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锤,实际上是一种内家拳,和形意拳,八卦掌之类的基本相同。虽然拳架形式不同,但基本原理类似,就是在外家拳的基础上,融入了内家功夫,主要是内气对筋骨皮的配合,比外家拳更加符合人体结构和对外做功的原理,所以对人体能量的掌控和使用的效率更高。而真正的太极拳,则是无限接近于以内力打外力,以人体为导体和导线,沟通和借用天地自然之力,以神意气的形式,展现人体的肉体发出的类似电磁能的生物能量。这种能量本质,就是构成地球及宇宙天地万物的共同的基本粒子,是人类探索自身和自然界关系和联系的一种修炼方法。其内涵从养生,到技击、修道,非常广泛。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不高兴了。认为我说的太玄奥,或者是无法证实的胡言乱语。这些争论,暂时先保留。我将在另一部论述太极拳科学原理的文章中,做出详细的说明和回答。好了,闲话少说,言归正传。让我们再简单的重温一下,大名鼎鼎的万人敌杨露禅的光辉事迹。杨露禅师承陈长兴,十八年的时间三次到陈家沟学拳,最终离开师门后,来到了北京,创建了杨氏太极拳,并且将太极拳推广到全国各地,并让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知道了有一个拳法,叫太极拳。并且知道这种拳法很厉害,也很有用,具有保健和养生的奇效,不仅是武者喜欢,而且男女不论,老少咸宜,是个万人爱。总之,经过杨露禅对陈家沟太极拳老架,或者叫炮锤的一番悄无声息的,改良加创新的操作,太极拳从此由乡间野拳,晋升成为京城王公贵族高层圈里的健身太极,也成为了具有神奇技击战力和修心养性的好工具。或者也可以说,成为了某些顶级玩家的,人体潜能开发的手段。例如,我们今天很多人不相信的,并认为是反科学,反物理常识的凌空劲等。所以说,与其说陈家沟成就了杨露禅,不如说杨露禅让太极拳升华了。太极拳经过杨露禅的推广,变得既高大上,又平易近人的一项最神奇的运动和武术。杨露禅成为了太极拳的生母,也是我们可以几乎可以触摸到的,近代的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遥远的传说和传奇。这个神奇的太极宗师的名字,现在已经让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其光辉事迹,更像是一部励志的屌丝成大仙的教科书,被改编成无数的文学故事,拍成电影电视剧。但那些文学作品,说实在的,以业内人士的眼光来看,对男女之情诸多渲染,对太极拳本身的描写,却极为肤浅,甚至诸多错误。借此机会,让我们再次认识一下这位太极拳的宗师北斗,瞻仰一下他的不凡风姿和英雄事迹。
让我们先简单的回顾一下杨露禅著名的去陈家沟拜师学艺的过程。杨露禅(1799-1872),杨氏太极拳创始人,号称“杨无敌”。传说,永年广府南关杨露禅三下温县陈家沟,装乞丐、当仆人终于感动太极拳传人陈长兴,被收为弟子,并得其真传。但最接近于历史真实的,也许就是杨露禅去陈家沟打工,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这样,杨露禅才得以正式拜陈长兴为师。这便是民间传说中《杨露禅陈沟偷拳》的真貌。实际上,在拜访陈长兴之前,杨露禅就已经是一位成名的外家拳高手,算是名正言顺的带艺投师,这在当时是触犯了武行的禁忌,陈长兴不同意完全在情理之中。杨露禅的初次陈家沟之行并不顺利,当年杨露禅慕名前往陈家沟学拳,见到陈长兴后,没想到陈长兴并不买账,直接怼了一句话:不传外姓人,简单的一句话直接拒绝了杨露禅。其实在当时比较保守的社会环境下,别说是陈长兴这个顶级的高手,即便换做是一般的拳师,也断然不会同意,按照当时陈家沟的习俗,陈氏太极拳是不传授给外姓人的,直到建国后陈照丕回村传拳还依然坚守这个信念,只传拳给陈家沟的青少年,外村的坚决不传,何况百年前的陈长兴了,这个观念想必更深。对于杨露禅在陈家沟和陈长兴学艺的具体描写,网上有一个版本,虽然有演义的成分,但比较合逻辑。再次我转给大家参考。在杨露禅第一次时隔6年回家后,又回转到陈家沟,陈长兴见到他,很意外:“你为啥又回来了”?”杨露禅说:“我还想跟你深造。”这次他就开始学更精妙的东西了,于是又修炼了六年。这第二个六年以后再次回到家乡,和人较技的时候就完全变了,简直是脱胎换骨,每每赢得非常漂亮,在当时名声大噪,人们称他是棉拳,意思是杨露禅的拳跟棉花一样,“棉里藏针,如棉藏铁”,这是当时对杨露禅的评价。在家乡又待了一两年,杨露禅觉得师父的东西还没学完,他认为真正的太极拳不能仅仅是把人打倒,应该还有更高的境界。这第三次再回陈家沟时,陈长兴觉得杨露禅确实是个人才,是个难得的好学生,好材料,又继续教他。杨露禅又学了第三个六年,也就是十八年以后,陈长兴就对杨露禅说:“你现在功夫已经练成了,从我这儿走出去你已罕见对手。