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闲情】有谁还记得“回碗儿”的旧俗?
从昨晚至今,我的手机滴滴响,陆续收到了微信朋友圈、亲友群的红包退回信息。虽然在微信圈里发红包抢红包也只是几块几毛的小数字,但是看到从一个个圈里、群里退回来的更小的数字,还是让我有种“似是故人来”的错觉,因为我想起了老家喝年酒之前吃肉喝汤的一个旧俗:回碗儿。
与我同龄的人,小时候大都盼望过年。因为不光可以穿新衣、戴新帽、拿压岁钱,还可以吃到平时碰不到嘴唇的好吃的,尤其是鸡鸭鱼肉这些大荤。但是每次跟着大人到亲戚家拜年,禁忌就来了。
拜年总是在早上和上午。早上到亲戚家,可以赶早饭;上午到亲戚家,可以赶中饭。在亲戚家吃早饭,必有好酒好肉招待,这叫喝年酒。喝年酒,是大人们的事情,我们小一辈只关心喝年酒之前的主人家的好招待:吃肉喝汤!
通常的礼数是:到亲戚家,喊一声“XX,拜年啦”,一通热闹的鞭炮响过之后,男主人热情递烟相迎,女主人马上捧上红糖水招待,宾主围坐火盆旁边喝茶说话,女主人立即烧火煮汤。一会儿功夫,香喷喷热腾腾的汤碗上桌了,汤碗里,或者是糍粑,或者是包面,或者是豆糕,或者是油面,大都只装了半碗左右,另有半碗的容积则是腊鸡腊肉,堆得象小山似的。
平常白米饭都不敢堆出尖尖来,忽然面对小山似的鸡鸭鱼肉,孩子的馋虫可忍不住了,举起筷子就想往嘴里扒拉——等一哈!自家的大人在边上暗暗提醒你,把鸡鸭鱼肉扒到边上,吃糍粑、吃包面、吃豆糕、吃油面,别吃肉!糍粑只能吃一条(liao),包面只能吃几个,豆糕和油面也只能吃一小半!实在想吃肉,象征性地挑一小块吃了。
然后,自家大人会把剩下的大半碗送回到厨房里。我等做孩子的就眼巴巴地看着自己刚动筷子的那碗汤从眼前收走了!
好在我家老亲戚多,有时候一个早上(或上午)要跑七八家,只在长辈或者年高的亲戚家喝年酒,其他几家亲戚喝汤就可以。七八家亲戚,哪怕只喝三家的汤,一家只吃三个包面、一只鸡腿,对小孩子来说,也管饱!我那时候就想:大概是大人们怕孩子没有节制,七八家亲戚这一番“苕吃哈涨”下来,会撑着肠胃。
但是有时候只走一家亲戚也是这般要求,才渐渐觉得这是一种礼数。
等到我十几岁的时候,拜年不再由大人带着,我得自己去跑。学着大人的样子,吃肉喝汤的时候象征性地“意思意思”,我自己把肉汤碗送回到厨房,女主人会嗔怪一通:做么事果客气,吃果一点,哈钳(kan)起来了,留到哪个吃?起码把鸡蛋、精肉都吃了唦,又不是冇得,锅里还有啊......
别处有没有这种吃肉喝汤要留一大半(甚至整碗)的礼数,我不知道。鄂东浠水是有的:吃肉喝汤要回碗,赶情答礼要回篮。
我曾不怀好意地猜想:这种回碗的旧俗是不是闹饥荒的年代主客之间彼此心照不宣达成的约定?因为饥荒岁月里,荤菜有限,但是诸亲六眷的客人如流水般出入,何以招待?也只有那一碗一次次“回碗”的肉汤吧?!
大约在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城乡交流的深入,外出回乡的人们不肯再吃回碗的“肉汤”了,也不好意思在将自己吃剩下的肉汤做“回碗”了,解决的方案就出台了:先拿一小碗,捡出自己要吃的,原碗的肉汤奉还主人;或者干脆在主人盛碗之前就说定,以小碗盛汤意思意思即可。
这几年,过年的氛围被牌桌霸占了,客人到了,直接用麻将桌上的位子待客了,吃肉喝汤再也不重要了。
今天忽然啰嗦起老家“回碗”的旧俗,不是为了追忆,因为这一旧俗大可不必保存,很多地方已经改了,甚至弃用了。我只是觉得小小红包发到朋友圈、亲友群里都会被退回,难免不瞎想。
也许小小红包实在是分量不够,没有太大吸引力;
也许是担心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如果这是一个足够赤诚的圈子,你也是一个足够坦荡的人,何足虑哉?
也许不屑于跟这个圈子里的人为伍,早已不在圈里“混”了?
也许没有太多的也许......
其实我想说,不管你是谁,既然能够在一个朋友圈、亲友群里呆着,那就证明至少这个圈、这个群有你的亲朋或故旧。不要只给他们留一个远走的背影!生意再大、生活再忙、城府再深,也要记得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