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武术中真有“流云飞袖”这门功夫——中国武术“封手”
香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在其小说《江湖三女侠》中描述了一种奇特的武功“飞袖流云”,以疾如闪电之势飞舞长袖,出奇不意攻击敌手,威力之大,令敌难测风云,防不胜防。
作为一名作家,梁羽生也许是凭他那丰富的想象力而写就。但在我中华浩如烟海的武术门类中。确有一门武术与之极相似,即流传于我国西北民间的独特武术——“封手”。
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姓金的白发老者,从外地来到金城(今甘肃省会兰州)。一日,偶见二人练拳习武,以语相激,问二人,“此拳能击人否?”二人愤然,邀老者比试。老者要二人齐上。二人遂联手攻击老者,真个是举挟风声,腿扫千钧,二人尽使平生所学,前后夹击,意欲取胜。老者不慌不忙,从容应敌,只见他身走八卦方位,手划太极图形,将二人强劲的攻击封闭于身外。数招之后,忽见老者挥臂甩动衣袖,似飞出两条绢练,只听“啪、啪”两声炸响,二人应声倒地.原来老者的一对长袖随时可用于技击。二人折服,拜老者为师攻习“封手”。数载后,二人武功大进,名噪金城,时人尊称其中之一为鹊子旋三爷(另一位名号不详),经二人传播,“封手”便深深扎根于甘肃、青海等地。约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封手”传入甘肃凉州(今武威市),进而成为凉州的主导拳种,且代有传人。1984年,在全国武术表演赛上,甘肃选手邵克勇(凉州“封手”拳师刘生兰的弟子)一晨“封手”之雄风,将这门独特的民间武术呈现在世人面前。我国著名武术大师云龙深加厚爱,亲手撰文在当时的《武林》、《中华武术》杂志上作了报道。
“封手”寓含了深奥的易学原理,它脚踏八卦方位,身走生、死、休、杜、景、伤、惊、开八门,手演太极双鱼回环图形(“封手”拳的主导手法),掌含阴阳,刚柔相济。最奇之处是它的飞袖功,与之密不可分的是“封手”非师独特的衣饰,其衣袖较之常人的要长出许多。当代“封手”拳师的衣袖约与其指梢相齐,演练时猛然甩动,如飞瀑流泉,并发出“啪、啪”的脆响,功夫深的发声如铉,令人惊心,这在其它武术门类中绝难见到。“封手”的衣饰功用有三,一是取武林中常说的“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之意,以长袖增加人体臂长。即使个子小的人,若精通此拳,照样可以克敌制胜,打败强敌,二是袖按风声,发出脆响,可以起到振慑敌手,惊扰其心志,造敌于慌乱而取胜的妙用;三是袖中可暗藏器物,辅助使用。在遭遇凶险时,乘敌不备,相机而发以自救。
“封手”因“飞袖”之特点,只用掌而不用拳,其掌法又别具一格。出掌多为掌背,挥臂弹指以舞长袖;回掌常抱于怀,上下回环封挡刁拿。一手引,一手攻,前手进,后手随,防可化攻,攻可变防,虚实变化,连绵交错。发力时,掌藏于怀,猛然抽臂,由臂达掌力贯指梢,从而挥动长袖风驰电掣般飞出,势如流云。技击中,以太极手封闭敌方进攻,走八卦闪钻腾挪,寻隙而攻,身随意动,心到手到。上以飞袖抽打敌之面部、眼部,下有腿脚相并而用,具有很强的攻击力。
诚然,梁羽生笔下的长袖远比我们今天所见“封手”拳师的衣袖要长出许多。但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封手”也不能例外。古代人们服装的衣袖很长,“封手”正是基于此而充分发挥了这一“长处”,使之成为随时随地可用的攻防之物。然万变不离其宗,到了现代和当代,人们的服饰发展为短袖,而“封手”拳最根本的特点难以改变,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所见的这种长袖拳服,否则,“封手”则失去其精华,它的“飞袖”之功,“流云”之势也就无从发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