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感到写作文有难处,一是难在确定主题,二是难在选择材料,三是难在有了材料,不知道如何组织文章。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组织材料的方法,用它可以快速打开作文思路,避免写了一段之后,不知道下一段要写什么。这就是“并列式结构”。
所谓并列式结构,就是在确定中心后,安排几个角度,对中心进行分别描述或解说。这几个角度,没有主次之分,可以颠倒顺序,其目的都是使中心更突出,内容更丰富。
一:并列式结构记叙文
用并列式结构构思一篇记叙性散文(抒情散文),就要首先确定一个中心思想或情感,然后选取几个镜头(一般情况下,三个镜头恰到好处),从不同角度体现这一情感。我们平时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开头:春夏秋冬,四季如歌。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时时刻刻都在谱写美丽诗篇,时而柔和,时而慷慨,时而激昂。结尾:春夏秋冬,我们沉浸在诗的海洋里,吟诵着动人的诗、奋斗的诗、充 满 希望的诗。每天都是一首诗。有人说,幸福其实很简单。是的,幸福不一定多么宏伟惊人,幸福就像初春新雨后冒出的笋尖,稍一低头或弯腰便能发现它遍布足下;抑或是在盛夏乡野的天空中,偶尔抬头便可看到的漫天繁星。幸福就是喜悦,发现生活之美的单纯的喜悦,只要伸手就能触到。有一颗永远不老的心,平和的态度,积极的心态,幸福便处处皆可捡拾。幸福可以是寒冬中一丝温暖。依稀记得有一年冬天十分寒冷。那时单薄的身子抵御不了寒冷的侵袭,双手冻得通红。而身旁的妈妈发觉我的窘态,便用她温柔而纤细的双手握住我的手,同时把我另一只手放入她同样温暖的口袋中。这时的妈妈就像天使一样,脸上泛着微笑,而我的手被温暖的母爱包裹着,这温暖渗透入我的皮肤,流向全身各处,比最好的羽绒服穿在身上还要温暖。心头上萦绕着丝丝温暖的我,在妈妈的口袋里捡拾到了幸福。幸福可以是清晨的一缕阳光。在暑假,上了一天的课后,将一整天的知识尽数吃进脑子里的我带着一身的疲倦回到家倒头便睡。第二天清晨,还在睡梦中的我透过睡眼隐隐约约看见一缕阳光。我顿时睡意全无,心中莫名升起一种喜悦。是为自己在这都市之中还能享受到真正的大自然的光辉而喜悦,也是为自己休整完毕,又即将度过充实的一天而喜悦。感谢大自然,让我为今天而幸福,我从清晨的阳光中捡拾到了大自然馈赠的幸福。幸福还可以是平淡中的一次甘甜。放学回家之后,又见到久违的家人,心思从繁重的作业中抽出来,迎接家人温馨的拥抱。一向严肃刻板的爷爷也露出了笑容,像往常一样开始认真地为我削一只苹果。平平淡淡的一周学习中难得回家两天,我细细咀嚼这只苹果,只觉得无比甘甜。人的味觉就是这么容易被满足,心理也如味觉一样容易满足。我从苹果的甘甜中捡拾到了生活的美好的幸福。幸福其实很简单,是一丝温暖,一缕阳光或是一次甘甜,只要有一颗不老的心,有着积极的态度,平和的心态,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捡拾幸福!点评:中间三段以并列式结构,每一段又以总分总结构进行描写。既突出中心,除了三段之间彼此呼应,在首尾中又反复呼应,使结构更严谨。并列式议论文,就是围绕总论点,找出两个或者三个不同的分论点层面,每一个层面列举若干事例来证明分论点的合理性,进而论证总论点的一种作文结构形式。并列式议论文有三点要素:一是总论点;二是分论点;三是论据。总论点是作文的树根,分论点是支撑整个作文的树干,而论据是作文的树叶。1、开头:或引述材料,或用故事,或引用名言警句,或开门见山提出总论点。分论点二+论据+分析论证+小结句用一个基本相同的句式的句子交代或引出分论点3、结尾:或从“为什么”或“怎么办”的角度深化论点;或提出希望,发出号召;或重申观点……两千多年前,有一位渺小的诗人,历史的尘埃拭去了他的姓名,却盖不住他不朽的诗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bì)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sì),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yè)彼南亩。田畯(jùn)至喜。”多少年来,多少中华儿女就如这位诗人所写的一般,耕地,织衣。在漫漫的长夜里,期待忙碌的黎明,薤上露,露沾衣,衣不惜,愿无违,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渺小而不朽的涟漪。然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忘却了劳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没有时间去劳动;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有了人工智能来替我们劳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被困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名为懒散的孤岛上;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居然要依赖别人的劳动,自己萎缩在生活的角落里,并且嘲笑着光荣的劳动者。今天我在这里的讲演,就要说说自己的心声。 我也注意到了,今天的社会中,有勤劳者,有懒散者,有热爱劳动者,也有不尊重劳动者。勤劳的人,对于劳动存有一种天然。繁忙于晨兴,戴月于归途。要知道,清晨尚在熟睡的现代都市,是被清洁工唤醒的,戴上口罩,挥动扫帚,累了就坐在路边,从怀中摸出余温尚存的早餐,望一望街角,听一听风声。学生与老师,不约而同前往学校,在书声琅琅的窗前,等待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工人爬上了吊车,农民堆好了柴草。热爱劳动的人,对于劳动有着一份超然。当陶渊明除去园中杂草,荷着锄,拭去汗,采菊东篱,种豆南山,悠然如飞鸟,超然若浮云。劳动对于他们,不是疲于奔命,更不再意味着渺小而平凡,他们在享受劳动,享受这一古老的传统,在此之中,自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真性情,难以割舍,难再分辨。尊重劳动的人,对于劳动有着一份敬畏。他们能够敬畏路边的清洁工,能够停下车,静静等待他们扫过眼前的路,而不是鸣笛示警;能够敬畏餐厅中的服务员,能够耐住性子,等待他们端菜过来,而不是喝三道四,指指点点;能够对默默无闻的劳动者说一声“谢谢”,而不是漠然路过。同学们,老师们,今天,此时此刻,我想对你们说:我们虽然处于科技发达的时代,有着人工智能,但人类仍然渺小,年寿终将有尽,荣乐也不过只享受一世,真正不朽的,在于一双勤劳的双手,用它去劳动,去创造,将渺小变为不朽。大家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人民幸福的根本,是国家繁荣的基石。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劳则生欢,劳则生慧”,并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热爱劳动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从“夙兴夜寐、打扫庭内”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我们的祖先未尝停止劳动,以使生活富裕。