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作恶才能不被欺负?
有言道是:“人善被人欺,马骟被人骑。”于是,常常会借此类语意,告诉人们不要太善良。尤其是在现如今的教育中,要自己的子女“厉害一点”。毕竟人都要在社会中生存,在这个遵循丛林法则的环境中,如果你不强,就会成为别人的盘中餐,这便是十分简单粗暴的弱肉强食的道理。这样说来,似乎找不出这样教育的方式有何漏洞……
真的如此吗?
试想:我们走在行人道上,被后面豪车的喇叭催促个不停,当我们让出一条道路之后,司机伸出脑袋,愤愤地骂了一句。此时,是否想给个回击,明明是你霸占了我应该走的行人道!骂回去!心中暗道:“等我买个更好的车……孙子!别让我碰上你!我跑你家门口按喇叭去!”再试想:有个老师,讲专业课自己都是颠三倒四的,却对学生百般刁难,说话方式一点都没有老师的样子。是什么让其为师不尊呢?究其原因是在于年轻读书时,受到老师的严格要求,现在当上老师了,就要变本加厉地成为苛责施加给学生们。“现在轮到我当老师了……”或多或少地有些变态的心理状态。明明讨厌那些人那些事,但是我们却逐渐把自己塑造成为自己讨厌的人!是什么让我们变成了这样?究竟源头何在?
我们不是怕被欺负吗?于是,以最愚蠢的方式认为,如果邪恶加到了自己的头上,就要以双倍、三倍、四倍的邪恶去回击;只要先发制人地做那个恶人,好像就可以避免恶对自己构成威胁了。如果因为怕恶的欺负,于是就以此为自己作恶的理由,结果到头来,自己才成了最恶多端的始作俑者。有言道是“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比如医生,朋友之中大多数都是医疗行业的同行,以及患者,因为有共同话题呀!那么,恶人不会有善良的朋友,其圈子大多都是为非作歹的人。在这个朋友圈中,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处处与人为恶,就能成为常胜将军吗?这要是阴沟里翻船,可咋办呢?就算一帆风顺从没输过,就会比别人更幸福吗?于是,怕恶的人因为自己的主观唯心思想,却把自己搞成了恶人;以此逻辑来看,怕穷的人也会让自己的一辈子一直穷下去。
有人问:“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报德呢?要用正直报答怨恨,用德报答德呀!”(见于《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那么,如果以邪恶来应对可能的邪恶,而应对邪恶的是更加邪恶,那么,以什么应对德呢?这样一来,人际交往就成了自我唯心阉割之后的病态。走到哪都想着自己会吃亏的人,说明本身就是弱势,就把自己看成了被欺负的受气包。一个已经吃撑了的人,不会因为少吃俩饺子而与同餐者大打出手。一个本性贪婪的人,才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与别人争执不休。一个心存善念的人,不会矫情到做任何事情都感觉自己会被欺负;相反地,一个善良的人,却总是乐于助人、甘于奉献。
那么,是不是就应该去当柔弱的小绵羊呢?当然不是!只有愚蠢的思维才会如此歪曲解读。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强大,并不是到处去侵略其他国家,而是体现在国防方面。在国内来说,法律是一定要有的,用以维护社会秩序,苏辙说:“立法设禁而无刑以待之,则令而不行。”但并不是有法律就非要以此压迫民众,以此展现法律的强大。曾有记载,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期间,“设法而不用,无奸民。”《孔子家语·始诛》中说:“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就好像家里要备一些药以用于生病之需,而不能三天两头的没病还要乱吃药。被偷了手机,跑了十条街能追到小偷,这才是能力;可是,为了怕小偷偷自己手机,就先去偷别人的手机,有这样的逻辑吗?所谓“人善被人欺”这里的“善”不是善良的意思,而是软弱的意思,无能才会被人欺负;所以才会与“马骟被人骑”前后呼应,正因为被阉割的马自身存在着缺陷。还是那句话,不要首先就认定自己是被欺负的那个对象,这本身就是自我软弱。这种教育本质是奴性的,反复地强化这样的思想:“孩子,你很软弱!所以你就会被欺负,你一定要厉害一点!”最终孩子就会被教育得内心十分自卑:“原来我是最底层的那个呀,原来我这么软弱呐!那我要加倍努力地以恶制恶,才能咸鱼翻身啊!”孩子哪有那么惨啊?不去教育孩子如何自我强大,以自身的力量嫉恶如仇、惩恶扬善,却在教孩子负能量,教孩子不要善良,这难道不是现代教育的失败吗?所谓的“厉害一点”应该是“强大一点”,而不要误解为别人不小心碰了一下,就恨不得疯了一样要咬死别人。自身的强大是一种性质,不能借此强大去作恶,同时又以怕被欺负为名作为作恶的免罪牌。
惩恶,不是就非得要作恶才行。以直报怨,以直报恶。只有自己是善良的,才有资格去惩治邪恶。如果自己满身是泥,那就先不要说别人脏,还是先把自己洗干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