快乐地释放出来。

(8)“下雨啰!下雨啰!”

对“我”的动作、语言描写,生动表现了“我”在祖父浇菜时胡闹的情景,表现“我”的天真顽皮,也侧面表现祖父对“我”的宽容。

12.默读课文。说说“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课后第1题)

“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我还追蜻蜓、摘吃黄瓜、捉玩蚂蚱等。

祖父的园子是一个色彩丰富、充满生命气息、自由自在、富有童话色彩的园子。

13.讨论交流:“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14.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为什么“我”会有“大树发出声响”“土墙都会回答”的感受呢?

因为在“我”的眼中,园子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健康漂亮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拍一拍手”大树仿佛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土墙好像会回答。可见,孩子的眼中,一切事物都有情感,都有情趣,把“我”的童真童趣形象地表达出来。

15.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运用拟人、排比修辞,写出园子里的花、鸟、虫是自由快乐的,是无拘无束的。

16.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园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其实也处处表现了“我”的自由自在。

17.十七段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是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这一段中反复出现的是“愿意”“就”这两个词。作者反复运用这些词语,表面上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果、玉米生长和蝴蝶飞舞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其实是作者把自己的自由快乐、无拘无束的心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面,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借景抒情,清新自然。

18.阅读方法解密:通过借景抒情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概念: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对这些借景抒情句的分析,我们不难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运用:文章有一些能体现“我”感受的句子,如:“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这个句子作者感受到黄瓜的自由,这正是“我”内心向往自由的 表现。分析“我”的内心感受我们就不难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表现对童年自由、幸福生活的眷恋。

19.仿写:园中景物都是自由的。请你展开想象,还有那些事物也是自由自在的?

冬瓜愿意长多大就长多大,谁也不去过问。李子树想结多少果子,就结多少。蝴蝶愿意飞到花丛就飞到花丛,愿意飞到墙头就飞到墙头……

20.讨论交流:作者通过写祖父的园子,表达了什么感情?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表现了“我”玩累后以地为床,以天为被,快乐入睡的情景。多么悠闲、多么畅快,进一步表现“我”对园子的热爱。

三、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本文回忆了自己在祖父的园子里干活、游戏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快乐、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3.写作方法:通过动作描写把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1)文章运用“摘、丢、追、采、捉、绑”这一系列典型的动作描写,使“我”的动作展现在读者面前,把“我”在园子里摘吃黄瓜、追蜻蜓、捉玩蚂蚱的过程写得格外具体。

(2)举例:她又看见了一只蝴蝶,便调皮地奔过去,蝴蝶上下飞舞,她目不转睛盯着蝴蝶,终于蝴蝶停在了一朵花上,她躬着背,手中间隔着点空隙,脚尖小心翼翼踮着,汗珠从她的脸上滴落下来,她蹑手蹑脚地走到蝴蝶旁,猛地一弯腰,双手把花朵上的蝴蝶一捧。又小心地把双手露出点缝,把头靠在手缝上看,一不小心让蝴蝶飞出了双手,她又急又气撅着小嘴,双手往腰上一插,但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着追赶另一个目标去了。

这段文字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奔”“盯”“躬”“踮”“走”“弯”等一系列动词,将她捉蝴蝶的过程具体地展现出来。

(3)练一练:请运用动作描写把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写具体。

4.课堂小结

《祖父的园子》作者萧红主要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园子里的快乐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包含了真情实感。体会到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与快乐及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四、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板书设计:

3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燕”,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以及产生的内心感受。

3.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以及产生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

2.走近作者:季羡林 (1911.8-2009.7),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所以又称 “朗润园四老”。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燕”,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以及产生的内心感受。(重点)

3.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这篇课文回忆了童年记忆中的故乡月景和月下玩耍的趣事,以及离开故乡后在世界各地漂泊看到的无数美景和月亮。

四、品读释疑

1.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2.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点明主旨:爱故乡。开头简洁、自然。

3.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山高月小”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意思是说从山下望去,山高高耸立,天上的月亮小而明亮。形容夜景的气势。“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风景秀丽,景色清幽,享誉中外。

