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 】的针灸治疗方法
足跟痛是急性或慢性损伤引起的足跟部疼痛。症状虽然简单,但病因复杂,且多缠绵难愈。一般多为从高处落下,强大暴力撞击足跟底部,或走路时足跟部被高低不平的路面或小石子顶挫致伤。因职业关系长期站立于硬板地工作,扁平足,跑跳过多,足底跖筋膜、肌肉、韧带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反复牵拉跟骨附着处可引起足跟底痛。跳跃运动员踏跳过多,长跑运动员用前足掌蹬地过多,由于跖腱膜、屈趾短肌、跖方肌以及跖长韧带等反复牵拉,日久也可发病。
根据不同的损伤原因,可致跟底脂肪垫、滑液囊及骨膜挫伤,或跖腱膜、屈趾短肌等在跟骨结节前方附着处的牵拉伤。损伤后,跖筋膜附着处可发生充血性渗出,脂肪垫充血、肿胀,滑囊慢性炎症,跟骨骨膜增生,产生骨刺等改变。
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形成是以肝肾亏虚、气血失和、筋脉失养为先决条件,复因风、寒、湿邪侵袭及外伤、劳损等致使气血阻滞而成。
【临床表现】
患者多在中年以上,有急性或慢性足跟部损伤史。站立或走路时足跟及足底疼痛,不敢着地。疼痛可向前扩散到前脚掌,运动及行走后疼痛加重,休息减轻。
检查可见足跟部微肿,压痛明显。根据压痛点可以确定病变部位:跖腱膜炎和跟骨骨刺压痛点在跟骨结节前方;脂肪垫损伤与跟骨下滑囊炎的压痛点在足跟中部或稍偏内侧。踝背伸抗阻时,部分患者跟底部疼痛加重。
X线摄片早期多为阴性,晚期可见跟底骨膜增厚,或跟骨结节前方骨刺,骨刺与跖腱膜方向一致。也有的患者虽有骨刺形成,但却无临床症状。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疏经通络、化瘀止痛,针灸并用,泻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以足跟局部和足少阴、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太溪、照海、昆仑、申脉、悬钟、阿是穴。
方义:
太溪是足少阴经之原穴,足少阴经“别入跟中”,
配照海强健筋骨、宣痹镇痛;
昆仑、申脉位于足跟部,属于足太阳经,与肾相表里,能疏筋脉、行气血、通络止痛;
悬钟为八会穴之髓会,既可补髓壮骨.又能通经活络;
阿是穴作用直达病所,以疏通局部经气,化瘀定痛。
加减:
痛及小腿加承山、阳陵泉柔筋止痛;
气虚加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
血瘀加膈俞、太冲活血祛瘀;
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复溜补益肝肾。
操作:
太溪、昆仑常常采取互相透刺法;
申脉、照海则刺向跟底部;
其他穴位常规针刺。针灸并用可增强疗效。
2.其他疗法
⑴ 耳针:取足跟、肾、神门、皮质下等穴。毫针刺人,快速捻转,留针0.5~l小时,必要时可埋针;轻者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⑵ 头针:取顶颞后斜线上1/5、顶旁1线。进针后快速捻转或接电针仪,用连续波刺激30分钟。
⑶ 电针:选太溪、仆参。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仪,用连续波刺激15~20分钟。
⑷ 穴位注射:用醋酸强的松龙15mg加1%普鲁卡因溶液5ml注入阿是穴。每周1次。
⑸ 激光照射:以10W二氧化碳激光仪照射阿是穴及周围皮肤,每次5分钟。
【验案举例】
曾某,男,59岁。双足跟疼痛3年,压痛明显。取阿是穴,针刺得气后用鲜姜片1块,穿过毫针,贴于皮肤上,将艾绒捏成大艾灶置于姜块上施灸;并加针刺太溪、申脉、仆参穴,留针20分钟。1次即感疼痛明显减轻。治疗5次,疼痛完全消失,行走自如(段湘波.隔姜温针灸阿是穴治疗足跟痛20例。针灸临床杂志 2000;16(9),47)。
【文献摘录】
1.《胜玉歌》:踝跟骨痛灸昆仑,更有绝骨共丘墟。
2.《灵光赋》:后跟痛在仆参求。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疗效可靠。但对有些病例非一时能治愈,须坚持治疗或配合其他方法综合施治。
2.急性期应注意休息,症状缓解后应减少站立和步行。平时宜穿软底鞋,或在患足鞋内放置海绵垫。
3.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风冷潮湿。
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