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起点井冈山

传承红色基因之二

井冈,井岗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从读到领袖的诗句那天起,我心里就没断这个念想,有机会一定去趟井冈山,亲身感受一下革命根据地的硝烟炮火,听一听“黄洋界上炮声隆”。

翻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册,许多鲜花一般的词汇涌现在眼前。它们紧密缀连的英雄故事,有一种历久弥新的感染力、震撼力和穿透力。无数革命先烈的脸庞与大地贴近的那一刹那,为之奋斗的单纯而崇高的理想像草叶一样被无情地折断了,他们的想象力和知识结构无法勾画今天的繁华蓝图,但将自己的血肉之躯送上祭台前的那个瞬间,决不会有丝毫患得患失的犹豫。

除了敬佩,我们还能想什么?除了缅怀,我们还能干什么?

井冈山之火

在飞驰的大巴上,举着“红色之旅”小旗的导游小叶姑娘,用她那并不洪亮的歌喉,唱了《歌唱井冈山》那只老歌,“罗霄山脉的中段,有一座雄伟的高山,苍松翠竹常年青,山洪流水永不断。亲爱的领袖毛泽东,在那1927年,他把旧世界枷锁砸烂,带领着红军上了山。”我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车上不少人跟着哼起来,成了全车大合唱。

小叶高兴地挥舞小旗,说:“大家唱同一首歌,看来大家对井冈山很熟悉,很热爱,井岗山敞开博大的胸怀欢迎诸位的到来!”接着,

小叶话锋一转 问道,“毛泽东为什么要上井冈山?”眼光落在一个个游客脸上。你们肯定都能说出一二,史学家和党史研究者总结了七大理由:一是革命影响大。井冈山处于湘赣边界,党组织早在这里开展过活动;二是群众基础好;三是革命组织多。当时党组织在井冈山建立了工会组织、农会组织等;四是有同盟军。山上山下有袁文才、王佐两支可以改造的土匪队伍;五是物资基础好。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六是交通不便。敌人在这里的统治相对薄弱,敌人之间有矛盾可利用;七是易守难攻。十万大山只有三条路可通,进可攻,退可守。

1927年,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革命力量受到严重破坏。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勇敢地提出:“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失败后,6000多人的起义队伍只剩1600多人,毛泽东决定退兵萍乡。史称文家市退兵。但这次行动党中央没批准,因此撤销了毛的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湖南省委委员职务。可正是这次退兵,才使毛泽东展现了他的战略智谋: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二时退却和进攻相结合,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三是把革命斗争中心从城市转向乡村。

毛泽东上井冈山,在当地颇具传奇色彩。9月29日,毛泽东在进行三湾改编时,给当时的山大王袁文才写了封信,表达了上山意愿。当天夜里,两个老俵——20岁的李立和他的叔叔李长俚把信送往宁冈茅坪。袁文才当即回信给毛泽东,大义是:敝地民穷山瘠,犹江池难容巨鲸,片林不栖大鹏,贵军驰骋革命,应另择坦途。毛泽东又修书一封表明心迹:“袁文才总指挥拜鉴:久闻大名,难得幸会。今我工农革命军路过贵地,为工农革命,打土豪劣绅,奉上标语数条,为我党主张宗旨,择日拜访,愿同贵军结为友好,联合一致,共同反对军阀。中国工农革命军毛泽东。毛泽东还给送信使者3支枪,袁文才见信才放了心。

10月3日,毛泽东带领部队进驻宁冈古城,商议3天后在大仓与袁文才会面。袁文才仍存戒备,在会面地点埋伏几十号人马。令袁文才意外的是,毛泽东仅带陈浩、何长工两人赴会,而且慷慨送上100支枪作为见面礼。性格豪爽的袁文才也回赠了1000块大洋。10月7日,毛泽东和他的队伍终于到达宁冈茅坪——踏上井冈山的第一站。不久,王佐接毛泽东上了大井,毛泽东给王佐送了70支枪。10月7日,毛泽东率部从大井到了茨坪,在井冈山正式安了家。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就这样诞生了。1927年10月27日,这将是一个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日子。是毛泽东,保住了革命火种。

井冈山之路

建立了根据地,革命力量蓬勃发展。从1927年10月到1928年2月,毛泽东带领部队纵横驰骋在湘赣边界,恢复建立了茶陵、遂川、宁冈、永新4个县委,和酃县特别区委。工农革命军扩充为两个团,并帮助地方组建了赤卫队、暴动队。先后攻克了几个县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

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与毛泽东会师,组建了工农红军第四军(后改为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5月20日,中共湘赣边区第一届特委成立,毛泽东任书记。接着,边界各县、区、乡党的组织也普遍建立起来。

在井冈山黄洋界,我看到了著名的黄羊界哨口,看到了红军当年作战的哨口工事,看到了战壕,看到了至今还弥漫在松树林里的滚滚炮火浓烟,看到了浸在山土里的红军战士的斑斑血迹,看到了两块“黄羊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一块正面镌刻着朱德的题词“黄羊界”三个大字,另一面镌刻着毛泽东亲笔手书《西江月.井冈山》诗词。

