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河渠书》研读

《夏书》中说:大禹治水一共十三年时间,几过家门而不入。他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撬,山行乘轿,足迹踏遍全国所有地方。他依据山势疏浚河流,根据山川河流等自然地貌划分出九州之地,又依据各地土质地力不同确定赋税等级。

大禹先后修通九条干道,筑起九泽堤坝,测定九山调度。然而黄河恣意泛滥不止,危害最为严重,治理黄河是当务之急。他组织人员,引导黄河水从积石山穿越龙门峡谷,南行到达华阴县,再向东经过砥柱山和孟津、洛汭,奔流到达大邳山。禹认为大邳山以上的黄河流域,地势高,水流湍急,很难在平地行水,所以经常冲毁河堤造成水灾,他顺黄河水走势,把其主干道分流成两条河流以减小水势,然后再引导黄河向北行水,从地势较高的冀州流过,经过降水后到达大陆泽。在其下游分出九条大河,共同迎受黄河之水,最后注入渤海。

这样,九州河川都已经疏通,九州大泽都建成了防水堤坝,黄河得到有效治理,华夏人民从而安定下来,其伟大功绩在夏、商、周三代受益不绝。

从此以后,荥阳以下黄河水向东南流淌,成为巨大的鸿沟,把宋、郑、陈、蔡、曹、卫等国连接起来,从而和济水、汝水、淮水、泗水汇。在楚地,西部有河渠连通汉水、云梦大泽,东部有河渠连接长江、淮水。在吴地,有河渠连通三江、五湖。在齐地,有河渠连通淄水、济水之间。在蜀地,蜀郡太守李冰开凿离堆,以躲避沫水危害,在成都平原贯通两条江水,河渠宽到可以行船,江水用来灌溉,百姓深受其利。河渠经过的地区,人们往往再开渠引水灌溉农田,数量众多,但因为其规模太小而无法统计。

魏国西门豹引导漳水灌溉邺郡,使河内郡富甲一方。韩国听说秦国好兴刀兵,想用让秦国大兴工程的办法来拖住他们,就派水工郑国去劝说秦国,说服秦国人开凿泾水。从中山往西直达瓠口修通河渠,然后往北往东注入洛水,这样能灌溉周围三百里方圆的农田。后来郑国的计谋被发觉,秦国人想要杀掉郑国。郑国说:“臣我开始确实是想来作为间细,但这河渠修成后对秦国确实百利而不无一害。”秦国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命令他继续修建河渠。

河渠修成后,浑浊的泾水灌溉泽卤洼地共计四万多顷,亩产平均达到一钟(205升)。从此以后关中平原变为沃野之地,再也没有荒歉年月,秦国更加富强,最终得以吞并诸侯。秦国人感恩郑国,就把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

汉朝建立后第三十九年,文帝时黄河在酸枣决口,向东冲溃金堤,东郡组织军兵进行堵塞。

以后四十多年黄河平定无事。汉武帝元光年间,黄河从瓠子决口,向东南注入巨野泽,连通淮水、泗水而入海。汉武帝急忙派汲黯、郑当等征调兵卒、民夫进行堵塞,然塞而复决。当时武安侯、武帝的舅舅田蚡身为丞相,他的食邑在鄃(音shū,舒)县。鄃县在黄河以北,黄河水决口南流后鄃县便可永免水患。出于一己之私,田蚡就对武帝说:“江河决口都是天意,强塞会遭天报应的。”有自称会望气的很多人也认为是这个道理,于是武帝很长时间不再组织堵塞黄河。

