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进老师经方中医讲堂:辅行诀之虚实补泻(33)

咱们讲了五味气化的原理,再谈谈陶弘景辅行诀认识、治病的思路,不一定去学他的死方。黄帝内经到现在还是有误差的,咱们再慢慢沉淀、研究,知道了生理的形成就知道病理了。生理就是体用之味平和了这个脏就正常,肝脏的功能和阳气出问题就用辛味的药去解决,心脏的功能出问题就用咸味的药去解决,脾土功能出问题就用甘味的药,肺金的功能出问题了就用酸味的药,肾水的功能出问题了就用苦味的药。

如果是肝脏的体和阴的方面出问题了就用酸味的药,这都是对应着的。心的体是苦味药,辅行诀的原文都具体到每一个病的症状,你知道对号入座就行了。所以说它治病的原理就是调体用,把体用调平衡病就治好了。他有个原则就是助用为补、助体为泻,你可以用酸味药泻肝,用苦味药泻心,用辛辣味的药泻脾,用咸味药泻肺,用甘味药泻肾。可以用用味的药去补,这些都要理解、背诵,熟能生巧,用的时候马上就能知道。把这张图挂起来,天天老看就记住了,用得多了不用看就知道了。

还有一个原则就是用病为虚、体病为实,用出了问题就用补汤,体病出了问题、有了实病了就用泻汤。大的方向不能错,在五脏补泻用药上,与五脏用味相同的为补,与体味相同者为泻。这就和以前的补泻观念有所差异了,咱们都知道大黄和芒硝是泻药,但它们的味道是咸的,大黄芒硝在治心脏的时候就成补药了。所以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心气不足,咱们以前都是按药物的功能去理解,而他是按药物的气味去处方的,大黄和芒硝反而是对心脏有好处的药,所以咱们的思路还需要做调整。

咱们看它的小补肝汤,桂枝、干姜是辛味的,五味子是酸味的,大枣是甘味的。要补肝脏用一个辛味的药就解决了,事实上既然用出问题了,体也就出问题了。为了要把它调平衡的情况下,就要用一个体味药和一个用味药,然后再加一个用味的药。这样在平衡的基础上补一味药会更好,体用都调了,然后用的劲儿大一点。这就成了三味药了,然后中间再出一个化味,因为用出了问题,它的化的方面肯定也就出问题了。需要用药解决一下化的方面,这四味药他的病就好了,就这么简单。

比方属木的辛味药,他又分了五行,桂枝是木中木,所以它是补木的主药、君药。干姜是木中水,水能生木,可以作为辅助的药。就是用生这个最强的辛味药的药,作为臣药,而且和君药的量是一样的,这就是把药分的非常细腻了。再用酸味的、属金的五味子去补它的体,然后再出一个化味大枣或者山药,这个要因版本不同而不同,但都是甘味的,这就在灵活运用了。湿热过重就用山药,没有湿热就用大枣。

补汤中有两个补用的,一个补体的,还有一个化味,所有的小补汤都是这个规律。两个体味药加一个用味药就是泻汤,就不加化味药了,因为体是阴的物质层面化不了,就这三味药。小泻肝汤里面的芍药是酸味的金中木,枳实是辅助它的酸味的金中水,可以去生芍药,在帮助它一下,泻金是克中有生。克不能克死,打人不能把他打死,克他的同时还得保护他的生机。五味中藏五行是根据《桐君药录》,这个药都给你摆好了,你就原方使用就行了。肝癌就是体出问题了,从理论上说用这个方子就能解决。倪海厦对付肝癌用很多阳药去抑制,跟这个还不是一个思路。

这里说的实就是体虚,体上不足了用药去补它,在陶弘景的思想里,把补体的药叫实,把补用的药叫虚。并不是脏腑里面有了实病,不是一个为概念,所以中医就是难学到这了里了,名词上同一个字不是一个意思。咱们学习得转过这个弯儿,你如果死扣这个字就学不成了,所以只有中国人能把这些继承下去,别指望外国人。

