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符惠燕从肝论治消化系统疾病验案三则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05
关键词:名医经验;符惠燕;从肝论治;腹痛;便秘;泄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惠燕教授从医40余载,治学严谨,专擅内科,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经验丰富。笔者有幸侍诊于旁,发现符师辨治某些消化系统疾病时,有意加入疏肝调肝之品,收效明显,兹述之如下,与同道共享。    
1腹痛
    案例1:患者,男,16岁,2012年7月2日初诊。患者腹部近脐窝阵发性胀痛2 d。因暴饮暴食,作息不齐,始发腹痛。现疼痛较剧,肠鸣音亢进,矢气后稍缓解,曾服“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无效,伴纳呆,口臭,嗳气,眠可,无发热,情绪易波动,小便调,大便干燥、二三日一行,舌边尖红,苔薄白,脉弦细。查体无异常。辨iiE:肝气犯胃,胃气上逆。治以舒肝理气、和胃降逆。处方:柴胡、白芍、茯苓、救必应、麦冬各15 g,枳壳、厚朴、旋覆花、郁金、延胡索、石斛各10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2次兑服。服药7剂后,患者腹痛、暖气消失,腹部不胀,纳呆,大便偏干、每日1次,余症皆改善。守方去救必应、延胡索、旋覆花,加丹参、神曲各15 g,鸡内金30 g。继服7剂后,大便调,余症皆愈。
    按:腹痛病因多样,临床常见外感寒邪或阳气虚衰所致腹痛。本案患者为饱胀疼痛,情志失调,肠鸣音亢进,嗳气,脉细弦,临证可从“肝”着手;由大便干、口臭、舌边尖红等表现,可排除因寒而痛。辨证属肝失疏泄,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气机郁滞,郁久化热,导致腹痛。方中柴胡、郁金、枳壳疏肝理气止痛;麦冬、石斛清热益胃生津;救必应、延胡索清热解毒、行气止痛;旋覆花、厚朴降逆和胃、行气消积;茯苓、白芍健脾和胃;丹参活血止痛;神曲、鸡内金消食健脾。诸药合用,以疏肝和胃、调理气机为主,清热止痛为辅。全方标本兼治,服之立验。
2便秘
    案例2:患者,女,42岁,2012年3月23日初诊。患者便秘2年,大便艰涩、四五日一行、量少干结、粪质呈细杆状或羊粪球状,服用芦荟胶囊等药物可缓解,停药复发。面愁易怒,纳谷不馨,口臭,肠鸣矢气,时咽喉部有异物感,无吞咽困难,舌红、边有齿印,苔白,脉弦细。查体:腹胀,触之不硬。肠镜结果示无器质性病变,排除肠梗阻、阑尾炎等急腹症。中医诊断:气秘。证属肝郁气滞,脾失健运,久病气虚而大肠传导无力。治宜在顾护脾胃中焦之气的基础上,疏肝理气、泻火解毒。方药:白术40 g,枳壳20 g,白芍、厚朴、莱菔子、玄参、火麻仁、柴胡各15 g,佛手10 g,甘草8 g。每日1剂,水煎2次兑服。服药7剂后,患者腹胀和咽中异物感消失,大便两日一行、质不干结,但排便困难,舌黯淡,脉细数,余症改善。原方去莱菔子,白术减为20 g,加麦冬15 g、何首乌15 g,继服7剂后,排便困难基本缓解,短气无力症状消失,守方继服3剂后愈。
    按:本案患者证属肝郁气滞,失于疏泄,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脾失健运,致大肠失润,无力推动肠中糟粕而便秘。《医学入门》日:“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强调疏泄肝气对治疗便秘等大肠疾病的重要性;再者,气机不畅,久郁化火,灼伤肠中津液,亦加重便秘的病势。习惯性便秘因病程长久,多累及五脏,不可一味补虚,也不可猛进攻伐之剂,而应以疏肝气、健脾胃为先。方用大剂量白术顾护脾胃中焦之气,润肠通便,可谓“塞因塞用”;白芍助白术健脾和胃:柴胡、佛手疏理肝气以调情志;火麻仁、麦冬滋阴清热、润肠通便:何首乌养血活血,精血同源,可助火麻仁“增水行舟”;厚朴、莱菔子、枳壳通腑行气;玄参解肠中之毒。治疗初期实证明显,可虚实并治;后期余邪未尽,正气虚弱,符师审时度势,在疏肝健脾基础上,兼以滋阴活血,以防病情复发,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3泄泻
    案例3:患者,男,17岁,高中生,2012年4月26日初诊。以反复泄泻1月余为主诉。因高考前压力较大而症状加重,大便每日3~4次、质稀溏,无里急后重,腹部胀痛无定处、餐后更甚,痛时欲便,便后痛减,伴纳差,肠鸣,舌淡红、体胖大,苔薄黄,脉弦。大便常规和肠镜检查无异常,曾服用甲硝唑、肠炎灵等药物,效不佳。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泄泻。证属肝气不舒,横逆犯脾。治宜疏肝健脾、渗湿止泻。处方:郁金、佛手各10 g,枳壳15 g,白芍15 g,白芷(后下)8 g,乌药10 g,茯苓20 g,薏苡仁30 g,石榴皮15 g,葛根20 g,甘草8 g。每日1剂,水煎2次兑服。服用5剂后,患者泄泻每日次数减为2~3次、不成形,情志改善,腹痛基本消失,但纳眠仍差,舌淡红,脉细弦。上方去白芷、乌药、枳壳,加神曲10 g、合欢皮15 g、黄芪20 g。并嘱其平衡心态,合理安排作息饮食。继服7剂后,每日排便次数减为1~2次、质已成形,余症皆明显好转,守方继服7剂后愈。
    按:《医宗必读》认为“无湿不成泻”。泄泻的主要病理因素为湿浊,本案患者肝气失于濡养,横逆犯脾,脾虚不运而生湿,湿浊因肝脾不调而下走大肠,发生泄泻。方中郁金、佛手、枳壳疏肝理气;白芍养阴柔肝;白芷、乌药燥湿止痛;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石榴皮、葛根升阳涩肠止泻;神曲消食健脾;合欢皮和血宁心;黄芪健脾益气。全方疏肝理气、健脾燥湿,肝脾并治。同时运用心理疗法,减轻患者精神压力。
4小结
    在五行学说中,肝属木,脾属土,若出现病态,可出现“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的情况。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与心情舒畅与否紧密联系。上述3个案例,最直接的病位并不在肝,但巧用疏肝调肝药而收奇效,其关键在于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涉及情志因素的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因此,从肝论治相关疾病显得至关重要。符师认为:①辨证论治要注意五行的传变特点,拓展思维,经验虽重要,但不可被惯性思维所束缚;②重视中医整体宏观研究,举一反三,不可拘泥一处;③问诊时须认真体会患者各种反应,勿追求速效而忽视了患者的情志因素。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0)

