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古镇:逛七宝杂记
地处闵行的七宝镇是靠市中心最近的千年古镇之一。离我们家蛮近的,一部公交没几站就能到,算得上是家门口的古镇了。
说是在家门口,其实倒也不是经常去。古镇这地儿向来热闹,人多拥挤、摩肩接踵的。我这人不大欢喜人轧人轧闹猛,这近十年好象就没去过几次。这次因为二批次兑换贺岁纪念币的工行就在古镇旁边,加上疫期宅家太久也想活动活动,便与夫人商议,顺道古镇去逛一逛。
“七宝老街”,古镇的镇北入口牌楼,牌楼前除了加了个限流的木栅栏,没多大变化
牌楼南面“北宋遗存”
其实据史料记载,七宝镇在五代十国的后汉时期就已形成,到了北宋这儿才发展到一定规模,它的鼎盛出现在明清两代,总的算起来七宝古镇也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北大街街面空荡荡,游人稀少
地处蒲汇塘北岸的北大街大都是经营古玩、字画、旅游工艺品的店铺,也许是还在疫情期间,所见逛街的游客不是很多。
这是500年蒲汇塘三孔石拱桥,人称七宝塘桥,古镇标志性建筑。
桥身东西两侧镌有“东南三泖绿水源流远,西北九峰青山气势幽”、“鹁鸪唤雨听橹声似歌,杨柳披烟看帆影如画”二联,可谓千年古镇的历史写照。
过蒲汇塘桥就是古镇的南大街了,这南大街以特色小吃为主。
这儿有桥南第一间的“味道正宗、表皮酥脆”的海棠糕,有“颗颗肥硕圆满、汁多味浓”的老大坊生煎包,有“百年老店、满满蟹肉”的龙袍蟹黄汤包;还有那“臭名远扬”的管老太臭豆腐、“味道始终如一”的老街汤圆;更有那最为出名一年四季都有供应的七宝白切羊肉,甜甜糯糯的七宝方糕……,这儿是游古镇、逛老街吃货们的天堂。
只不过眼前的南大街少了以往平日里的熙熙攘攘,游人稀少。这是我逛七宝老街从未有过的经验,老街原本红火的买卖如此寂寥冷清让人不免有些吃惊。一些店家原本门前人肩相摩、争相采购的热卖场景没有了,一些堂吃的店堂几乎也没什么顾客,生意清淡、门可罗雀。
都是这该死的新冠病毒,为了防疫人们都宅在了家中,轻易不出门。
游客稀少,没了生意,可苦了这些店家业主小老板了。
出南大街向东,坐落在南东街有座很小的寺庙“南七宝寺”。
这儿最早并不叫南七宝寺,而唤做“东圣堂”。因为在明万历年间,这儿曾供奉着一座铁佛,故当地人又称之为“铁佛寺”。关于这南七宝寺是哪个年代的,史料上有两个说法:《青浦县志》说它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也就是1008年;而《松江府志》则说它建于元至正年间,也就是1341至1368年这段时间。两者相差300多年,究竟是哪个记载准确,也许只有寺内的两株古银杏树知晓了。
南七宝寺的北边约二、三百米是七宝教寺。一个古镇寺庙有俩,且名称又很相近,这是我在其他古镇游览经历中未曾遇见过的。
七宝寺始建确切年代己无从考,据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所撰《重修七宝寺大雄宝殿碑记》称“溯其创始之代邈不可稽矣”,只知其从吴淞江迁徒至本地。
据说七宝教寺最早的时候其实是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后裔陆机、陆云的家祠。人们熟知三国演义“儿童团”陆逊,是因为关云长败走麦城,跟头就是栽在他那儿。而对于陆机、陆云却不甚了解,这两位的爷爷就是陆逊。陆机、陆云在西晋时期可是了不得的人物,兄弟俩都是当时的文学大家、文坛泰斗,人称“二陆”,“少有奇才、文章盖世”。这陆机不仅诗词歌赋了得,更是西晋时期的书法大家,他的草隶书法作品《平复帖》为书法爱好者熟知与推崇,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二陆家祠名称“陆宝祠”,后更名为“陆宝庵”、“陆宝院”,距今也有1700年了。
