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194
194三角恋
元昊产生请和的想法,纯属迫不得已。
西夏虽然在军事交锋中屡战屡胜,但毕竟人口少、财力弱,几场仗打下来,老本都快耗光了,再加上宋朝的经济封锁,导致国内越打越穷,人们怨声载道。
自从宋辽重新订立盟约后,辽国的态度也转变了。契丹人比较实在,收人钱财,替人消灾,立刻派人知会元昊:别打了,差不多就得了。
辽国的态度转变,差点没把元昊气疯,自己灰头土脸忙了半天,一丁点好处都还没捞到,你却渔翁得利,白白每年多拿了二十万岁币。捞钱也就算了,现在还插上羽毛冒充和平鸽,反倒来劝我别放下屠刀,真是好处好人都归你了,岂有此理?!
气归气,元昊也没办法。论实力,他还不敢和辽国撕破脸,眼下只能借着讲和的机会向宋朝捞点补偿。很快,元昊的使者来到了延州,委婉表达了求和的意愿。延州知州庞籍不敢怠慢,立刻上报朝廷。
西夏想议和,赵祯求之不得,立刻下密诏告知庞籍:尽快促成和议,只要元昊称臣服软,至于他自称“青天子”还是“蓝天子”,都无所谓了(苟称臣,虽仍其僭号亦无害)。
收到密诏后,庞籍立刻向西夏释放了友好的信号,紧接着,元昊就派使节贺从勖带着国书来到了延州,进一步试探和议条件。
知州庞籍一看贺从勖带来的国书,眉头拧成了麻花结。因为国书抬头写着“男邦泥定国兀卒曩霄上书父大宋皇帝”,元昊自称为男,而称宋朝皇帝为父,将两国定位成了父子关系,而不是君臣关系。换句话说,两国依然是地位平等的政权,元昊并没有接受称臣的最低条件。
至于元昊在辈分上的让步,宋朝并没多大兴趣。赵祯名义上还是耶律宗真的哥哥呢,还不是必须每年给这个远房弟弟发零花钱?这回多了个儿子,岂不更要破费,省省吧。
庞籍告诫贺从勖:西夏应该称臣才是,如果不定位好两国关系(名体未正),和谈没戏!贺从勖也很倔强,表示自己要进京面见赵祯,和大宋皇帝亲自谈,如果宋朝皇帝不答应,他才回去向元昊复命。
庞籍把情况转告赵祯,赵祯求和心切,竟答应了贺从勖进京的请求。
庆历三年(1043)二月,贺从勖来到了开封。可正当西夏和宋朝越走越近的时候,辽国突然又横插了一杠子。他们也派一个使者来到了开封,向赵祯传达了辽国的态度:建议宋朝不要和西夏讲和。
赵祯和宋朝群臣顿时全懵了,这唱得又是哪一出?
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西夏和辽国闹翻了。
对于辽国渔翁得利的事情,元昊一直耿耿于怀,总想找机会报复一下。当时,辽国境内居住着一些党项族部落,元昊就多次派人威逼利诱,怂恿这些党项部落脱离辽国,归附到西夏来。辽国见这个附庸国背地里搞小动作,也开始刻意遏制它的发展。不久,辽国颁令,严禁各藩部向西夏出售马匹,一下子掐断了西夏最重要的军事资源供应。一来二去,双方彻底撕破了脸,于是,辽国就故意破坏宋夏和议,希望进一步孤立西夏。
辽国的态度让宋朝君臣非常头痛,钱你也收了,好不容易人家要讲和,你干嘛第三者插足呢?宋朝两边都不能得罪,左右为难,经过朝堂上一番叽叽喳喳的讨论,终于憋出了一个两不得罪的办法。
宋朝一面告谕西夏:辽国和你们曾是联姻关系,你一旦和他们断绝关系,归附到我们这边,我们也是要起疑心的。如果没有别的什么缘故,还是向以前一样归附辽国,然后才允许你归附我们。
转身,宋朝告知辽国:我们已经知会元昊了,如果他们能主动向你们请降,就允许他归附我们,如果仍然顽固抗拒,将和你们一起讨伐他。
宋朝君臣充分发挥了和稀泥的优良传统,把宋夏和议的前提条件定位成西夏是否重新归附辽国。如此一来,矛盾焦点又回到了辽国和西夏的身上。
反正你们自己先处理好双边关系,我就等你们的答复。
现在,元昊在这场外交交涉中成了最被动的人,他再霸道,也不敢同时得罪两个邻居,只好低头认怂。于是,元昊派人给辽国送了一份厚礼,取得了辽国的谅解,这才回过头来和宋朝重启谈判。
宋朝和西夏之间谈判进行得很不容易,因为双方开列的条件差距实在太大。宋朝的底线是“称臣”,可西夏磨磨唧唧就是不想承认。在经济补偿上,宋朝开出的条件是每年给十万匹绢、三万斤茶,每年元昊生日以及十月初一(古时祭祖节)再发几个零花钱。而元昊的胃口很大,根本看不上这几个小钱。
双方都不想让步,使谈判演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四月,宋朝使节跟着贺从勖来到了兴庆府,面见元昊,开启新一轮扯皮。到了七月,宋朝使节回到开封,屁股后面还跟着元昊新派来的使臣。让宋朝君臣气愤的是,西夏不但没有丝毫让步,还开出了“不称臣、给予岁赐、放宽盐禁”等十一个苛刻的条件。
这还不算,最可恨的是,在西夏国书中,元昊居然将“兀卒”两个字改成了“吾祖”。
我们说过,“兀卒”只是个音译词汇,代表“青天子”的意思,你如果要换种写法,译成“无助”或者“乌猪”,也成。而你偏偏译成“吾祖”,是什么意思?