郑当时时任大司农之职,他对武帝说:“从关东漕运来的粮米等物资沿渭水逆流而上,大约要花费六个月的时间。漕运水道长达九百多里,费工费力,运行艰难。如果从长安到渭水修通一条河渠,沿着南山而下,到达黄河才三百多里。这是一条直道,漕运起来容易,时间上可节省三个月。河渠经过的地方有良田一万多顷,可以借水灌溉。这项工程既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又能灌溉关中农田,百利而无一害。”武帝准奏,命令齐国水工徐伯负责工程实施,征发兵卒数万人开凿河渠,历时三年建成。河渠使用后,果然十分便利。以后漕渠多了起来,河渠附近百姓得以灌溉田地。以后河东太守番系说:“从关东向西漕运来的粮米,每年达到一百多万石,尤其要经过砥柱险地,船沉人亡的事情时有发生,费用巨大。如果能够开凿河渠引来汾水灌溉皮氏、汾阴一带的土地,引黄河水灌溉汾阴、蒲坂一带的土地,预计可增加良田五千顷。这五千顷土地原来是河道废弃形成,老百姓只在其中放牧。如果用河水灌溉,能够得到粮米两百万石以上。这和从渭水调运粮米没有差别,也能够免去砥柱以东的漕运之苦。”武帝准奏,征发兵卒数万人开凿河渠。几年后,却遭逢黄河堤溃改道,河渠失去作用,种田农民的收成连贷款买来的种子钱都不能支付。久而久之,这片黄河以东的河渠农田不得不荒废。朝廷就把这些土地分给从南方迁入的越族人安置耕种,当地官府也能够得到点微薄收入。以后有人上书建议开凿襃斜道间的漕运事宜,武帝交给御史大夫张汤研究。张汤经过了解,向武帝奏报道:“现在前往蜀地要走故道,这条道路难险曲折,并且路程很远。如果开凿打通襃斜道,要近四百多里;襃水通沔水,斜水通渭水,都能够行船漕运。从南阳来的漕运经沔水进入襃水,再经过绝水到达斜水。之后的旱路距离才一百多里,转为陆路车运后,从斜水下行驶入渭水。这样一来,汉中的粮米就能运输出来了,关东进入沔水也再无难度,可以抵销砥柱漕运。况且襃斜流域竹木等丰富,可以比拟巴蜀。”武帝准奏,拜张汤的儿子张昂为汉中太守,征发数万人修建襃斜道五百余里。修成后,道路果然便利许多,只是水流湍急,没有实现漕运目标。以后庄熊罴建议:“临晋的百姓们现在都期盼开凿河渠引来洛水,用来灌溉重泉以东的一万多顷盐碱地。如果有了水源灌溉,每亩收成可达十石以上。”武帝命令征发兵卒一万多人开凿河渠,从徵城引洛水到达商颜山下。沿途土质疏松容易崩塌,所以就沿路凿井,最深的达四十多丈。开凿的井到处都是,井下贯通行水。水从地下穿越商颜山而过,进入山岭中十多里。“井渠”这种引水方式由此产生。在开凿河渠时发现了龙骨,所以把这条渠命名为“龙首渠”。这项工程前后共进行了十多年,河渠修成后,好象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自从黄河在瓠子决口后二十多年中,因为水患灾害多年没有丰收,梁楚这一带受损更为严重。武帝封禅泰山后巡祭天下山川。第二年天气大旱,祝官说是上天要晒干封禅的泥土。武帝派汲仁、郭昌征发军卒数万人堵塞瓠子决口。武帝从万里沙祭祀回来后,亲临黄河决口现场指挥,将自己心爱的白马和玉璧一起沉到瓠子决口处祭祀河神,令群臣自将军以下官员全部搬石背草抬土堵塞决口。由于当时东郡百姓以烧草为炊,所以柴草很少,就命令砍伐附近淇园的竹子作为堵塞决口的埽料。武帝担心堵口不能成功,就亲自作《瓠子歌》以激励军民斗志:“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汗汗兮闾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另外一首是:“河汤汤兮激潺缓,北渡污兮浚流难。搴(音qiān,牵)长茭兮沉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颓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汉朝建立后第三十九年,文帝时黄河在酸枣决口,向东冲溃金堤,东郡组织军兵进行堵塞。

以后四十多年黄河平定无事。汉武帝元光年间,黄河从瓠子决口,向东南注入巨野泽,连通淮水、泗水而入海。汉武帝急忙派汲黯、郑当等征调兵卒、民夫进行堵塞,然塞而复决。当时武安侯、武帝的舅舅田蚡身为丞相,他的食邑在鄃(音shū,舒)县。鄃县在黄河以北,黄河水决口南流后鄃县便可永免水患。出于一己之私,田蚡就对武帝说:“江河决口都是天意,强塞会遭天报应的。”有自称会望气的很多人也认为是这个道理,于是武帝很长时间不再组织堵塞黄河。