4.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想象,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幻想充满童真童趣。

5.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1)两句出自苏轼的《赤壁赋》,意思是说明月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北斗星与牛郎星之间。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脉脉含情。

(2)为什么作者无法想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因为作者的家乡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小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不知道山为何物,所以无法理解诗句描写的景象。

6.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由月亮铺展开来,写到月亮的陪衬物“山”(山高月小)和“水”(三潭印月),是过渡。引出下文作者对故乡苇塘上和水中月亮的描述和怀念。

7.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

“八月湖水平”出自孟浩然的《临洞庭湖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意思是说洞庭湖八月水势大涨,与湖岸相平,包容着天空的倒影,远处天水相连,混而难辩。诗句写出了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的壮观景象。

8.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

写了两件件趣事:第一件事是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第二件事是在古柳下面点篝火,摇树捉知了。

9.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作者当时“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作者看到天空中的明月,清光四溢,看到水中的月亮与之相映成趣,心中萌动的一定是对明月的赞美,是对家乡的歌颂。

10.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排比

在世界各地看风景,看到不同的月亮。

11.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1)“立刻就飞回去”“永远忘不掉”直接抒发胸臆。

(2)这段话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这段话通过世界各地的月亮与故乡的小月亮作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2.我现在已经年事已高,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正面描写,突出燕园美景,是一个“胜地”。

13.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不能不说”双重否定表达肯定的意思,强调燕园是望夜赏月的好地方。

14.本文是怎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1)通过对故乡的月亮及月下趣事的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拿世界各地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作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3)直抒胸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这篇课文回忆了童年记忆中的故乡月景和月下玩耍的趣事,以及离开故乡后在世界各地漂泊看到的无数美景和月亮,通过故乡之月与他乡之月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之月的喜爱,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作者写得非常平实,采用的大都是短句子,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娓娓道来,甚至不时流露出返老还童般的天真,但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六、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母亲心中的月亮》

板书设计:

4 《梅花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葬、腮”等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高尚品格,体会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感情。

3.学习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高尚品格,体会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梅花的品格:千姿百态、香味浓郁、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顶天立地

梅花是中国的名花,历来都被文人墨客所青睐,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梅花有关的课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葬、腮”等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高尚品格,体会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感情。(重点)

3.学习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文章记叙了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并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

四、品读释疑

1.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感、赠墨梅图、送梅花绢

2.故乡的梅花又开了。一年一度,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为什么开头写由梅花想起外祖父?

运用倒叙的写法,先写看见梅花开,闻到梅花的幽芳,再写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巧设悬念,引人思考:梅花与外祖父有什么联系呢?

3.抓住“三”、“二”、“一”

外祖父(三)次落泪

外祖父的(两)件珍品

祖孙二人的(一)次长谈

爱梅    品梅     梅花魂

4.思乡的泪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

为什么外祖父要教“我”读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外祖父常常教“我”读这些诗词,目的是使“我”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借教“我”读这些诗词,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5.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思乡愁的古诗句,请你再写出几个这样的古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6.无奈的泪

我说:“外公,你也回祖国去吧! ”

想不到,外公竟   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

7.深情的泪

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

8.外祖父的两件藏品

墨梅图    梅花手绢

他对这两件藏品有着怎样的感情?

珍 爱

9.找一找: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

(1)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2)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

(3)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4)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10.外祖父为什么要送梅花图、梅花手绢给“我” ?

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即“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低头节”。他珍爱梅花,是让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保持中国人的气节。这充分说明外祖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1.“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把梅花与其他的花进行对比,突出梅花不畏严寒、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高尚品质。 三个“最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赞美了在梅花的精神。

12.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外祖父为什么珍爱梅花,表达了外祖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即“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低头节”。他珍爱梅花,是让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保持中国人的气节。这充分说明外祖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3.当年的我,还过于稚嫩,并不懂得,我带走的,岂止是我慈爱的外祖父珍藏的一幅丹青、几朵血梅?我带走的,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赤子心啊!

为什么课文开头写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还是这样写?

