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井】 鲁志东
老井
鲁志东
我不知道父母怎么想的,今年突然把打拼多年的家当全部交给弟弟经 营,甚至招呼也不打就回到了老家,看他们东修修西补补,这完全是“打持久 战”的架势,我有点慌神了,一则是人言可畏,左邻右舍会不会说三道四?二 则城里楼房住得好好的,啥都方便,村子里难免会物资短缺。我和弟弟轮番 上阵,摆事实讲道理,终无所果。看两位老人走亲串户、扫院种菜,倒也其 乐融融,我们只好作罢。
好在老家离我现在的住所也不远,周末或者闲暇之时开车不到半小时车 程就到,每每驱车路过母校的大门,我总会想起学校后的那口老井,老井其 实是一口老式辘轳井,大概十几米深的样子,木制的井架上面是一个缠满棕 绳带摇把的辘轳,下带一个“水囊”。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每天下班后大人们 总要前来排队挑水,之后有专人负责取水,倒入一个很长很大的木槽里供 牲畜饮用。这个时候井台周边也是生产队最热闹的地方,打水的人们东家长 西家短谝闲传,说闹声、铁桶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大家依次接水,到处都是 浓浓的乡情、淳淳的乡音,这个时候也是我们这些“野孩子”唯一被默许到井边的时刻,我们总是在大人们的呵斥声中远远地嬉闹着,那时候,我们对老 井怀着一种神往,更是一种敬畏。
读小学的时候,老井的配套设施得以“升级”,换上了更粗的绳、更大的囊,轱辘也改造成滑轮,每天由生产队派人定点往水池里补水,他们一人给骡子套上拥脖夹板,悠悠地拉着滑轮前行,待囊露出井台,两个壮劳力共同提囊倒水入池,然后各家挑水拉水,清清的井水悄然融到了各家老少的血液中去了。
我们的学校也因为老井受益,每天高年级的学生从老井旁浅浅的水池里抬一桶井水,我们如捧着圣水般将井水洒到教室地上,一股淡淡的泥土气息飘散在校园的角角落落,我清楚地记得现在校园一角的几棵“龙爪柳”就是在老井水的滋养下得以茁壮成长的。事不凑巧,有一次我们汗流浃背搞完值日,匆匆到老井旁抬水时,水池已经见底,几个勇敢的小斗士们绝不能因为没有洒水而使班级的荣誉收到影响,大家共谋的结果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壮实的牛娃同学和另外一名“力士”将拥脖夹板套到自己身上,另外一些“吃瓜”群众在棕绳两侧“助力”,梁班长则威风凛凛指挥自如,专等水囊升上井台,众人使劲力量大,我们硬生生将硕大的囊拉上了井台。
在大家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兴奋不已的时候,却发现盛满井水的囊是那样的沉重,不管是往日力大如牛的梁班长,还是技压群雄的白大哥,在它面前都是“蚍蜉撼大树”,一种不祥、一种惊慌罩在了这些“小人儿”的心头,大家憋红了脸,使劲地拽着棕绳,梁班长急中生智安排让“牛娃”和“力士”从拥脖夹板中出来,他喊“一二三”大家同时放手……。“一二三”,拥脖夹板如火箭般在空中划过,在一声沉闷的撞击声中,我们的壮举以失败告终,接下来全校的检讨、家长的柳条都使我们这些自认为“勇敢”的人儿无地自容,多少年后N次聚会上,大家都为儿时的鲁莽唏嘘不已,更增加了对老井的怀念。
引大入秦工程唤醒了沉睡的秦王川,我们发现这股来自大通河的圣水更甜更美,在政府的资助下,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水窖,老井的水竟然是咸的!尽管她曾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故乡人。老井真的老了,以致于沦落为一些人家倾倒垃圾的场地,我为老井的陨败伤心不已。前几年家乡通了自来水,老井也光荣完成了历史使命,永远退出了生活的舞台,不知道啥时候被填死了,永远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老井!记忆中不灭的老井!
●
主一位编 :张主彦
副 主 编:沉 穗
编一位委 :王宏民 万 毅
编委一位 :郭 旭 韩 晓
编委一位 :巨 石 薛光炜
顾主编问 :周海峰 苦 艾
主编顾问 :亓宏刚 蒲家富
泾渭文苑:
一、关于稿费,打赏所得的稿费,
60%为作者所有,七日内结算。
剩余用于平台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