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转两处,浑身气血全通


点击画面可看动画

   为养生保健,很多人不断寻找和尝试各种方法。其实,我们的身体上有个最便捷有效的方法,却往往被忽略了。这个触手可及的方法就是转手腕和脚腕。
    手腕是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共同穿过的部位,主要穴位有太渊、列缺、内关等; 
    1、太渊,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鬼心、太泉、大泉、天泉、大渊。属手太阴肺经。位于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拇长展肌腱内侧,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主治咳嗽、气喘、无脉症、腕臂痛。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功能作用:理血通脉,宣肺平喘,清泄胃热。
    2、列缺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太阴肺经之络穴,亦是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出自《灵枢·经脉》。此腧穴在人体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以取穴者自己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宣肺解表,通经活络,通调任脉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咳嗽、气喘、头痛,尿血等病症。
    3、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灵枢·经脉》,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心律不齐、胃炎、癔病等,直刺0.5~1寸。
    脚腕是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共同穿过的部位,分布有昆仑、丘墟、太溪等穴位:
    1、昆仑,出《灵枢·本输》。别名下昆仑。属足太阳膀胱经。经(火)穴。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布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主治头痛,目眩,项强,鼻衄,腰痛,脚跟痛,小儿癫痫,难产,胞衣不下,下肢麻痹或瘫痪,及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2、丘墟穴,胆经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丘墟据历代针灸文献记载,丘墟穴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等。
    3、太溪穴是人体穴位之一,是足少阴原穴。其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其双侧对称,也就是两个。如《九针十二原》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穴,太溪二。”
    刺激手脚腕可以“震荡”全身十二条正经,通畅全身气血,起到不同的保健效果。比如,太渊穴可补肺气、治咳嗽; 列缺穴能活血利水,治颈椎病; 太溪是肾经原穴,补肾功能强大; 昆仑穴可治头痛、腰痛和高血压。
    因此,日常不妨常转动一下手腕脚腕,相当于给全身做了一遍按摩。转动时间以自己感觉舒适为宜,有局部发热或酸胀感最佳。此方法重在坚持,同时注意动作,过于剧烈易扭伤肌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