开头写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写从梅花图想到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这样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强烈情感。

14.讨论交流:梅花魂指的是什么?

梅花魂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梅花的精神;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三是做具有梅花精神的人。

苏武:受尽屈辱十九年  爱国之心永不变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杨靖宇:在侵略者面前低头,就不配做中国人!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回忆身在异国他乡的外祖父的五件事,表现了一位华侨老人深切的爱国情,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

3.课堂小结

整篇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表达了这位华侨老人思念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全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六、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回自己的祖国去》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教学目标】

1.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通过相互交流感受大人们的童年生活乐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谈话导入: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每个人都有有自己点童年,你知道大人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吗?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

二、明确交际要求

读教材13页,说说这次口语交际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这次口语交际要求我们走进大人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提问之后,整理好记录,与同学交流了解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

三、温馨提示

本次口语交际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1.提问的时候,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2.认真倾听,在交流时能边听边记录。

四、交际方法

1.选择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

首先确定自己要选择的对象,然后根据不同的对象,提出恰当合理的问题。选择的对象要是大人,问题必须围绕“大人的童年生活”展开,不能偏离主题。

2.做好记录,选择有趣的事例。

大人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倾听,做好记录。整理记录时,要选出大人童年生活中让你感兴趣的典型事例。

3.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感悟。

和同学交流整理的记录时,要有条理地表达,可以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还可以谈自己的深刻感悟。

4.欣赏范例:

(1)乐乐:爷爷,您小时候在什么地方上学呢?请您给我讲一讲您的童年生活吧!

爷爷:我小时候在离我们村有10里地远的邻村小学读书,每天都是早早起床走着上学。

乐乐:爷爷,学校的桌椅板凳是什么样的啊?

爷爷:学校里的桌子是用水泥板做的,从家里带去自制的木凳。晚上上夜校时,也是用自制的煤油灯照明。

乐乐:爷爷,您们在学校主要学习什么东西呢?

爷爷:在学校里,我们主要学习数学、语文、自然常识、书法、劳动技术等一些课程。一些手工课上,我们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东西。女孩子做毽子,男孩子做手枪等。

乐乐:爷爷,你们下课后玩什么游戏呢?

爷爷:我们的玩具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下课我们可以玩踢毽子、挑棍、跳绳、玩石头等等,这些游戏挺有趣的。现在还忘不掉呢!

(2)和同学谈感受:

乐乐:我了解到爷爷童年时期的学习生活,生活学习条件很艰苦,可是他们依然克服困难学习。向和爷爷比起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多么优越。宽敞明亮的教室,漂亮美观的桌椅,还有白炽灯照明,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电扇。所以我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努力进取。

(3)莹莹:阿姨,您小时候看电影吗?讲给我听好吗?

阿姨:看过,我们都是在晚上看露天电影,有时还到邻村去看电影。

莹莹:那您们看电视吗?

阿姨:我们小时候看的电视是黑白电视,全村就大队有一台。

莹莹:你们那时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呢?

阿姨:我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西游记》《霍元甲》,经常跑到村里大队看电视,有时停电了,还跑到邻村去看。

(4)和同学谈感受:

莹莹:我向阿姨了解到她们小时候看电影电视的情景。那时看电影、电视还要出门或者出村,真是不容易。阿姨小时候看的《西游记》现在暑假也播放,我也喜欢看。今天的电视发展得更加先进,超薄高清网络电视等等,能够看到更多的电视节目。可我总觉得没有阿姨他们小时候的乐趣了。

(5)评析:这两个范例从不同角度向长辈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恰当使用礼貌用语,并能写出自己的深刻感悟。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真人真事中选取触动内心的来写。

2.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出真情实感。

3.适当运用学过的描写方法,使文章更生动。

【教学重难点】

适当运用学过的描写方法,使文章更生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观察图片

二、习作内容

翻阅影集、日记、成长手册......回忆一下自己成长的历程,有没有某一个瞬间、某一件事情让你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今天,我们的习作就是围绕“那一刻,我长大了”来写的,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记录下来。

三、审核指导

说说本次习作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个难忘的瞬间,或者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引发心灵的触动,让自己明白某些道理,感觉长大了。本次习作,就是把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四、思路导航

1.如何写好引起自己内心触动的事情呢?