1928年8月30日,敌人趁毛泽东、朱德率主力赴湘南作战之机进剿井冈山。山上不足一个营的兵力。但红军战士个个都是英雄汉,运用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凭险抵抗,击退敌人4个团的进攻。当时山上只有一门迫击炮和3发炮弹,两发因受潮未打响,第三发落在敌人指挥所爆炸,吓得敌人连夜逃跑。毛泽东在回井冈山途中,听到黄羊界大捷,兴奋难眠,提笔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羊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从黄洋界下山,看到路边立着一块木牌,上写“毛泽东、朱德挑粮休息处”。当时的红军,官兵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战士吃红米饭南瓜汤,干部也吃红米饭南瓜汤;战士挖工事,干部也挖工事;战士下山挑粮,干部也下山挑粮。军长和党代表都不例外。记得过去小学课本里,有一篇《朱德的扁担》,讲的就是朱德在井冈山挑粮的故事。路旁有一棵大槲树,是当年毛泽东朱德从山下挑粮上井岗的休息处。有一次挑粮休息时,毛泽东问战士:“站在这里看得见什么地方?战士答:“看得见江西和湖南。”毛泽东深情地笑着说:“还可以看见全中国,全世界!”正是因为有着远大的目标和理想,毛泽东才顽强坚持了井冈山道路。

可以说,“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是井冈山道路的开始;农村包围城市的提出,是井冈山道路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坚定革命信念的具体表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井冈山道路理论上的科学总结。

井冈山之路是正确的,但坚持井冈山道路却经过一次次艰难曲折。在工农武装割据节节胜利的时候,执行“左”倾盲动主义的湖南省委领导人,派代表横加指责说杀人太少,强令红军继续攻打城市,造成井冈山根据地的3月和8月两次失败。是毛泽东、朱德力挽狂澜,于危难中挽救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9年2月,还有过党的“二月来信”,来信要求毛泽东、朱德离开部队。在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朱德经受了百般磨难,但在困难挫折中,他们没有怨恨,没有悲观,不怕排斥,不怕批判,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并能正确对待党的错误,正确对待自己,能上能下,能官能民,能屈能伸。情绪最低落时还不忘关心红军战士和老百姓。有一次房东谢槐福病了,毛泽东就把自己盖的薄毛毯给房东用,把平时群众送的鸡蛋转给房东吃。按规定,毛泽东晚上办公可以点三根灯心,为了节约,他只点一根灯芯。就在一根灯芯的油灯下,在枪炮声不绝于耳的环境里,照样写出了指导井冈山斗争和中国革命的《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伟大文献。在茨坪革命旧址毛泽东的旧居里,我看到了那盏一根灯芯的煤油灯。这盏油灯和外面高楼林立的花园城市茨坪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反差留给我们许多应该思考的问题。

井冈山精神

夜里,我推开绢花宾馆的塑钢玻璃窗,不到两米的窗外就是松林密布的山坡,松树梢上缀满灿烂的星斗。一股山风扑进客房,顿感浑身清凉。还有蛙鸣和蟋蟀叫声组成的交响乐,似有世外桃源之感。躺在如此舒适的席梦思上,我不能不想,当年红军战士是如何睡觉的呢?茅屋,山洞,草棚,树下,溪边,土堆,或者就几个战士背靠背挤在一起,或滚在石头上。那是真正的餐风宿露,真正的天当房地当床,野草野菜当干粮。还要行军打仗,还要发动群众,还要建党建政,还要建学校建医院建银行建兵工厂,那就是革命,就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那种艰难困苦才是最大的艰难困苦,那种意志才是最坚强的意志。那种精神就是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是课堂,是熔炉,是战场。井冈山精神,是革命和建设的传家宝。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讲解员讲的井冈山精神是这样的:第一,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在1927年那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毛泽东率领不足千人的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经千辛万苦百折不挠。第二,文韬武略的英雄气概。第三,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第四,团结一致的高尚风格。第五,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第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张家坊脱险”的故事,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讲解员说道,张家湾会议后,毛泽东赶赴江西铜鼓起义前线。路过张家坊时,不幸被国民党民团捉着。在去民团的路上,毛泽东故意把身上的银元碰得叮当响。趁团丁不注意,就摸出几个银元丢在团丁脚下。团丁赶忙去抢。就在这一刹那,毛泽东往山弯里一拐,躲进一片稻田里,藏到一个长满水草的山塘边。团丁们边喊边放枪,四处搜索。有几次团丁的脚就要踩到毛泽东的头上。毛泽东屏着气,一直坚持到天黑,才逃出虎口。及时赶到铜鼓,参加指挥起义。

还有一次。是1928年1月25日,毛泽东、朱德率部在预定的集合地点乌径镇会合,宿营至夜半,被追赶而来的敌军惊醒,旋即连夜突围。一连几天,红军所到之处尽是土豪劣绅的土匪民团,不停地与之作战,消耗很大。2月1日到达寻乌吉潭圳下村宿营时,又被追兵包围。毛泽东被警卫员掩护着从后山突围。在通过一条河桥时,桥上非常混乱。毛泽东从贺子珍手上要过手枪朝天开枪,才制止了混乱局面.而朱德夫人吴若兰则被俘,10天后被国民党杀害于赣州。

多少次死里逃生,多少次浴血奋战,多少次挨冻受饿,多少次绝路逢生。才有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扩大,才有了工农革命军的扩充,才有了苏维埃革命政权的建立,才有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今天我们游览井冈山,追寻革命者的足迹,缅怀革命者的史迹,会发现一些不可思议不能理解的事情,或事件。但那就是历史。历史就是历史,不管被不被人理解,不管合不合情理,历史仍然客观存在着。井冈山精神就是客观存在,而且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将永远存在下去,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