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耆桂枝五物汤-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12.2)---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
12.2 黄耆桂枝五物汤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耆桂枝五物汤主之。
这个还是接着前节说的,前节只是说出脉,没说出证,什么叫血痹啊?他这儿说了。阴阳俱微者,就是轻取脉也微,使紧按脉也微,就是内外俱微。
阴阳有多种指法,在这个书里头,有的指上下的,寸关尺嘛,寸脉是常指是阳,在部位上说,尺脉常指是阴,也有时候看浮沉,浮取这叫阳,使紧按看里头,这叫做阴。
这句话,阴阳俱微不是指的上下,因为什么?因为底下有个寸口跟着呢,他指的是浮沉,你轻手按脉也微,重手按脉也微,这是津液不足了。
但这个虚在寸口,寸口关上微,寸口这个脉啊,是浮沉脉都微,跟上面是一样了,也是津液不足哪儿呢?不足于表。尺中小紧,跟那个关上一样的,那么尺以候里了,这个风寒进入里头去了,里头有些小紧。
这是脉跟上边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风寒,由于表虚,风寒趁虚,这个血液为风寒所伤,就得血痹证,这是古人的看法。
外证身体不仁,血痹证就是指身体麻痹不仁,麻痹。如风痹状,就像风痹也有麻痹的,跟这个差不多,只是风痹是要痛的,这个它不痛,这个病很多见。
黄耆桂枝五物汤主之,上面说是以针引阳气,这里出了个方剂,这个方剂和那个针引阳气是一样的。
黄耆这个药大家得注意,古人说的黄耆啊,补中益气,是个甘温的药,凡是甘药都健胃,所以说它补中,那么胃健,水谷之气才充于外,水谷之气是什么?也就是精气津液,养人的东西。
那么黄耆剂,黄耆这个药我们用它在什么时候呢?就是体表虚衰。
为什么是体表虚衰?你看前面的那两个脉你就知道了,全是津液不足于外,津液就是我们饮食化生的水谷化合物,再加上阳气,总而言之,它就是一个营养成份。营养成份不足于外,就是外面的营养不够了,营养不良了,由于营养不良,在这个部位很多地方要出病了。
你像西医说的肢节神经麻痹,神经末梢它靠外头,它没营养也受不了,所以你像皮肤、肌肤有病都生疮,所以黄耆,你看本草上讲,治大恶疮,所以咱们关于疮疡用黄耆机会最多,道理一样。
它这块营养不良,它恢复不了,这是一。第二,这块虚,有外邪去不了。人的身体机能,它有自然驱外邪的能力,如果它这块营养不良,就去不了外邪,所以后人说它是补中益气的。
总而言之,里气也是虚,胃也是不好,所以他用黄耆,补中益气,增加这个地方的阳气也好,津液也好,营养成份也好;这块充足了,那么由于营养不良形成的疾病也要好,那么就是这地方会有毒物是因为虚,它能待得住,一实了,它待不住了,所以病毒也能去。
所以说这个黄汗啊什么的,都是由于皮肤这个地方营养不良造成的,比如恶疮啊,那都由于这个地方虚,用什么药?用黄耆,所以黄耆的作用就在这儿。
后世都看它是补气,有肺病也吃黄耆,这是错的,大错,它不是补那个气。
仲景所说的阳气啊,通通的说的是津液,我们拿更通俗的话,就是养人的营养成分,我们吃了东西,血管吸收,它住各处的细胞都输送营养成分,古人管这个东西,在血管内叫做营,也叫做血,血是本体的,营是作用的,血管外叫做卫,也叫做气。
所以这两个东西啊,它出血管给组织细胞营养,这就是西医说的毛细血管通透作用。古人也认识,不是不认识,他也知道多汗则亡血,要是大发汗,血液就少;你要亡血呢,他就没有汗。古人也看到这个但不细腻,它没有系统的说明,所以这个地方还是要参照西医看一看好的。
但是很奇怪,西医尽管知道什么叫肢节神经,这病它治不了,中医不知道他会治,可见中医辨证是有道理的,那么中医把这个叫表虚证,又叫营卫不和,他用的桂枝汤嘛,表虚加上黄耆,他就能治,遇到这种病,你就用黄耆;遇到这种表虚,特别的恶风敏感,你用黄耆没错。不是随便你脑子想,气虚了你就吃黄耆,不是那样子。
这个方子,就是桂枝汤去甘草,为什么去甘草呢?它要引领阳气,让气外达,快药不用甘草,甘草药缓,所以咱们泄下药。
你像承气汤,用大黄、芒硝配上甘草叫调胃承气汤,它就能够使下的这个猛暴没有那么厉害,你要去了甘草,大黄、芒硝力量大了,加上厚朴、枳实,力量更大,那叫大承气汤。那么我们让阳气尽快出表所以加黄耆,甘草不要它,里头主要是桂枝汤,还是调理营卫。
血痹,到这儿就完了,这个方子我常用,这个方子确实挺好使的,如果我们看到血更虚,可以加点儿血分药,常和当归芍药散配合到一起,随着证候的出入,用药加减变化,这个方子挺好使的,这个病的变化很少,所以这个也就一条。但是在临床上呢,随着证候的出入,这个方子可有加减,我刚才说的就是一个例子
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吴湖帆 春云烟柳(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