我们不仅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还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具体应该怎样写呢?

(1)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中心。

(2)要详略得当,突出事情的重点。

(3)抓住细节描写,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4)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做到以情动人。

五、技法点拨

1.选典型,突中心。

首先我们要如何选材呢?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情,但我们要选择那些引发自己心灵触动,让自己真正成长的典型事例,更加有力地突出中心。

2.巧详略,突重点。

叙述时应注意什么?

我们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叙述完整。一般详写事情的经过,略写起因和结果,让读者很快清楚事件的主要环节。

3.多描写,写具体。

(1)写作时,我们还应注意些什么?

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进行细致描写,把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结合这篇文章的主题,我们可以多运用心理描写,写清自己的心理感受。

(2)如何运用心理描写把事情写具体?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好心理描写,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心理描写要扣住本质。心理描写要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不要兴之所至,信笔写去,使心理描写成为累赘。

二、心理描写要实事求是。心理描写要恰如其分,不可主观臆造,不可无限制扩大。过于冗长繁琐的心理描写,非但达不到真切感人的目的,反而会令人生厌。

三、心理描写要和其他描写方法相结合。只有把心理描写与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写作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4.写真实,打动人。

怎样写才能打动读者?

最真实的东西最能打动人。生活是怎样的你就应该怎样去写,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既不能“造假”,也不能“矫情”。这样才能感染人、打动人。

六、佳作引路

总评:小作者选取了玩游戏这件对孩子有吸引的小事,表现自己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战胜自我的经过,中心突出,真实可信。文章运用内心两个声音对话的形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自己的矛盾心理,心理描写细腻、传神,把自己的成长写得具体生动。

语文园地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事物。

2.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会写句子。

3.积累古诗词,并掌握诗词大意。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事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读一读。

你读了小朋友的话,你收获了什么?

朗读课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2)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3)抓住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体会。(4)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

2.我拓展,我积累。

小朋友,你还积累了哪些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的好方法?

在阅读中,我能发现还可以用以下方法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读《月是故乡明》时,我从文章的题目就能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读《梅花魂》时,我从文章中的几个典型事例及外祖父对“梅花魂”的解释中,体会到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的例句,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再选一种情景仿照着说一说。

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1)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这个句子围绕太阳光芒“亮”的特点来写。“睁不开眼睛”“不敢钻出地面”“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把太阳光的“亮”写得具体生动。

(2)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通过写鸡、狗、蝉的表现,把天气的“热”写具体了。

2.练一练,学运用。

选择下面一种情景,仿照课本上的例句说一说。

慢   冷    吵   静    快   暗

(1)“冷”:北风呼啸着,从窗缝里钻进来。教室里没有暖气,就像一个大冰窖。我们裹紧衣服,缩缩脖子。两只手使劲搓一搓,再呼一口热气。

(2)“静”:小溪里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溪水中的游鱼细石,看得一清二楚。

3.我拓展,我积累。

小朋友,你还积累了哪些描写生动的句子?

我还积累了许多类似的描写生动具体的句子:

我往台下一看,啊呀!不看不要紧,这一看我的心更慌了。有多少双眼睛盯着我呀!我的两手也不知道怎样放好了,我的眼睛也不知道往哪里看合适,我的头也嗡嗡地响起来。最可恨的是我的腿也有点哆嗦了。

春天真美啊!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桃花露出了红红的笑脸,小燕子在空中唧唧地唱着歌。

4.下面的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选择其中一句,照样子写一写。

(1)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描写广阔背景之下的大月亮,以此对比家乡的小月亮,突出故乡月亮之美,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个句子将杭州的桂花与家乡的桂花对比,说明家乡的桂花已经融入母亲的生活,成为母亲生活中的一部分,表达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蓬,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这个句子把姑爹破旧的小船与绍兴精致的乌篷船作对比,表达“我”对父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4)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个句子将后来吃的豆、看的戏与那夜吃的豆、看的戏进行对比,突出了和小伙伴一起看戏,一起偷豆子的乐趣,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

