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评论
中国古代文学评论诞生较早,《尚书·饶典》云:“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云:“诗以言志”;《庄 子·天下》云:“诗以道志”;《荀子·儒效》云:“《诗》言是其志也”。 这些理论批评,虽然是关于诗的,但《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实际上是文学的代称,因而这些理论批评即为上古文学批评的先声。
成书于汉代的《毛诗序》,在“诗言志”观点基础上,突出强调“吟 咏情性”与“言志”之统一,并进而论述了诗、乐、舞在艺术上的统一性,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 之,足之蹈之也。同时,《毛诗序》还就诗歌体裁分类及艺术变现手 法提出了赋、比、兴、风、雅、颂等“六义”说,与先秦《周礼·春官》 中所提的“六诗”说相一致。
文学评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包括文艺 理论和文艺批评两部分。代表作有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 品》。其中,《文心雕龙》对历代各家的作品进行了分析论述,《诗品》 对汉朝以来的诗人及其作品进行评论,指出玄学对诗歌的不良影响, 主张作品自然古朴,其思想为后世文学家所借鉴。三国时期魏文帝曹 丕的《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南北朝时期,随着文学创作的需要,推动了音韵学的研究。
隋文帝杨坚时期,陆法言等人经多年斟酌,著有《切韵》5 卷,统一了南北 的声韵。 及至唐宋,韩愈提出了“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 从字顺”等散文写作理论;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云:“文 所以裁道也。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 爱则传焉”;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以禅喻诗”, 提出了重兴趣的创作方法、自然浑成的美学理想、尚法的艺术主张; 南宋文学家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阐述诗歌的理论技巧,独树一帜。
元代时,北方文坛盟主元好问的《论诗》,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颇有地位;名儒郝经在《原古录序》中提出“文即道也。道非文不著, 文非道不生”;东南文章大家戴表元著有《剡源集》,主张宗唐得古; 元末明初文学家、戏曲家杨维桢,其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 史称“铁崖体”,有人称其为“一代诗宗”,对后人影响颇深。
明代在文学理论上出现了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及戏曲、小说理论 的繁荣。高棅所著《唐诗品汇》,为明初诗歌复古的里程碑;明宁王 朱权所编《太和正音谱》,是现存最早的杂剧曲谱,也是当时官方戏 曲“颂太平之盛”、“致人心之和”等重教化主张的体现;李东阳于《怀 麓堂诗话》中以“古律的体格、时代的音调”论诗,首倡“格调说”; 史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提出“师匠宜高”而“捃拾宜博”等观点。
清初诗论家叶燮的理论批评著作《原诗》,推究诗歌创作本原, 既是一部诗学论著,又是一部美学论著,被认为是继《文心雕龙》之后,我国文艺理论史上最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一部理论专著;清代文艺理 论家刘熙载所著《艺概》,是一部综合类文艺理论批评著作,讨论文 艺涉及范围较广,全书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 概》、《经义概》六部分,其对作家作品的评定,对文学形式的流变, 对艺术特征的阐发等,实有卓见。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它 融汇中西,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其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 实”的问题。他说:“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