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糟糕的发现!玻璃的危害比塑料大4倍,且数量庞大
笔者 东邪
去年一月份,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该公告规定到2020年底,全国餐饮行业不能再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消息传开之后,餐饮业里的许多大型连锁品牌开始身先士卒,将原来使用的塑料餐具替换为纸质餐具或可降解塑料,这一点从各大奶茶替换成纸质吸管可见一斑。
近十几年来,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引发了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自然生物的生存,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迫使我们不得不正视它们,并且拿出有效的方案来减轻塑料污染。关于塑料污染问题,网络上有不少人认为用玻璃来代替塑料就能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真的是这样吗?
大量塑料的使用会导致什么样的环境问题?
从是否能被大自然降解的角度来看,塑料分为可降解塑料和不可降解塑料,后者对环境的压力要比前者大很多,但大量塑料的使用同样会导致塑料污染问题。首先会长时间且大量侵占土地,目前人类在处理塑料垃圾上没有太先进的方法,通常以焚烧或掩埋为主。焚烧会造成气体污染,掩埋则会占用土地资源。
大多数塑料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即使掩埋在土中也不会招来分解者,因此自然界分解塑料至少需要200年,有的甚至长达500年。这意味着掩埋塑料垃圾的土地会被占用至少200年的时间,这对日益增长的世界人口来说进一步激化了人类与土地的矛盾。其次是造成空气污染,塑料的生产过程中会释放有害气体,如果工厂不严格控制尾气的排出,就会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
早期许多国家和地区采用焚烧的方式处理塑料垃圾,因为这种方式能让塑料快速分解,但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不仅会产生粉尘,还会产生有毒气体,进而造成空气污染,对居住在焚烧厂附近的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其次,大量塑料垃圾会污染水体,陆地上的塑料垃圾得不到及时的清理,便有可能在风力的作用下扩散到河面、湖面和海面上。
塑料垃圾进入水域后同样无法快速得到分解,它们长期的存在反而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有海洋生物误食塑料垃圾,但它们的消化系统无法分解塑料,最后要么被堵塞食道,要么被堵塞肠胃,直至死亡。此外,自然环境中的塑料垃圾还可能是火灾发生的隐患,它们遇到明火或高温天气容易自燃,进而引发重大火灾。
为什么塑料难以降解?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这句话用于评价塑料的发明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塑料的优点恰恰是它致命的缺点。大多数种类的塑料有硬度高、韧性高、重量轻、稳定性高等优点,但这些优点都建立在塑料制品是高分子化合物的基础上。什么是高分子化合物呢?学过中学化学的朋友应该听过这个概念,它指的是分子通过加聚或缩聚反应聚合形成化合物,塑料就是典型的高分子化合物。
人类在生产塑料的过程中会加入特定的添加剂,促使分子之间能更好地融合,从而生产出稳定性更高的塑料,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不少硬度高的塑料制品,有些甚至看起来像是金属一般。塑料难以分解的第二个原因是其内部的化学结构交联比较少。据了解,塑料有两种类型的化学结构,分别是线形结构和体型结构。
这两种类型的结构中都存在分子交联的情况,但体型结构的交联比线形结构少,进而导致体型结构更难被溶解。再者,自然界并不存在能够将塑料分子作为养分的微生物,这导致塑料的分子结构很难在自然作用下分解,往往需要人为因素的干预才能分解。总而言之,塑料是聚合物,要让它降解就需要破坏它结构中的化学键,而大自然缺乏这样的力量。
玻璃瓶对环境的影响真的是最小的吗?
塑料污染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许多环保机构都在呼吁我们尽量少使用塑料制品,国家也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控制不可降解塑料的生产。与此同时,科学家也在寻找塑料的替代品,这种替代品既需要延续塑料的方便性和低成本,还需要对环境友好。有人将目标瞄准了玻璃,认为玻璃比塑料要更友好,然而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科学研究发现,生产一个玻璃瓶对环境的危害要比生产一个塑料瓶对环境的危害大4倍,这背后是什么原理呢?科学家主要是从能量损耗和资源开采这两个角度去考察玻璃制品,从而得出结论。首先在生产玻璃之前,人类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硅砂、纯碱、白云石等原材料,这些原料的开发相当于开采矿物,会造成土地退化、粉尘污染等环境问题。
其次,在生产玻璃的过程中会有大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产生,前者是有害气体,后者是温室气体,流散到大气中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果逐渐用玻璃来代替塑料,那么玻璃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大气污染会比生产塑料要高,而且开采所需要的原料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再者,玻璃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火力和电力,这些能源消耗隐藏在玻璃透明的外表之下,很难被人们所看到。
对于使用者来说,玻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不比塑料高,用普通的材料制作一个玻璃瓶和一个塑料瓶,同时将它们从高空抛下,最终破碎的是玻璃瓶而不是塑料瓶。玻璃的易碎性质导致我们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小心谨慎,而塑料带给我们的方便很大程度上就是不需要这种小心谨慎。因此无论从环境友好还是人类友好的角度来看,玻璃都不太可能替代塑料的角色。
新发现带给我们什么思考?
科学家的新研究告诉了我们,玻璃对环境造成的负担一点也不比塑料小,否则历史上也不会出现塑料的使用比玻璃更广泛。同时这项发现带给我们的思考是,解决塑料问题并不是用现有的问题去掩盖原来的问题,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的问题也会暴露出来。我们要做的是从根本上去解决塑料污染问题,首先需要国家认真对待塑料问题。
大多数国家都掌握了对国民的最高约束力,因此在处理大规模难以控制的环境污染问题时,需要利用国家力量来解决问题,例如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的层面上严格约束每一位社会成员。然后是生产者的自我约束,生产者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以长远的目光去看待发展问题,而不要局限在眼前短暂的利益中。
最后是消费者,“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这句话同样适合用在这里,消费者如果减少对塑料制品的使用,那么生产者也不会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产量调整,否则生产者就要承担亏损的风险。总而言之,应对塑料污染问题,需要从各个维度去思考解决方案,而不能只从某一方出发。
人类最终是否会自食其果?
如今我们在大城市买一杯连锁品牌店的奶茶,得到的吸管基本都是纸质的,因为纸质吸管的成本要比可降解塑料吸管低。但是纸质吸管的使用也会引发许多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纸质吸管的使用体验不佳,常常无法一下就戳穿奶茶杯上的塑料膜,总是要费老大劲才能戳破塑料膜,还可能让奶茶溢出来。
对于环境来说,纸质吸管的原材料源自树木,用纸质吸管来替代塑料吸管意味着有更多的树木会被砍倒。你有没有发现,无论是使用纸质用品还是塑料用品,都会对环境气候造成影响。它们对气候的影响最终会归结到气候变暖上,因为塑料生产会释放温室气体,纸质产品的生产会消耗大量树木,减少温室气体吸收的主体。
再往更高的层面思考,所有这些对环境气候造成巨大负担的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导致的,也就是说人类过度的活动已经严重影响自然界的运作,迫使运作的方向发生偏离。地球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因为气候变暖而导致的物种大灭绝事件,每一次事件都至少导致地球一半以上的生物都消失了,鉴于此,有科学家提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正在悄然上演。
无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预言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始终要为破坏自然环境气候负责。最终可能出现的结局就是人类自食其果,导致地球变得不再适合生存,人类被迫在太空中“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