相关推荐

  • 四、用药特色与验方  黄文东

    黄文东具体运用调理脾胃的法则,可以从三方面来总结其经验: 1.阴血不足,同时出现脾胃运化功能薄弱时, 一般先以健运脾胃为主,从病情实际出发,来决定 "健脾"与 "滋阴&q ...

  • 易医脐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9例

    易医脐针治疗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9例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内科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患者多有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性状.排便习惯改变等临床症状,但又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指标的异常,临床上 ...

  • 『名医经验』崔公让教授自制生发酊治疗斑秃验案举隅

    崔公让是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名老中医.他临床经验丰富,辨证得当,用药简洁,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近年来,笔者整理了他自制生发酊为主治 ...

  • 『名医经验』符思教授防治恶性肿瘤患者便秘经验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便秘是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目前它在肿瘤患者中的发生率尚无确切的统计数据 ...

  • 『名医经验』符为民教授对中风急性期临证治验撷菁

    中风是一种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其起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是目前世界第三大死因,在所有心脑血管病死亡中,脑卒中居 ...

  • 『名医经验』田惠中:温法治脊背串热

    雷某某,男,50岁,2011年6月28日初诊.患者于半月前患腹泻后,自觉脊背串热,甚时如灼,时串至下肢至足,无汗时热感加重,如有汗出则自觉减轻,且有上午轻.下午重,子夜后自然汗出而热感随退的规律,背热 ...

  • 『名医经验』陈宝贵用五苓散加减治水肿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为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其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而设.本方由茯苓.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组成,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现主要用于治疗 ...

  • 『名医经验』刘铁军教授运用“肝脾同病理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刘铁军教授是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主任,国家级名老中医,第四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近40年,对肝脾胃病 ...

  • 『名医经验』万友生甘温除热治脓毒症经验

    万友生认为应用甘温除热法治疗脓毒症的辨证应立足脾胃气虚,阴火内生.对于"阴火"的界定,他认为"火分阴阳,是以阳火病性属热而治法宜清忌温,阴火病性属寒而治法宜温忌清. 扩展 ...

  • 『名医经验』张琪教授从脾肾论治慢性肾衰竭经验

    慢性肾衰竭是由于代谢产物在体内大量潴留而呈现消化道.心肺.神经.肌肉.皮肤.血液等广泛的全身性中毒症状,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难治性疾病.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快速增长趋势,而且预后差.医疗费用高,已 ...

  • 『名医经验』陈宝贵:八正散加减治湿热淋

    八正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药由木通.车前子.瞿麦.大黄.扁蓄.滑石.栀子.炙甘草.灯心草组成,全方有清利湿热,利水通淋之功效.主治尿频尿急,尿时涩痛,淋漓不畅,尿赤尿血,小腹满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