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一症一方(2)

背部寒冷方
方剂组成:  
黄芪15g,党参、白术、葛根各10g,陈皮、柴胡、干姜各6g,升麻、炙甘草各3g。
主治疾病:  
背部寒冷
出现症状:  
胃脘部不适,纳呆便溏,四肢欠温,背部寒冷伴拘紧感,劳则加重。
具体体征:  
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方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典型病例:  
程某,男,56岁。背部寒冷伴拘紧感已半年之久。证见胃脘部不适,纳呆便溏,四肢欠温,背部寒冷伴拘紧感,劳则加重,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服本方6剂,背寒拘紧感明显减轻,胃脘不适。

半身冷

防己黄芪汤
方剂组成:  
防己15g,黄芪15g,白术12g,生姜6g,甘草6g,大枣2枚。
主治疾病:  
半身冷
出现症状:  
右半身发凉冰冷,沉重。
方剂用法:  
日1剂,水煎服,渣复煎。
典型病例:  
陈某,男,42岁,自感右半身发凉冷冰冰2年,沉重1年,症见右侧肢体活动如常,自感右半身冰凉沉重,天之不冷,用上方3剂后左半身冰冷沉重感好转,又服6剂后右半身转温,沉重感亦消失。

温热病

新加香需饮加减方
方剂组成:  
香薷12g,淡豆豉10g,厚朴9g,荆芥12g,防风15g,杏仁9g。
主治疾病:  
温热病
出现症状:  
头身疼痛较剧,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胸闷、食入无味,察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具体体征:  
风寒外束,肺卫失宣。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李某,女,52岁,19789年11月22日诊。患者3天前外出不慎受凉,遂感头身痛,恶寒发热,经西药治疗无效,求治于师。患者诉头身疼痛较剧,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胸闷、食入无味,察苔薄白而润,脉浮紧。乃风寒外束,肺卫失宣。乃予新加香薷饮加减治之。嘱药后喝热开水,盖被透汗。2剂后诸证遂解。

温病下血

治温病下血方
方剂组成:  
生大黄9g后下,玄明粉4.5g冲,川朴4.5g,枳壳6g,川黄连2.5g,青木香6g,大腹皮10g,生甘草3g,乌梅10g,地榆炭12g,焦山楂12g。
主治疾病:  
温病下血
出现症状:  
体温3.5℃,血便、色如果酱,大便连脘膨满胀大,腹痛阵发,口吐涎沫,呻吟烦躁,不安床褥。脉弦细数,沉按有力,舌红苔少,尖边多刺。
具体体征:  
积滞温热搏击阻中。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王某某,男,7岁。患儿因饮食不节,迭进猪肉、馄饨、山芋等物,次日即满腹疼痛,阵发加剧。西医诊断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1977年11月22日初诊:体温3.5℃,血便、色如果酱,大便连脘膨满胀大,腹痛阵发,口吐涎沫,呻吟烦躁,不安床褥。脉弦细数,沉按有力,舌红苔少,尖边多刺。证属积滞温热搏击阻中。服用上方3剂。二诊:药后得矢气,前法中当参安蛔之品。服用2剂。三诊;今夜下利次数大减,粪便略干,腹膨较软,疼痛时作,积热未除,腑气未和,而蛔虫不安。服用2剂。四诊:便血已止,见黄色粪质。今晨腹膨较减,尚拒按,舌红苔少,腹阵痛,发热(体温39.7℃)无汗。积热蕴毒尚留,气阴耗伤。服用1剂。五诊:药后大便成条,并下蛔虫四条,舌红苔少微灰。原方去冬葵子,加乌梅10g。1剂。六诊:眼晚及今日上午大便均下蛔虫一条,腹痛大减,大便软而有形,面微浮,知饥思谷,肌瘦,舌红脉细。气阴亏虚,蛔虫匿伏。治以调脾胃、安蛔解毒。服2剂。后以四君子汤加减调治。

