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武汉公开课 | 万物有所生,而独自守其根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

自从有幸加入人文武汉团队,听到田联申老师最多的、几成口头禅的就是这句“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正是有这种强烈的根的意识,浓郁的保护城市文化的情怀,田联申老师以身作则、默默耕耘,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人文志愿者、保护了一座又一座武汉老建筑、讲好了一个又一个武汉好故事……

2021年5月16日上午9点半,人文武汉公开课第三课如期开讲,由田联申老师带来“江汉路历史建筑欣赏”。尽管武汉近日恶劣天气,平和打包厂中庭还是坐的满满当当,公开课请来了武汉电台主持人韩艳蓉,给讲座增色不少。

江汉路上的历史建筑,最负盛名的非江汉关莫属,已成武汉响当当的地标。田老师的讲课首先从江汉关讲起,讲江汉关的前世今生、解江汉关的风云变幻、纠江汉关研究中的历史缪误,强调江汉关在华界而不是英租界。

大家对江汉关都耳熟能详,但是,江汉路上的太平洋行,知道的恐怕不多。英租界垂直于长江的有5条半马路,太平街(江汉路)、怡和街(上海路)、阜昌街(南京路)、华昌街(青岛路)、宝顺街(天津路),界限路(合作路)只有半边街,另一半归俄租界。其实这5 条街,都与所在地的洋行有关联,这些洋行对街道的建设发展贡献大,也就是占的地盘大,建的房子、货栈多,租界的管理部门(工部局)就以洋行的名字命名街名,怡和洋行、阜昌洋行、华昌洋行、宝顺洋行,大家很是熟知,唯独这个太平洋行被人们遗忘了。

田老师挖到了太平洋行太平轮船公司的根,述说着太平洋行的种种过往;用老照片展示现存的武汉文物保护单位日清洋行建于1924年之后,而不是1913年,引得听众一阵叫好。

讲完太平洋行,接下来田老师开始讲兴华大夏,从永利银行到《长江日报》旧址,从红旗大楼到民生银行,娓娓道来,听众听的过瘾、拍个不停,田老师不忘强调,这个是侯红志老师的研究成果,为人文武汉团队的领头者们点赞。

江汉路上的历史建筑太多、故事太多,时间有限,田老师重点讲浙江兴业银行。对于浙江兴业银行的研究,是田老师潜心多年的成果,与听众一道在公开课上分享,田老师讲的意义风发,听众听的专心致志。还讲了武汉文物保护单位《汉口民国日报》报社旧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的来龙去脉。

讲座最后,田老师还是用他最钟意的一句“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作为结束语。因天气原因,公开课后的寻访活动取消,给了大家交流互动的更多时间。最后的固定环节当然是合影了,定格瞬间,留下回忆。

讲座吸引了青年学子的兴趣,湖北大学的几位同学每场必到

花絮

连续三期的人文公开课后,武汉民俗专家刘谦定老师都会来一首观感,湖北图书馆研究员昌庆旭老师都会和上一首,实在是一段佳话,现附上本期两位老师大作,供读者欣赏:

刘谦定

观瞻项城田老家,

赞叹名门出大咖;

领衔捍卫保寿桥,

芸芸众生竟是他。

今日讲座平和坊,

治学严谨理不差;

编辑撰稿寻常事,

阳寿争超文怀沙!

昌庆旭

项城地望田老家,

人杰地灵毓大咖。

玉带河上保寿桥,

存废影响你我他。

坐而论道平和坊,

历史缝隙找落差。

钩沉辑佚非小事,

诗书满腹文怀沙。

摄影:邓伟明 韩少斌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人文武汉公开课开讲啦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