五代十国,吴越王钱鏐好佛。一次他游览陆宝院时,将“陆宝”误为“六宝”,又赐金字藏经《妙法莲花经》一卷给该院,言称“此亦一宝也”,遂将陆宝院改名为七宝寺。随着时光推移,朝代更替,因吴淞江水患损坏寺基,七宝寺由松江陆宝山向东曾三度迁址,至宋代初年移至蒲汇塘北,当地巨户张泽舍宅为寺(差不多就是现在的七宝二中这块地方)。到了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真宗皇帝赐额“七宝教寺”,从此二陆的香火祠正式改为正宗的佛教丛林。元末明初,七宝教寺不断拓建,屋宇达千余间,香火日盛、规模宏大。当时的“七宝教寺”有“郡东第一刹”之称,整座寺庙绿水环抱、红墙琉瓦,晨钟暮鼓、香烟燎绕,景色十分优美。吸引了方圆百里的人到七宝教寺进香,由此香客信徒、文人雅士在这里烧香拜佛,吟诗作画,为七宝教寺的香火繁茂、人来人往奠定了基础。而集镇形态模式在七宝教寺外围形成,与此同时,当地棉纺织业日趋兴旺、享誉八方,集镇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居民繁庶,商贾骈集,文儒辈出”。蒲汇塘两岸的地区,因“七宝教寺”而得名“七宝镇”。
现在的七宝教寺其实是个新址新修的寺院。
寺内主建筑群座北向南,依次是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讲经堂、功德堂、法堂、藏经楼及僧寮、客房等。
天王殿前广场东冀,建有八面七层的七宝佛塔,塔高40余米,料拱挑檐,颇为壮观。
天王殿前西侧有一“显通宝殿”,殿内有粿硕大的夜明珠。佛教谓夜明珠为“摩尼宝珠”,是“戒定慧”所造就之宝。这粿夜明珠光滑圆润、透度极高,翠绿欲滴、浑然天成,堪称七宝教寺镇寺之宝。
只是寺内一应建筑,均为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讲经堂、功德堂、法堂、藏经楼等等无一例外,包括那东边的七层佛塔也是钢筋混凝土制成。古寺不古,总让人有股说不出的感觉。
这座迁址新建于本世纪初的七宝教寺其规模远超原址,除了教寺本身还有寺园。教寺与寺园相映成趣,寺、园合壁,形成一个整体,在上海众多寺院中这是不多见的。
上海七宝与南翔、龙华、法华、真如等古镇一样,其集镇的形成与当时的宗教规模有直接的联系,都是因寺得名,这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产物,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但这次逛七宝教寺却得知除了“因寺得名”七宝外,还有一段七宝来历的美丽传说。
七宝教寺的寺园叫做慧心园,在慧心园的东南角就有一个展示“七宝”的莲池聚宝台。
玉斧
莲池聚宝台有六尊铸铜雕塑,分别为氽来钟、金字莲花经、神树、金鸡、玉筷、玉斧。
夫人细心,不是说七宝么,咋只有六宝?少了一宝哩。
飞来佛,位于大难宝殿前左侧附房,专设飞来佛殿。
所谓七宝,说的就是这七尊雕塑。不过历史上的确存在的只有四件,即飞来佛、氽来钟、金字莲花经与神树。所谓飞来佛也并非天上飞来,而是明万历年镇人徐冸募资筹铸,初时供于东圣堂(南七宝寺),WG时被毁,现在七宝教寺中系新铸;传说河中漂来的氽来钟系明永乐七宝教寺住持僧博洽筹建铸造,现存教寺钟楼;七宝中所说的神树,其实就是一棵千年梓树,据说因保护不善已奄奄一息;也有说现在七宝二中(七宝教寺旧址),古树发了新芽;那吴越王钱鏐所赐金字莲花经,旧《青浦县志》有“墨色烨然,是唐物”的记载,我在上海历史博物馆见过。
至于玉斧、玉筷填塘桥的传说无非是同建造蒲汇塘桥相关,金鸡和金鸡墩的传说反映世代七宝人的辛勤劳作,虽流传至今、言之凿凿却无迹可寻。不过,从七宝的美丽传说来看,无不与地方掌故相关、脱不了地方文化的影响。这些个带有传奇色彩的神话传说正如莲池聚宝台那金鸡雕塑体上所镌“闻鸡躬耕、民康物阜”一样,它寄托着七宝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明天与未来美满前景的憧憬与期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