具体体征:  
舌淡苔白滑,脉沉弦。
方剂用法:  
每日1剂,黄疸退后,继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作丸调治1月。
方剂疗效:  
1例,治愈1例,1年后随访一切正常。
典型病例:  
龙某,男,45岁,服35剂,黄疸全退,诸症消失。
导赤散加减
方剂组成:  
木通10g,竹叶10g,甘草6g,蔓荆子15g,牛蒡子15g,升麻10g,竹茹10g,陈皮10g,灯芯3g。
主治疾病:  
未、申时头痛
出现症状:  
患者5天来每于13时至16时前额剧烈胀痛、昏蒙,连及目眶,伴有胸脘胀闷、恶心、小便黄赤。形体肥胖,舌红苔白厚腻,脉洪滑。
具体体征:  
湿热扰于手足太阳之经脉。
方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剂功效:  
清利湿热。
典型病例:  
朱某,女,39岁。1990年6月10日初诊。患者5天来每于13时至16时前额剧烈胀痛、昏蒙,连及目眶,伴有胸脘胀闷、恶心、小便黄赤。形体肥胖,舌红苔白厚腻,脉洪滑。证属湿热扰于手足太阳之经脉。治宜清利湿热。服本方1剂诸症大减,继服2剂而愈。

仁宣肺通调方
方剂组成:  
杏仁、大豆黄卷、银花、连翘各10g,羌活、薄荷各5g,白蔻仁3g后下,六一散12g布包。
主治疾病:  
湿热
出现症状:  
汗出不解,头身酸困,胸闷不适,纳谷不馨,舌质偏红、苔薄黄微腻。
具体体征:  
湿热相挟。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王某某,男,43岁,1995年5月23日初诊。发热5天,身热不扬,汗出不解,头身酸困,胸闷不适,纳谷不馨,舌质偏红、苔薄黄微腻。前医投银翘散未效。时值夏季又逢阴雨,所感湿热之邪,蕴遏于肺卫。

证属湿热相挟,当主祛湿,祛湿又以“轻宣肺上”诚乃治湿热之佳法也。服用上方2剂尽,诸症见减,体温降至37.6℃。去羌活续服2剂,热退身凉,诸症告愈。

三仁汤加味方
方剂组成:  
杏仁、白蔻仁各15g,薏苡仁30g,姜半夏、通草、泽泻、枳实、大腹皮、藿香各10g,滑石、茯苓各20g。
主治疾病:  
湿温症
出现症状:  
面色淡黄,消瘦,苔白厚腻,脉沉无力,午后稍感恶寒,但不发热。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宣化表里,调畅三焦气机。
典型病例:  
金某某,男,63岁。1980年1月16日诊。半年前,患者冒雨回家后感觉头痛,肢体困重,发热恶寒,午后较甚。自服阿斯匹林三次,汗后病不瘥。某医院诊为疟疾,正规服氯伯8日,病情更加严重,又出现便溏,日3-4次,胸脘痞闷,困倦乏力,下肢浮肿,脸面渐瘦。前医予参苓白术散10余剂,又予真武汤8剂,皆无效。查面色淡黄,消瘦,苔白厚腻,脉沉无力,午后稍感恶寒,但不发热。治宜宣化表里,调畅三焦气机。方用三仁汤加味。服用上方3剂,诸症减轻。继服6剂,诸症皆除。惟湿邪一撤,脾胃气虚之症更加显露,故改服六君子汤加黄芪连服15剂,恢复健康。

04湿热积滞

甘露消毒丹加减
方剂组成:  
藿香、连翘、白蔻、石菖蒲、茵陈、黄芩、薄荷、白芍各10g,滑石20g,木香6g,神曲、槟榔各9g。
主治疾病:  
湿热积滞/伤寒
出现症状:  
恶寒、高热,体温40℃,腹痛腹泻,便下脓血,日行5-6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具体体征:  
湿热交蒸,壅滞肠中。
方剂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清热化湿,调和气血。
典型病例:  
阎某某,女,18岁。因发热、恶寒、腹痛腹泻15天于1990年4月18日入院。用氯霉素、青霉素等药治疗少效。恶寒、高热,体温40℃,腹痛腹泻,便下脓血,日行5-6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化验:血常规:白细胞4.2×10~9/L,中性0.63,淋巴0.37,肥达氏反应“H”1:160,“O”1:160;大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0-1。诊断为伤寒。证属湿热交蒸,壅滞肠中。治宜清热化湿,调和气血。方用甘露消毒丹化裁。服用上方4剂后,其症大减,继服原方5剂,诸症悉除。为巩固疗效,守原方连服6天,复查大便常规正常;肥达氏反应“H”1:50,“O”1:30,痊愈出院。
01湿热积滞