而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人,也应当理解、愿意、热爱劳动。劳则生欢,劳动使我们享受生活的乐趣。在忙碌的学习之余,抽时间劳动并不意味着苦和累,而是一种泼洒汗水、收获快乐的过程。通过劳动,我们可以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获取帮助别人的满足感,体验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劳动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学习虽然忙碌,劳动虽然也有劳累,但劳动更多的是让我们享受生活,享受生活细小而平凡的乐趣,让我们的生活不至于单调,而是繁花似锦、热烈充盈。劳则生慧,从劳动中我们可以汲取经验。科技进步之快并不是为了让人类失去劳动这项生存技能,失去从劳动中获得智慧的机会,人工智能的出现绝不能带来人类手脚退化的悲惨结果。通过劳动,我们可以汲取从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通过打扫灰尘我们可以认识到细小的地方容易藏污纳垢、隐藏错误;通过打扫教室我们可以领略安排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劳动我们可以提升智慧,发现科技的增长点。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提升需要人类通过劳动获取智慧来进行,劳动使我们头脑聪慧。然而,如今却出现许多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身受知识教育的我们,还缺一场思想上的教育。面对环卫工人打扫街道,我们将其斥之为“不认真学习”的后果;面对建筑工人黝黑的双手,有的人视之为肮脏。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人,是否应当改正这种错误认识,亦投身到劳动的火热之中?此处彼处,都应当是我们青年人劳动之处。我们应当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投身劳动。哪里有劳动,哪里就应当有我们的身影。在家里,我们应帮助父母做家务;在学校中,我们应当积极搞卫生;在社会上,我们应当投身到公益卫生事业,为美化城市出一份力。此处与彼处,都需要我们青年人热爱劳动,从自身做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让劳动帮助你我心生快乐、闪耀智慧的光芒!蜗牛不惧大风大雨,踽踽独行,最终爬上了金字塔顶;蜜蜂不惧天敌威胁,来往穿梭,最终酿成甘甜的蜂蜜;花朵不惧寒风暴雨,傲然绽放,最终散发出醉人的香气。出生于21世纪,身为“世纪宝宝”的我们一路上见证了中国梦的实现。2035年,18岁的你请不要忘记,这一切是一代又一代人拼搏奋进的结果。因此,请你继续砥砺前行,实现自己的梦,实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国家振兴,源于民族的团结。2008年汶川大地震,面对从天而降的灾难,无数人陷入绝境。可是再猛烈的地震也没能动摇中国人民坚强的意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民众志成城,让汶川焕然重生。同年,奥运会的圣火第一次在这沉寂百年的大地上熊熊燃烧,中国人民又一次热泪盈眶。而我们,正是这一切的见证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的团结,更离不开人们的砥砺前行。国家富强,源于人民的努力。为了建造中国大型射电望远镜,南仁东毅然拒绝了国外高额的工资回国,担任项目的总工程师。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天眼”建设成功,填补了中国在该方面的空白,实现弯道超车,使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其实,早在2013年,“天宫一号”的首次太空授课就已经展示了中国科技的强大实力。当时还在上初中的我们,虽然不太能听懂这堂“太空课”的内容,但也强烈地感受到祖国强大的科技带来的震撼。同年,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启动。小到民生的改善,大到科技的突飞猛进,在这些国家成就的背后,有多少人在为着心中的梦想不断努力,砥砺前行。肩负未来,是青年人的责任。“少年强则国强。”2035年,中国一定会比现在更先进,更富强,而已满18岁的你们生活在如此美好的新时代,更应把握好机遇,不辜负珍贵的青春。你们要成为一颗闪耀的星星,点缀时代的夜空;要成为一条奔涌的溪流,汇入时代的海洋要成为一首动听的诗歌,唱响时代的旋律!18岁的你们注定要承载着更多的期待。请记得,唯有不断努力奋进,才能无惧未来的挑战,让梦想的距离越来越近。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国家的振兴需要青年的奋斗,国家的富强需要青年的担当。未来在召唤,让我们砥砺前行,共同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五十八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有关上千本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知识青年曹南薇,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勤出聪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但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我国宋代学者朱熹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元的人,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读熟。可是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与日惧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成了一个博学之士。这说明,即使有些天资比较差、反映比较迟钝的人,只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样也是可以弃拙为巧,变拙为灵的。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的知识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在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能得到真知灼见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