郑当时时任大司农之职,他对武帝说:“从关东漕运来的粮米等物资沿渭水逆流而上,大约要花费六个月的时间。漕运水道长达九百多里,费工费力,运行艰难。如果从长安到渭水修通一条河渠,沿着南山而下,到达黄河才三百多里。这是一条直道,漕运起来容易,时间上可节省三个月。河渠经过的地方有良田一万多顷,可以借水灌溉。这项工程既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又能灌溉关中农田,百利而无一害。”武帝准奏,命令齐国水工徐伯负责工程实施,征发兵卒数万人开凿河渠,历时三年建成。河渠使用后,果然十分便利。以后漕渠多了起来,河渠附近百姓得以灌溉田地。以后河东太守番系说:“从关东向西漕运来的粮米,每年达到一百多万石,尤其要经过砥柱险地,船沉人亡的事情时有发生,费用巨大。如果能够开凿河渠引来汾水灌溉皮氏、汾阴一带的土地,引黄河水灌溉汾阴、蒲坂一带的土地,预计可增加良田五千顷。这五千顷土地原来是河道废弃形成,老百姓只在其中放牧。如果用河水灌溉,能够得到粮米两百万石以上。这和从渭水调运粮米没有差别,也能够免去砥柱以东的漕运之苦。”武帝准奏,征发兵卒数万人开凿河渠。几年后,却遭逢黄河堤溃改道,河渠失去作用,种田农民的收成连贷款买来的种子钱都不能支付。久而久之,这片黄河以东的河渠农田不得不荒废。朝廷就把这些土地分给从南方迁入的越族人安置耕种,当地官府也能够得到点微薄收入。以后有人上书建议开凿襃斜道间的漕运事宜,武帝交给御史大夫张汤研究。张汤经过了解,向武帝奏报道:“现在前往蜀地要走故道,这条道路难险曲折,并且路程很远。如果开凿打通襃斜道,要近四百多里;襃水通沔水,斜水通渭水,都能够行船漕运。从南阳来的漕运经沔水进入襃水,再经过绝水到达斜水。之后的旱路距离才一百多里,转为陆路车运后,从斜水下行驶入渭水。这样一来,汉中的粮米就能运输出来了,关东进入沔水也再无难度,可以抵销砥柱漕运。况且襃斜流域竹木等丰富,可以比拟巴蜀。”武帝准奏,拜张汤的儿子张昂为汉中太守,征发数万人修建襃斜道五百余里。修成后,道路果然便利许多,只是水流湍急,没有实现漕运目标。以后庄熊罴建议:“临晋的百姓们现在都期盼开凿河渠引来洛水,用来灌溉重泉以东的一万多顷盐碱地。如果有了水源灌溉,每亩收成可达十石以上。”武帝命令征发兵卒一万多人开凿河渠,从徵城引洛水到达商颜山下。沿途土质疏松容易崩塌,所以就沿路凿井,最深的达四十多丈。开凿的井到处都是,井下贯通行水。水从地下穿越商颜山而过,进入山岭中十多里。“井渠”这种引水方式由此产生。在开凿河渠时发现了龙骨,所以把这条渠命名为“龙首渠”。这项工程前后共进行了十多年,河渠修成后,好象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自从黄河在瓠子决口后二十多年中,因为水患灾害多年没有丰收,梁楚这一带受损更为严重。武帝封禅泰山后巡祭天下山川。第二年天气大旱,祝官说是上天要晒干封禅的泥土。武帝派汲仁、郭昌征发军卒数万人堵塞瓠子决口。武帝从万里沙祭祀回来后,亲临黄河决口现场指挥,将自己心爱的白马和玉璧一起沉到瓠子决口处祭祀河神,令群臣自将军以下官员全部搬石背草抬土堵塞决口。由于当时东郡百姓以烧草为炊,所以柴草很少,就命令砍伐附近淇园的竹子作为堵塞决口的埽料。武帝担心堵口不能成功,就亲自作《瓠子歌》以激励军民斗志:“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汗汗兮闾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另外一首是:“河汤汤兮激潺缓,北渡污兮浚流难。搴(音qiān,牵)长茭兮沉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颓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瓠子堵决终于成功,武帝又令在堵口处建宣房宫。这次治理工程,将黄河水重新导入原北行的两股河道,恢复了大禹治水时的样子,梁楚这一带重新安宁下来,再也没有大的水患了。从此后,负责河渠管理的官员争相用命,纷纷开展水利设施建设。朔方、西河、河西、酒泉都引导黄河水以及川谷中的水源来灌溉农田,关中辅渠、灵轵渠引入附近河水;汝南、九江引入淮水,东海郡引入巨野泽水,泰山周围引入汶水:这些河渠灌溉的农田都超过一万顷。其他穿山的小河渠不计其数,其中工程量最大的还数宣房堵决这一治水工程。从此后,负责河渠管理的官员争相用命,纷纷开展水利设施建设。朔方、西河、河西、酒泉都引导黄河水以及川谷中的水源来灌溉农田,关中辅渠、灵轵渠引入附近河水;汝南、九江引入淮水,东海郡引入巨野泽水,泰山周围引入汶水:这些河渠灌溉的农田都超过一万顷。其他穿山的小河渠不计其数,其中工程量最大的还数宣房堵决这一治水工程。