甘露消毒丹加减
方剂组成:   藿香、连翘、白蔻、石菖蒲、茵陈、黄芩、薄荷、白芍各10g,滑石20g,木香6g,神曲、槟榔各9g。
主治疾病:   湿热积滞/伤寒
出现症状:   恶寒、高热,体温40℃,腹痛腹泻,便下脓血,日行5-6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具体体征:   湿热交蒸,壅滞肠中。
方剂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清热化湿,调和气血。
典型病例:   阎某某,女,18岁。因发热、恶寒、腹痛腹泻15天于1990年4月18日入院。用氯霉素、青霉素等药治疗少效。恶寒、高热,体温40℃,腹痛腹泻,便下脓血,日行5-6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化验:血常规:白细胞4.2×10~9/L,中性0.63,淋巴0.37,肥达氏反应“H”1:160,“O”1:160;大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0-1。诊断为伤寒。证湿热交蒸,壅滞肠中。治宜清热化湿,调和气血。方用甘露消毒丹化裁。服用上方4剂后,其症大减,继服原方5剂,诸症悉除。为巩固疗效,守原方连服6天,复查大便常规正常;肥达氏反应“H”1:50,“O”1:30,痊愈出院。

补中益气汤
方剂组成:  
黄芪18g,党参、鸡血藤各12g,白术、甘草、当归各10g,陈皮9g,升麻、柴胡各6g,大枣5枚。
主治疾病:  
足底热痛
出现症状:  
双足底热痛甚,头晕神疲,四肢乏力。但足底无红肿,触之不灼手,无触痛。诊其脉沉细而缓。观舌体淡白胖嫩苔少。
具体体征:  
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致筋脉失氧和气虚发热。
方剂用法:  
水煎服,日1剂。
方剂功效:  
健脾益气。
典型病例:  
冯某,女,40岁。患者双足底发热疼痛一年余,每次月经期和停经后热痛加重,甚时热痛难忍,赤足触地则舒,多次给予“滋阴清热”之剂治疗,病情未见好转。1992年7月22日,笔者首次应诊。双足底热痛甚,头晕神疲,四肢乏力。但足底无红肿,触之不灼手,无触痛。诊其脉沉细而缓。观舌体淡白胖嫩苔少。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致筋脉失氧和气虚发热。健脾益气。7月27日夏诊,双足底热痛减轻,时逢月经来潮,此次月经量比以前减少,脉舌同前,继进前方三剂。患者因工作繁忙,于8月24日再诊,双足底热痛均已消失,其脉舌如常。嘱其再进前方三剂,以巩固疗效。

子时发热;老太,83岁,面安静神祥,清癯,舌瘦苔干厚燥,口气重浊,脉双关深滑有力,寸尺不足,按压少腹有块结,问曰不痛,身不发烫,无汗,近一周无大便,每晚子时准时发热,近天明后退烧。辨证为少阳阳明证,用方;大柴胡汤合调胃承气汤。:柴胡30g  黄芩15g  法半夏12g  白芍10g  枳壳10g   酒大黄10g(后下)  芒硝10g(后下)  炙甘草10g 二付,水煎服。亱解一尿盆大便,先干如小石块,后稀溏,臭气熏天,解后熟睡。

阴虚症

六味地黄汤加味
方剂组成:  
生地黄30g,大熟地30g,山茱萸10g,云茯神12g,淮山药15g,粉丹皮12g,福泽泻10g,杭菊花9g,炒白芍12g,川续断10g,北五味6g。
主治疾病:  
阴虚
出现症状:  
头晕脑胀,颜面潮红,全身烘热,两手轻抖,心悸怔忡,烦躁不安,夜难入眠,多梦易醒,舌嫩红,苔薄白,脉一息五至,寸关有力。
具体体征:  
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虚火上扰。
方剂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益肾养阴。
典型病例:  
杜某某,男,29岁。头晕脑胀,颜面潮红,全身烘热,两手轻抖,心悸怔忡,烦躁不安,夜难入眠,多梦易醒,舌嫩红,苔薄白,脉一息五至,寸关有力。中医治疗,先后处以平肝潜阳、清热泻火、重镇安神、养血宁心等法,汤丸并投,无明显效果。为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虚火上扰。治以益肾养阴。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服用上方三剂,诸情大减。再六剂,诸证顿失。一月后,病情又轻度复现。原方连服六剂,诸证又消。又二月余,又觉有点烘热潮红,仍原方六剂,病遂告愈。观察两年多,身健体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