5.我拓展,我积累。

我积累了运用对比,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

(1)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

(2)我离开故乡好多年了,辗转的地方也不少,什么样的景致都看过,但是,在我的心中,故乡的云是顶好看的,它们时常飘进我的梦里。

三、日积月累

1.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3.注释:

①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②意恐:担心。

③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秆,也指子女的心意。

④报得:报答。

⑤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4.诗意: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5.赏析: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6.延展阅读:

墨萱图·其一

[元] 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第一单元 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寒漪(yī)         耘(yún)田          稚(zhì)子

昼(zhòu)夜       闲逛(guàng)       蚌(bàng)壳

啃(kěn)着        倭(wō)瓜           樱(yīng)桃

澄(chéng)澈       旖(yǐ)旎(nǐ)    万顷(qǐng)

玷(diàn)污       秉(bǐng)性

二、易写错的字

晓:左右结构,右边是“尧”,上面没有“丶”。

耘:左右结构,左半部分是“耒”。

承:中间是三横,不是两横。

瓢:左右结构,右半部分是“瓜”,不是 “爪”。

三、重点词语

昼夜 耕耘 桑树 春晓 蝴蝶 蚂蚱 樱桃  拔草 瞎闹 铲地 割草

承认 拴着 水瓢   闲逛 蜻蜓 圆滚滚 明晃晃 榆树 锄头

随意 阴凉

四、多音字

供  燕   晃

五、形近字

六、近义词

漂亮—美丽      瞎闹—胡闹     闪烁—闪耀

存心—有意      随意—任意     健康—健壮

徘徊—踌躇  萌动—萌生     巍峨—巍然  

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乐此不疲—乐在其中 

碧波万顷—一碧万顷       离乡背井—颠沛流离  

相映成趣—相映生辉       美妙绝伦—美轮美奂

分外—格外  训斥—斥责     稀罕—稀奇

眷恋—留恋      害怕—惧怕

七、反义词

昼—夜     晓—晚      新鲜—腐烂          承认—否认

自由—禁锢         黑暗—光明          巍峨—低矮

恍然大悟—迷惑不解    乐此不疲—勉为其难

离乡背井—安居乐业    郑重—轻率 

凉飕飕—暖烘烘        爱惜—糟蹋

八、词语搭配

(光芒四射)的太阳    (黑暗)的地方

(阴凉)的地方           ( 圆而粗 ) 的柱子

(成群 )的知了          (风光旖旎 ) 的莱蒙湖

(平沙无垠)的大沙漠     (碧波万顷)的大海

(巍峨雄奇)的高山     ( 冷艳 ) 的梅花 

(冰凉)的泪珠         (整整齐齐)的银发

(嗡嗡)地飞着        (慢慢)地讲

(呜呜呜)地哭        ( 轻轻 )地刮去

(栽)花      (拔)草    (种)菜 (铲)地    (捉)蚂蚱

九、词语归类

1.AABB 式词语:

马马虎虎      密密麻麻      重重叠叠

2.ABB 式词语:

明晃晃     圆滚滚      胖乎乎

毛嘟嘟     蓝悠悠      绿油油

3.含两对近义词的词语:

离乡背井      胡言乱语    深思熟虑    摇头晃脑       翻山越岭

4.含数字的词语:

碧波万顷      千言万语    一针见血   五彩缤纷  百家争鸣   万象更新

5.描写梅花的词语 :

冰肌玉骨      暗香疏影    傲霜斗雪

冰清玉洁      凌寒独放

十、句子积累

1.拟人句:

(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2)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3)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2.比喻句:

(1)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3.排比句:

(1)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2)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4.反问句: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

5.夸张句: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

十一、考点提示

1.背诵《古诗三首》 《游子吟》。

2.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古诗三首》:读三首诗中的重点诗句,说说眼前浮现的情景,并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把其中一首诗改成短文。

4.《祖父的园子》:能找出文中表现内心感受的句子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5.《月是故乡明》: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6.《梅花魂》:了解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能说出对文章题目的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