但是你不要骄傲,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吸取人家的长处,集众家所长,来丰富你自己。”杨露禅叩别恩师,这时再回到广平府的时候确实已和先前是天壤之别了,再和任何人搭手没有人能够在他面前走过一招,无论多高的水平搭手就飞。而杨露禅还不满足,刻苦练习的同时,广采百家技艺。传说他常拿一只麻雀放在掌心,麻雀怎么也飞不走,因为它要飞走,就得借助手掌的反弹力踮一下,但麻雀怎么也在杨露禅的掌心借不到这个力。这不是绝顶功夫是做不到的,因为麻雀是活的,它总想飞走,杨露禅就总得把它“空”掉,让它无力可借。这就是神乎其神的太极“听”劲。吃人嘴短,杨露禅就练了一套拳,把武禹襄看得如痴如醉,他从未见过如此美妙的拳术。因为武禹襄过去练的都是硬碰硬,很冲,很刚的那种拳路。一见杨露禅的身手顿时满心喜欢,要求跟杨露禅学拳。武禹襄此人最可贵的就是不在乎门第的差异,正因如此杨露禅于是答应教拳。过不多久武禹襄又把杨露禅推荐给自己的二哥,武禹襄的二哥又把杨露禅介绍给了京城的瑞王爷。就这样,杨露禅就进京了。进京之后,杨露禅的拳又有了一个巨大的改变,变化就是——即使到现在我们看杨氏太极打起来仍然是那么优柔华美,非常大度,有一种皇家的气派。它的那种大度,禅味的气势,其他拳很少有,这就是文化相互渗透,积累的结果,因此说杨露禅是最早把太极拳发扬光大的人。上面几段是节选摘抄自网上的文章,绘声绘色的描写,有些传奇的成分,不能尽信。但我们不必过分考究太多的细节,只是知道任何真功夫,都不是轻易得来的。天资,努力,机遇,一样都不能少。但为啥无数个体中,唯一出现一个杨无敌,这也不纯属偶然,也有必然的成分。
交易担保 物境生活 点击图片了解睡眠香可直接购买 小程序
后有人传言,杨露禅咸丰年间去北京授徒,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体弱多病,又不耐辛苦,杨露禅把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拳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又有益于健身,后来定型而为杨式太极拳。当时成为京城权贵的时尚。太极拳是由杨露禅完成了由民间到都市的转型,从此太极拳走出村野,来到了都市。这个说法虽然看似是事实,但实际上也是完全偏离了杨露禅改拳的本意和初衷。杨露禅正式在北京成名后,对太极拳进行了一系列的不断的改进。后经其子、孙进一步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和其家人自己练习而不外传的内功老六路。这些拳架的共同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而这时陈家的太极拳却仍在陈姓内部传递,所以当时的武术传人杨季子写的诗中,有“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的句子。的确,最后的结果是经过改良的太极拳,大受市场欢迎,从高层独享,变为风靡天下。杨露禅完成了一个从汗流浃背的练把式的,到一个高大上的高级武术加养生保健功法的创始人和大仙。这种看似华丽的转身,实际上浸透着主人公几十年的辛劳和努力。更是他的卓越的天资和超人的坚韧不拔的品性,作为条件的。如果你认为,不论是谁,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那是做梦。即便是现在,更多的练武之人,并不具备充分的天资,也没有高尚的情操,只是把练太极拳作为一种吃饭的工具。只要能赚到钱,太极拳神马的关我屁事!这样的人,一般都是非常擅长拉大旗作虎皮,靠吹牛拉关系混江湖。特别是现在这样的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这种人还是很多的。有网友特做了下面这首诗,讽刺这种不良现象。古语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旦成名天下知”,杨露禅在北京成名后,有不少高手来请教,也就是想亲自一窥他的太极拳的虚实。杨露禅虽然为人很低调,但仍然有许多世外高手前来挑战,最后结果无一不是败在他的手下,都是“带红”狼狈逃走。杨露禅的“杨无敌”的绰号不胫而走。在所有比试中,最有名的一场是和八卦掌掌门人董海川的交手,最后是以平手结束。其实,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两个人打来打去,大战三百回合,这只是电影里才出现的情景。越是高手,越是有阅历和水平,基本上手一搭上,就知道了八分,过上几招,胜负基本明了。但古代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都是有头有脸的名人,都爱惜羽毛,所以一般都会点到为止。