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话题:乱弹
端午话题:乱弹
1.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节日,农历也叫夏历,是夏朝就开始使用的一种历法,端午节很可能在夏朝就有的。好像有个叫做韩国的邻居国,因为它们在端午节那个时间段也有水上赛龙舟的活动,就盘算着把“端午”作为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向联合国申报,有点可笑:夏朝时候,谁知道朝鲜半岛上有没有高丽猴子呢。
2.
可笑的不仅仅是某些高丽棒子,也有些所谓的中国专家。听说,某个非遗专家教授正在对国人进行扫盲,说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不能互祝“节日快乐”,因为端午节是祭祀节日,还振振有词的说端午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水。是个悲壮的日子。
端午节最早的缘起是春秋以前的百越之地(长江中下游及南部地区),有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的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而纪念春秋末年的伍子、战国后期的屈子显然收来附加上去的;伍子屈子都是忧国忧民的先贤,他们投江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让后人一味沉浸于他们离世的哀痛吧?我相信他们更愿意看到黎民百姓的快乐与祥和。比如赛龙舟时,选手们轻松愉悦乐观向上奋勇争先,才能给两岸观众带来更多的欢乐。难道要他们苦着脸耷着肩去沉船才对得起伍子屈子们?!
3.
端,开端,肇始。午,午时,太阳正旺的时刻。所以,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正是一年的阳气开始抬头的日子。这样的日子应该做什么呢?
浠水民间有个俗语叫做“杀麸”。麸,本意是麦子的表皮,在“杀麸”这个词里,麸,泛指各种事物的外在部分,比如即将装柜的人的春秋冬装,比如装纳生活物品的箱子柜子,比如居住房屋的房顶等等。所以端午这天,除了众所周知的吃喝玩乐项目,如果天气晴好,冬天的老棉袄、春秋的夹衣,一定要拿出来洗晒的;能搬动的木质的箱子柜子,也会抬到外面照照阳光;还有霉了一季的豆渣饼、梅干菜等,也要拿到太阳底下适当杀杀霉;而床上的蚊帐、被褥、竹席、铺草、更要放到正午的太阳下暴晒。经端午阳光晒过的衣物、箱柜可以减少蛀虫的侵袭,食物也不会因湿度大而过度发霉变质,而隐藏于床上物品间的跳蚤、臭虫等寄生物种也会在端午的烈日下暴毙。
4.
在浠水关口流传一句顺口溜:“五月五日午时送毛娘,毛娘一去永不回家乡。”毛娘,就是浠水人憎恨的毛毛虫,也叫毛辣子,每年春夏之交,它们就出现在房梁屋顶的椽子檩条上,灰褐色,多足,毛绒绒,一旦掉到人的脖子上,马上蛰出一块块红肿的丘斑,又痛又痒。所以在楼房还不多的年代,端午假期一到,人们会在阳光下掀掉屋瓦,让椽子檩条和室内搬不动的大物件全暴露在阳光下。端午的阳光使原本阴凉的室内与户外温度一致了,毛娘无处躲藏,纷纷掉落地上,成了家鸡们的美食。
端午节就是一个防潮、驱虫、避灾、祛邪的日子。如今民间挂菖蒲、插艾草就是这种意义的延伸。而且据我所知这种习俗在很多地方非常盛行,足以证明各地对于端午节的理解和过法与咱们浠水是大同小异的。
5.
浠水老家,端午节是不大兴吃粽子的。我们那里管五月初五叫小端阳,管五月十五叫大端阳。究竟为什么这样,我猜想,跟伍子胥和屈原有没有关系,而跟农时农事有关:初五前后,还有好多麦子没收;十五前后,麦子基本都收完了——这才有大量的新麦磨成大量的新面粉,才有馒头、手擀面、包面等花样百出的面食上桌。大端午其实就是庆祝麦子大丰收的节日。浠水人真聪明。
浠水虽然地处长江中游,是稻米产区,但是糯谷的种植面积有限,糯米还是比较金贵一些,所以端午节大多不吃粽子。面食吃多了,会腻味的。 那就变着花样儿吃。同样是手擀面,张家用红苋菜相面,李家用南瓜相面,周家用葫芦切丝拌面,郑家用黄花菜下面。手擀面吃到不想吃了,就做千层饼,甜的芝麻饼、咸的葱油饼应运而生。
6.
端午节,作为国定假日,应该是合家团聚,喜庆佳节的日子。但是也难免有乐极生悲的事情发生。
我在三中复读那一年,浠河上下游好多地方举行了轰轰烈烈的龙舟赛,看得人热血沸腾,连连叫好!但是那年的龙舟竞渡过后我又听到的两则不好的消息:一个是当天看龙舟时,有个人在岸边被挤下去结果被河水带走了;一个是有一群兰溪的(也有说是三台的)中学生趁着人们看龙舟的时机,跑去学校附近西瓜地里偷瓜,结果被瓜农死命追赶,他们无处可逃,跳入兰溪,就有3个没爬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