太史公曰:我向南登上过庐山,寻找大禹疏通九江的足迹,然后到达会稽郡太湟,登上姑苏台眺望五湖;向东到达过洛水、汭水和大邳山,然后逆河而上,考察了淮、泗、济、漯洛水各条河渠;向西瞻仰岷山和离堆;向北经过龙门到达朔方郡。我从内心深深感到:水和人的利害关系太大了!我也曾经负薪堵塞宣房,对武帝所作《瓠子歌》二章而深有感悟,因而专门写成了这篇《河渠书》。

司马迁有诗赞曰:

水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沟洫,随山濬川。泽及后世,非无圣贤。鸿沟既划,龙骨斯穿。填阏就垦,黎蒸有年。宣房在咏,梁楚获全。


附:《史記.河渠書》原文

夏書曰:禹抑洪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陸行載車,水行載舟,泥行蹈毳,山行卽橋。以别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然河菑衍溢,害中國也尤甚。唯是爲務。故道河自積石歷龍門,南到華陰,東下砥柱,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九〕於是禹以爲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爲敗,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北載之高地,過降水,至于大陸,播爲九河,同爲逆河,入于勃海。〔一五〕九川既疏,九澤既灑,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自是之後,滎陽下引河東南爲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衞,與濟、汝、淮、泗會。于楚,西方則通渠漢水、雲夢之野,東方則通(鴻)溝江淮之閒。於吴,則通渠三江、五湖。於齊,則通菑濟之閒。於蜀,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𣷽,百姓饗其利。至于所過,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

西門豹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内。

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閒説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爲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爲閒,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爲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鐘。於是關中爲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漢興三十九年,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隄,於是東郡大興卒塞之。

其後四十有餘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決於瓠子,東南注鉅野,通於淮、泗。於是天子使汲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輒復壞。是時武安侯田蚡爲丞相,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決而南則鄃無水菑,邑收多。蚡言於上曰:“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爲彊塞,塞之未必應天。”而望氣用數者亦以爲然。於是天子久之不事復塞也。

是時鄭當時爲大農,言曰:“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中上,度六月而罷,而漕水道九百餘里,時有難處。引渭穿渠起長安,並南山下,至河三百餘里,徑,易漕,度可令三月罷;而渠下民田萬餘頃,又可得以溉田:此損漕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得穀。”天子以爲然,令齊人水工徐伯表,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後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頗得以溉田矣。

其後河東守番係言:“漕從山東西,歲百餘萬石,更砥柱之限,敗亡甚多,而亦煩費。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頃。五千頃故盡河壖弃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穀二百萬石以上。穀從渭上,與關中無異,而砥柱之東可無復漕。”天子以爲然,發卒數萬人作渠田。數歲,河移徙,渠不利,則田者不能償種。久之,河東渠田廢,予越人,令少府以爲稍入。

其後人有上書欲通襃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張湯。湯問其事,因言:“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回遠。今穿襃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襃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從南陽上沔入襃,襃之絶水至斜,閒百餘里,以車轉,從斜下下渭。如此,漢中之穀可致,山東從沔無限,便於砥柱之漕。且襃斜材木竹箭之饒,擬於巴蜀。”天子以爲然,拜湯子卬爲漢中守,發數萬人作襃斜道五百餘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其後莊熊羆言:“臨晉民願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餘頃故鹵地。誠得水,可令畝十石。”於是爲發卒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顔山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爲井,井下相通行水。水穨以絶商顔,東至山嶺十餘里閒。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作之十餘歲,渠頗通,猶未得其饒。

自河決瓠子後二十餘歲,歲因以數不登,而梁楚之地尤甚。天子既封禪巡祭山川,其明年,旱,乾封少雨。天子乃使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於是天子已用事萬里沙,則還自臨決河,沈白馬玉璧于河,令羣臣從官自將軍已下皆負薪窴決河。是時東郡燒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園之竹以爲楗。

天子既臨河決,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決兮將柰何?晧晧旰旰兮閭殫爲河!殫爲河兮地不得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鉅野溢,魚沸鬱兮柏冬日。延道弛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方遠遊。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爲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滿,久不反兮水維緩。”一曰:“河湯湯兮激潺湲,北渡污兮浚流難。搴長茭兮沈美玉,河伯許兮薪不屬。薪不屬兮衞人罪,燒蕭條兮噫乎何以禦水!穨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萬福來。”於是卒塞瓠子,築宫其上,名曰宣房宫。而道河北行二渠,復禹舊迹,而梁、楚之地復寧,無水災。

自是之後,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關中輔渠、靈軹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東海引鉅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爲溉田,各萬餘頃。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勝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太史公曰: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遂至于會稽太湟,上姑蘇,望五湖;東闚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濟、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離碓;北自龍門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爲利害也!余從負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詩而作河渠書。

0
举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