但别人看不出来胜负,当事人心里清楚的很。杨董的那次交手,因为董是客,杨是主,主人理应让客几分。所以,我猜董已经尽力了,但杨没有达到极限,所以两个人一笑握手,备受瞩目的巅峰之战,最后皆大欢喜,一团和气。说完杨露禅的故事,再回头说一下陈家沟的故事。因为后面时代变化的大潮,在陈家沟太极拳的发展上,又上演了一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悲喜剧。自近代的中兴之人陈发科离开后,陈家沟太极拳迅速的走了下坡路,最后几乎完全断绝传承。陈发科1928年应邀去北京教拳,之后一直在北京居住了五十年,再也没有回过陈家沟。他晚年时,闻知陈家沟的太极拳已经完全断绝传承,感到十分的不安和难过。随令其子陈照旭和陈照奎先后回乡,设法教一下家乡的年轻人。但好心成了悲剧,陈照旭回乡后,立马受到政治风波的冲击,1959年死于狱中。英年早逝,非常遗憾。同时,因三年自然灾害等影响,农村生活非常艰难,陈家沟已经无人有心情和精力练什么太极拳了。一九七三年,陈照奎开始离开北京去外地教拳和讲课,去过郑州、上海、南京等很多地方。借此机会,陈照奎应家乡父老之邀,终于有机会回到家乡温县陈家沟,以完成父亲陈发科的遗愿。其侄陈小旺、陈正雷及同村的王西安、朱天才等原随他的堂兄陈照丕学拳,但陈照丕已于前一年去世。于是陈照奎回乡探望时,传授了他们四人及其他一些村里的年轻人陈式83式“新架”。晚年的陈照奎身体很不好,时间精力都有限,只能大致的将北京新架传授给了他们,已经来不及仔细调教了。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七十年代前期,文革的政治运动,却给陈家沟的太极拳带来了意外的机会。陈家沟的武术,当时不知怎么突然被当做农民体育运动的典型,并拍成纪录片,到处宣传。在此形势下,体委当时的负责人指示河南武术队,将陈小旺等四人特招进武术队培训,让陈家沟的子弟陈小旺等,有了专心习练太极拳的环境和物质保证,不用再担心饿肚子了。可惜,体制内的专业武术队,与民间的武术传承不同,主要是为了竞赛目的。其套路安排和技术要求,比赛规则等,都是以体操的表面肢体运动为标准,和太极拳这样的内家拳的要求,完全是南辕北辙,相差十万八千里。这四位虽然机缘巧合,得到了系统的训练,但也不得不被培养成比赛的金牌机器,离传统武术已经越来越远了。
对此,不仅国内的太极拳界质疑声不断,国外的同行们也是大惑不解。一次,我在北美的一洋人开的太极拳馆教授陈式太极拳。他们的馆长对我说了这样一件事。他说,他八十年代,经常去中国国内学习太极拳和参加比赛,和陈小旺等相熟。一次他见到已经成名的陈小旺和一帮小年轻一起比赛,非常困惑。他直接问前者,这是为什么?前者只能苦笑,一句话也说不出。所谓有得必有失,得到了金钱名利,失去了获得真正的掌握太极拳的机会,这就是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吧。而民间的传统武术的习练者,包括太极拳爱好者,并无任何功利之心,只是当做业余爱好,和养生健康之法,反而有可能在太极拳本身上获益更多。老天爷是公平的,太贪心了也不行,不论怎样,都认了吧。1981年,53岁的陈照奎因脑溢血病逝后,陈小旺连夺国家级武术比赛的太极拳、太极器械、太极推手冠军,另外三大金刚(王西安、朱天才、陈正雷)也在武术界各有斩获。改革开放后,陈家沟更是时来运转,东风劲吹。河南政府将少林寺和陈家沟,作为传统文化的两张金色名片,极尽推广宣传之能事。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陈家沟和少林寺一样,人气日盛,财源滚滚。陈家沟在全国范围内,广开商业性质的太极拳学校和培训班,甚至拳击散打的学校,门徒遍布海内外。总之,什么赚钱,就干什么。陈家沟太极拳似乎从面临断绝的境地,数年之内又摇身一变,再现辉煌,名声远远超越过去。但这次,不仅仅是赞扬,就像是对待少林寺一样,夹杂着越来越大的质疑和骂声。其中原委,大家都心知肚明,不再赘述。大致交代了一下现在的陈家沟的状况,最后还是回到正题上,说说杨露禅在太极拳上的历史地位和功绩。我认为,杨露禅有两个最大的功绩:一,将太极拳从乡间村野,传播到了中国的首都和全国,吸引了众多爱好者,不论是健身的,还是做体操表演的,还是玩技击的,还是正经八百练太极拳的,总有一款适合您。现在更是走出中国,走向了世界。二,把陈家沟的炮锤,进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的太极拳。这不是什么动作风格上的变化,而是一个巨大的本质上的飞跃,让太极拳可以成为开发人体潜能的和悟道的简单方便的工具。咕咚点评:这是一个传奇人物,其经历不可复制。对杨露禅宗师,除了敬仰,已经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