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挽救传统文化,应恢复繁体字!易中天:你把这四字写写看
导读
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的传播与表达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汉字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同样源远流长。
以现存最早的商代甲骨文算起,时间跨度便已至少有3600余年。而在甲骨文之后,汉字则又经过了多次的变革,从大篆到小篆,再由小篆到隶书,再到由繁体转变为今天我们书写所用的简体汉字。
可以说汉字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与时代的发展相辅相成的;当然既然是变革,那么在这种汉字的变革中,自然也就会有着种种的反对声音出现。
而对于在新中国成立后所进行的汉字繁体简化,近些年的反对声音便层出不穷,一些知名的公众人物也纷纷提出恢复繁体字。一如2008年时,宋祖英、黄宏等人便提议增设“繁体字教育”;2015年时,冯小刚、张国立更是提出在中小学恢复部分繁体字。而至于他们要恢复繁体字的理由,冯小刚的一席话可以说颇有代表性。冯小刚说:挽救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就应该恢复繁体字!那么冯小刚的这种说法正确吗?作为知名的作家、学者、教育家,易中天在听闻这个消息后则毫不留情面地直言到:“那些整幺蛾子的人,亂竈龜鬱这四个字你给我写出来看看”。
汉字的简化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汉字历史悠久,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而汉字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而不断,不仅与汉字的优美、形象、辨识度高等优点相关,更与它的与时俱进息息相关。
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汉字的学习、书写在历史进入近现代史之前,是存在着一定的门槛的。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道横亘在平民与知识分子(上层)之间的桎梏。
而随着清朝末年国门的被打开,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不得不说的是汉字也在这种东西方文化的水乳交融中,出现了危机。
这种危机源于进步入士希冀能够快捷地改变民众麻木不仁的思想,源于他们对国家危殆的反思,更源于西方文化的强势。一如鲁迅先生这样的先贤大能,甚至都有“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激进言论。而恰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汉字也被迫进行了拉丁化进程。
与此同时,对于汉字的简化也几乎同时出现。但是自陆费逵提出简化到1935年国民政府推出简化实施,汉字的简化过程却最终还是因文化的精英反对不得不作罢。
而真正实现了汉字由繁体到简体变革的,则已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文盲率的高居不下,人民实现了当家做主的社会背景之下,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获得批准(再次之前汉字的拉丁化拼音方案也通过了)。1977年,《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又被提出。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这次简化,其实是存在着过于简化的问题的,因此最后也被废止。
而通过汉字的拉丁化拼音方案以及汉字的简化,由是如此,简单、便于书写的简化字逐渐取代了繁体字。与之相辅相成的也是我国百姓的文盲率大幅度下降,受教育程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冯小刚提出恢复繁体字,易中天的话一针见血
之所以提出恢复繁体字,我们从冯小刚的话语中便可以窥见一斑——挽救传统文化。
简体字与繁体字相较而言,有着简单、便于书写的优点,但是在他们看来同样简体字的这种“简易化”却又将汉字的文化内涵乃至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传承割裂了。
他们的理由也“极其充分”,不信你看简体字“爱无心”,“亲不见”,“体无骨”,“龟无脚”。似乎“愛”“親”“體”“龜”就是要高大上一些。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对于冯小刚的提议,一向以敢言著称的易中天并不客气,直言:亂竈龜鬱这四个字你写写看?单就这四个繁体字而言,相信若非是攻读古典文学的同学会少有认识,但要说它们的简体字相信大家却几乎都能写出,这四个字的简体字为乱、灶、龟、郁。单就是这样四个字,便已经将简体字、繁体字的优劣显现出来了。而且坦白地讲,繁体字与传统文化并非是密不可分的。现代传统文化的式微,也并非是简体字造成的,更多的则是应试教育的桎梏。
而对于易中天一针见血的话语,同为演员的姜文也表达了肯定的看法。在他看来,汉字之所以能延传不断,恰就是因为它能够与时俱进造就。
事实上,话到此处我们不得不说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冯小刚极其成功。从《手机》到《非诚勿扰》、《私人订制》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但是在关于繁体字与传统文化的认知上他的说法是欠妥的。
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在本质上它首先是工具,是书写文化、书写信息的一种工具;然后才是在满足了基本需求后的艺术性上的追求。
而只有将普罗大众的文化水平不断的提升,不断的让大众接受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传统文化才会焕发生机。
我们承认繁体字的艺术性,但更应该认识到单纯的靠恢复繁体字就想恢复传统文化的不切实际。
小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我们可见一如汉服等国风朝的兴起。而作为一个现代人,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兴并不应该是拘泥于陈规旧俗的,不应该是固步自封、止步不前的。汉字如是,中国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