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划时代的书,改变了中医之路
导读:学习中医,有没有较为正确和快捷的途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认清中医的本质,弄清楚历代的明医,究竟是如何看待中医的?联合中医诸强的认知,我们或许就能找到自己的答案。跟随作者,一起看看中医诸强的联合之道吧!
提到中医,我们首先要想到的,一定是两本书,即《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因为二者是中医之根本。《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基础理论合集,后世的所有中医理论体系,基本都是以此为根基,演化发展而成;而《伤寒杂病论》,则是中医的技术实践荟萃,是目前最为科学、完备的疾病分科和治疗体系。内经和伤寒,虽然是中医之经典,然而却艰涩难懂,虽有后世的诸多医家解读,然而因为不同医家认识的差异,所以仍然可能会进入学习中医的歧路。今天,作者就梳理一下中医发展过程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书,它们或演化经典、或独创领域,创中医发展的不世之功,可以称之为中医诸强之道,亦是自强之道。
藏于敦煌千佛洞的千古奇书
我们讲到的第一本书,叫做《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该书藏于陕西敦煌莫高窟的千佛洞,1918年从王道士手中流出,后原本被毁,1965年手抄本流传于世,并开始出版发行。《辅行诀》问世虽晚,确是梁代陶弘景所作,距离《伤寒论》的成书年代,是比较近的,且原版藏于敦煌千佛洞,未被战乱及各种灾害所坏。
- 《辅行诀》与《伤寒论》,二书同出于《汤液经》,《辅行诀》全书有56个方剂,其中的20个与《伤寒论》相同,可见其与《伤寒论》的渊源之深。《辅行诀》与《伤寒论》的不同之处在于,《伤寒论》确立的是六经辨证体系,而《辅行诀》,使用的则是脏腑分类辨证法,即以五脏为核心,创立对应的治疗方剂,如大泻肝汤、小泻肝汤、大补肝汤、小补肝汤,其它脏腑以此类推;同时又记录了治疗外感疾病的大、小阳旦汤,大、小阴旦汤,大、小青龙汤,大、小白虎汤,大、小朱鸟汤,大、小玄武汤,与《伤寒论》如出一辙。
- 《辅行诀》的脏腑补泻用药+外感用药,与《伤寒杂病论》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二者的体系模式是一致的,从这个角度解读,《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实为脏腑辨证方法的一种,这是《辅行诀》对于研究中医体系,尤其是认识《伤寒论》辨证体系的最大贡献。
独辟蹊径的医家黄元御
我们讲到的第二本书,也是很多朋友特别推崇的一本书,叫做《四圣心源》,作者是清朝的黄元御,其总结研究《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心得,写成该书。该书贡献很大,最为核心的有两点,一是对伤寒六经进行了脏腑定位归属,二是通过六气从化,丰富了脏腑定位的内涵和外延。
- 该书认为,太阳体系对应人体膀胱腑、少阳体系对应人体三焦腑、阳明体系对应人体大肠腑、太阴体系对应人体脾脏、少阴体系对应人体心脏、厥阴体系对应人体肝脏。
- 其同时指出,脾与肺为从化关系、膀胱与小肠为从化关系;心与肾为从化关系、胆与三焦为从化关系;心包与肝为从化关系、胃与大肠为从化关系。
- 我们总结黄元御的这两点认识,把从化关系带入六经的脏腑对应,可以得出太阳体系对应人体膀胱腑、少阳体系对应人体胆腑、阳明体系对应人体胃腑、太阴体系对应人体脾脏、少阴体系对应人体肾脏、厥阴体系对应人体肝脏的新型关系,这个关系是更加的符合临床和《伤寒论》特点,同时也符合《辅行诀》的脏腑辨证模式。
行文至此处,我们不得不感叹:呜呼,黄元御,一代中医大师矣!《四圣心源》亦不休。
自古名书多争论
我们讲到的第三本书,叫做《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该书的作者是彭子益,为清末民国的中医大家。有人认为其开创了学习中医的简要模式,是“中医复兴之父”,也有人斥其思想为异端邪说,那么彭子益究竟讲了什么,让大家对其褒贬不一呢?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所以如此受到关注,并受到李可大家的推荐,其贡献点主要有三:
- 其明确完善了《伤寒论》中医脏腑辨证学习的体例,把《伤寒论》分为太阳膀胱病、少阳胆经病、阳明胃腑病、太阴脾病、少阴肾病、厥阴肝病和荣卫病七大类,开创了伤寒脏腑定位及学习的方法学体系。
- 其对伤寒六气的本质和顺序进行了正确性的解读,尤其是结合《黄帝内经》,定出了厥阴肝木-少阴肾火-少阳胆暑-太阴脾土-阳明胃燥-太阳寒水的六气运行顺序,完善了《四圣心源》对于六气关系认识的不足。六气顺序的确定,也为子午流转顺序,重新定下了顺序,使其可以更好的切合临床实际,并指导伤寒六经的欲解时。
- 系统讲解了中医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明晰,纳入伤寒六经脏腑后,极大丰富了中医的治疗体系,方便临床使用。
致敬经典 不忘大家
作者在机缘巧合下,得明朝李挺的《五脏穿凿论》,悟医圣仲景的“阴阳会通”,精研内经,结合《辅行诀》、《四圣心源》和《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等书籍,以及国家级名老中医刘学勤教授的诊病经验,创出了伤寒“六经三十六方”的“穿凿会通”理论体系,运用之临床,效果显著,最为重要的是辨证简单,可以和西医直接对接。今把该体系的形成思路公诸于众,期望更多的中医朋友指出不足,加以改进,若是大家能有启发及收获,则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