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连载(302)《颜渊篇》第9章,“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hé)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原文朗读】
有若:姓有,名若,小孔子30多岁,是孔子晚年得意弟子之一。有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阐发出新的哲理,丰富了儒家的学说,为弘扬儒家学说做出了很大贡献。
盍(hé):何不,为什么不。
彻:远古时期的一种税收政策,十分之一的税率。“彻”字在古代有时候等同于“税收”,比如老子《道德经》第70章说“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司彻”就是指负责收税的机构或官员。
二:二成,十分之二的税率。
鲁哀公向有若请教道:“年成不好,庄稼欠收,财政困难,用度不足,你看应该怎么办?”有若回答说:“您为什么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法呢?”
鲁哀公说:“现在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够用呢,怎么能实行十分抽一的税法呢?”有若回答说:“如果老百姓富足了,国君您怎么会不丰足?如果老百姓不富足,国君您又怎么会丰足呢?”
这件事应该发生在孔子去世后,这段时间鲁国遭遇了连续两年的虫灾,再加上连年用兵,国库越来越空虚,因此鲁哀公将之前的十分之一税收改为了十分之二税收,增加了一倍。可还是觉得不够用,因此鲁哀公还想着继续提高税收,但又拿不定主意,所以他特地向有若请教。
面对鲁哀公的询问,有若说,你何不把税收降为十分之一?鲁哀公大惑不解:我十分抽二还嫌不足,你怎么叫我十分抽一?岂不是更加入不敷出了?有若趁机提出了统治者和老百姓利益的辩证关系,没有老百姓何来国君?是“国富民穷”还是“国富民也富”?
加重税收,短期内看,国家的确富强了,但老百姓会雪上加霜,负担越来越重,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和挫伤,社会经济也只会越来越萧条,最终人民离心离德。“国富民穷”无异于敲骨吸髓、杀鸡取卵,长久下去,国家税收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源头干涸枯竭了,你到何处去增加收入?老百姓衣食无着,走投无路,只有扯旗造反这条唯一的活路可走了,又哪里会对你有丝毫信任?
如果采用减税的政策,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就会激发老百姓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必然会使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老百姓的生产能力提高了,生活富足了,尽管你还是十分抽一,国家也会水涨船高地富足起来,你何愁收入不丰国库不满?这就是“民富而后国兴”、“民富而后国富”的全新思路。
因此,作为一个为政者和领导人,必须把眼光放远一点,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尤其要把百姓的生活问题放在首位去考虑,你才能够江山越坐越稳固。
在这里,有若阐述了孔子“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也就是仁道在为政上的应用。
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直到今天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你首先要把百姓和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国家才能强盛,企业才能兴旺。
关注公众号“把经典还给老百姓”,跟着张武忠老师学习《论语》、《道德经》、《周易》等国学经典。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