我祖宗?
如果按这种译法,宋朝每次给西夏起草文书的时候都要亲切的叫一声元昊:我祖宗……
一个边鄙外族居然敢如此欺人,那还了得?元昊的恶心做法招来宋朝群臣的一片骂声。
自然,宋夏第二轮谈判又崩掉了。
好在双方都有耐心,联系并未中断。八月,双方的使节继续在兴庆府和开封之间来来回回,忙得不亦乐乎。没关系,双方慢慢磨嘛。
经过一番纷繁复杂的扯皮,元昊终于在名号上做出了重大让步——同意称臣。但在经济待遇上,他却狮子大开口,张口就要三十万岁币,并且还要向宋朝境内输入十万石青盐。
这个条件,让宋朝实难答应。
因为宋朝对西夏的经济补偿预期是二十万,这回三十万岁币加上十万石盐的配额,相当于四十万岁币的价值。经济损失太大暂且不说,赵祯和大臣们还要考虑一个政治平衡问题。
有朝臣就提出,我们输送给辽国的岁币每年也就五十万,西夏的国力要比辽国差很多,如果也答应给四十万,那让辽国知道了又会做何感想呢?会不会再起贪心,又来讹诈一笔?
赵祯一听,觉得非常在理,于是,果断拒绝了西夏的要求。
结果,双方谈了近一年,啥成果都没谈成。结果,一切又回到了从前,元昊又开始率军在边境骚扰,赵祯又开始无比头痛……
头痛到庆历四年五月,和谈突然迎来了重大转机。西夏主动前来和,而且还直接送来了誓表。
从誓表的内容上看,元昊这回不但主动称臣,还把岁币的数目进行了压缩,希望宋朝每年赐给绢、银、茶等二十五万五千。至于其他乱七八糟的要求,统统取消。
西夏的态度之所以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是由于他们遇到了大麻烦——他们和辽国动手打了起来。
辽国则派兵平定境内党项人的叛乱,元昊暗中出兵,还打死了几位辽国高级将领。耶律宗真勃然大怒,召集兵马,大张旗鼓地讨伐西夏。
元昊眼见要和辽国兵戎相见,生怕宋朝也来凑热闹,使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就赶紧派人与宋朝讲和。辽国因为要征伐西夏,也不希望宋朝和西夏订立盟约,于是派人出使宋朝说明情况。
真是风水轮流转,宋朝长期受两个野蛮邻居的欺负,好歹这回自己享受一回坐山观虎斗的待遇了。
赵祯非常希望能趁机和西夏完成和议,却又怕惹辽国不高兴,玩起了“拖”字诀。他将西夏使者扣留起来,既不答应议和,也不一口回绝。
从庆历四年九月到十二月,辽国和西夏的战争足足打了三个月。也算赵祯运气好,战争的形势一直按照宋朝希望的方向发展。
辽国依仗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先打了几个胜仗。狡猾的元昊待辽军深入西夏境内后,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使得辽军的后勤补给产生困难,然后看准时机发动反击,打了一个大胜仗,甚至还俘虏了辽国的驸马都尉。
元昊打胜仗后见好就收,派出使节分别向辽国和宋朝请和。耶律宗真吃了败仗,一时半会恢复不了元气,也就答应了西夏的请和。如此一来,赵祯再也没有任何顾虑,宋朝和西夏的议和水到渠成。
庆历四年十二月,宋朝的使臣带着刻有“夏国主印”的印章来到了兴庆府,正式册封元昊为夏国主,西夏对宋朝的臣属关系重新确立。当然,面子也不是白给的,宋朝需每年“赐予”西夏岁币二十五万五千。
纷纷扰扰,闹腾了整整六年的西北边患终于结束了,宋朝以每年增加四十多万岁币的代价,重新换来了和平。这次冲突,让宋朝君臣颜面顿失,繁华表面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暴露无遗。
赵祯并不甘心接受这副孱弱的局面,就在忙于应付外战的同时,一场影响深远的内部变革正在悄然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