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繁华化为乌有——隋末农民起义探究

隋仁寿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杨坚于仁寿宫去世,太子杨广继位,即隋炀帝。期间皇位更替过程离奇,世人莫能明言。

继位后,隋炀帝为显示自己的继承合法性,及不逊色于乃父的治国能力,不断对外展开军事行动(如击灭林邑,讨伐吐谷浑,攻克伊吾(伊州,今哈密),降服突厥、契丹、更三征高句丽),对内则开始大兴土木(营建东都、开挖运河),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如此折腾之下,即使隋文帝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留下了大量的财富,也经不住隋炀帝肆意败坏,隋民力财力消耗迅速,使得天下疲敝,民众苦苦不堪。

百姓们不堪忍受无度的征敛,残酷的繁重徭役,贪婪的官吏压榨,长期以往,终于在全国引发前赴后继的农民起义,并最终导致隋朝统治倾覆。

而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的具体原因,主要是:

一、繁重的劳役;隋炀帝继位不久即开始营建东都洛阳,月役使民夫达二百万人以上,共计使用民夫上千万人,而彼时隋户口不过四千万人。

这意味着几乎所有的成年男子里,一半人都得前去修造东都,这对于民力的消耗可谓巨大。由此造成民生凋零,百姓困苦不堪,正常生产活动陷于停顿,民间饥荒四起。

同时,隋炀帝不顾实际情况,强行开挖大运河,因此再次动用民夫数百万人,使得本来因营建东都而面临枯竭的民力更加雪上加霜,普通百姓纷纷破产,因出役而导致家破人亡的不在少数。为了支撑隋炀帝个人大兴土木的骄奢欲望,使得天下财富被搜刮一空,平民没有了生机,不得不奋起反抗,以求活路。

二、不断增加的横征暴敛;为了满足隋炀帝个人夸耀的欲望,在整个大业年间(605-618年),无休止地征粮、征兵、运送、建造各种军需物资,一刻不停,在各级官吏的严厉监督下,又是不计其数的普通百姓奔波在千里徭役途中,劳累辛苦,甚至因不堪驭使,半道累死,致使“尸臭秽盈,路有白骨”,而民众也“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原本在隋文帝开皇年间,因为文帝克勤克俭,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而民生稳定、经济繁荣的开皇盛世,迅速衰败残破,百姓疲于奔命、饥寒交迫,再也无法忍受,只有铤而走险,聚集反抗,以求活命。

三、隋炀帝为了削弱门阀势力,及个人好大喜功的目的,在大业七年至十年(611-614年),三次出兵攻打高句丽;虽然主观上有消除边境隐患的愿望,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隋炀帝又是尽发天下郡国之兵,集中巨量人力物力,不计成本地搜刮了大量物资,国家的元气几乎消耗殆尽。

同时对高句丽作战中,又因为隋炀帝自己指挥失误,及内部勋贵趁机反叛等,三次征讨高句丽均告失败,丧失军队百万人,劳民伤财,隋国力大衰,民间不要说继承开皇年间的富足盛世,即使是想安稳生活,也成为奢望。有的只是无休止的压榨和悲惨地命运,所以忍无可忍的百姓才聚众起义,死中求活。

而在三征高句丽期间,山东、河北地区因为是出兵的大本营,所承受的徭役、征粮、物资搜刮更甚他处,百姓们的命运也更加悲惨。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下,山东的百姓们,再也不能忍受征敛无度、徭役无期的残酷压榨,终于奋起反抗,揭开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四、原江南旧南朝士族豪强势力借机起事;本来对于三十年前隋军渡江灭陈就有抵触态度,在隋文帝的强力手段下不得不暂时蛰伏,以待时机。这一股南方豪强势力实力强大,并占据南方各级统治地位。一旦隋朝社稷由于隋炀帝及其他统治阶级的举措失误导致国家动荡,他们则立即乘机起事,推翻当地隋朝官府,借用“农民起义”的名义,割据一方。这也是隋南方地区纷纷爆发“农民起义”的真实原因所在。

大业七年(611年),就在隋炀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山东邹平(今山东邹平)人王薄,不再屈服于官吏的压榨,自号“知世郎”,唱出了“无向辽东浪死歌”,首先举事于长白山(今邹平南),正式打出反隋旗帜。

之后,东郡韦城(今河南滑县)人翟让起兵于瓦岗寨(滑县南);贝州漳南(河北故城县)人窦建德起兵于在高鸡泊(故城西南);齐州漳丘(山东章丘)人杜伏威、齐州临济(山东章丘西)人辅公祏起兵于齐郡,并转战江南。这也是隋末农民起义中,最大的几股势力。

其他如:刘霸道、孙祖安、张金称、高士达等,可算是小股农民军势力;而梁师都、刘武周、薛举、孟海公等,是地方豪强,趁乱起事,意图浑水摸鱼;王世充、李轨、萧铣、沈法兴、罗艺,则是旧隋官员,大乱起时,掌握原有实力,占据地盘,进而争夺天下。

当然,还有最后的大BOSS----唐国公李渊!以上无论是农民义军也好,地方豪强也好,旧隋官员也好,统统被李氏势力一一击败,万众归一。

大业十四年(618年),一片混乱之下,隋炀帝被部下弑杀于江都,一个月后,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改元武德。随后,唐军开始了逐步消灭各农民军及其他地方割据豪强的战争。经过近十年的作战,贞观二年(628年),唐军击杀最后的割据势力梁师都,彻底统一天下。

因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而倾覆的大隋天下,最终被李唐收于彀中,并在隋朝制度基础上,发展出更加辉煌的大唐盛世。这都是后话,不再复述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