小补心汤的旋覆花是咸味的君药,丹皮是咸味的,代赭石是苦味的,按说应该是丹皮。旋覆花和丹皮是两个咸味的,再加上苦味的竹叶,还有酸味的豆豉。这些小补汤都是两用一体一化,小泻汤都是两体一用。

大补汤的原理是左旋转一圈到体位上,从配方原理上说,小补肝汤加小补心汤就是大补肝汤。子能令母实,因为火是木之子,小补就是只涉及这一脏,不涉及他脏。如果木不生火涉及到心脏的时候,用补肝的药加上补心的药就成大补肝汤了。重点还是再肝上,药的味数上丝毫不变。大补肝汤就是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枣、代赭石、旋覆花、竹叶,所有的大补汤都是这个原理。它的小补汤加上她的子的小补汤就是它的大补汤,你把小补汤记住了,大补汤也就记住了,因为这样它的体用都补了。

大泻汤是右旋用六味药,用辛酸咸甘苦各一味药,再加一个酸味的就是大泻肝汤。但是我又从中看出来一个问题,大泻肝汤里面包括了小泻肝汤,两个酸味的是芍药和枳实,一个辛味的是干姜。再加上一个甘味的炙甘草和一个苦味的黄芩,合化成咸味就是补了肾水了,大黄也是补肾的咸味药,这就是母能令子虚。因为甘苦咸和化水,水又去克火,木去生火就会泻了木气,两个酸味药加上一个咸味的大黄,就是酸咸化辛了,化金,就是金又克木泻肝了。火不行了金必定要旺,还是能去克木。金的力量一直再涨,一直在克木,这几个动作泻肝木的力量就相当大了,这就是它的根本原理所在。

我翻了几本有关辅行诀的书都没有这种说法,只是说咸味药大黄加苦味药黄芩是实则泻其子,泻了心就泻了肝了。这样说就不太好解释清,还是没有力量的解释。大泻汤的原理是母能令子虚,我又把所有的大泻汤都研究了一遍,它们的气味都完全符合这个原理。我就知道古人就是这么想的,就是这个规律。明白这些运用起来就能得心应手了,这是他最关键的地方。

发现了这些我心里就非常高兴,否则按原来的解释老觉得心里不踏实,思想上就比较迷茫了。子能令母实和母能令子虚这两句话都是《难经》里面的,大原理就是这些了,具体用药再去选择,再去研究就能找到方向了。你只要把体用证辩认清了,按着开药就把病解决了。他的思路完全就是时空的概念,将时间换成了五味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去研究人体的。

我治了一个腰间盘突出的女老师,她吃了很长时间的中药也没治好,还有一身病,脾和心脏都不好。我用的是张仲景金匮要略的肾着汤,很多病我又合了别的方子,针对心脏用了小补心汤,就是咸味补心的旋覆花汤。治盆腔炎用的是张仲景的薏米附子败酱草散,三方合在一起效果就特别好,腰病也好了。张仲景形容肾着汤证的人身体特别沉重,腰部都是冷凉的,好像人在水中坐着一样。小便还是挺痛快,这证明病邪不在肾和膀胱里面,不是水病而是湿病。人出汗后老在潮湿环境里不脱衣服,湿气就渗入到三焦系统里面了。肚子沉的好像带着五千钱,腹部发沉、发胀、发冷。

我在临床上用它治腰间盘突出效果就特别好,配方里面的甘味的云苓和苦味的白术就甘苦化咸了,辛味的的干姜和甘味的炙甘草就辛甘化苦了,可以补脾。两个甘加一个苦可以泻肾水,这个病本身就是脾肾寒湿,沉积到腹腔和腰上,这种痰湿被包住了。小便又利不下去,这样就把问题解决了。

如果用倪海厦讲的药物的功能解释,白术和云苓可以健脾利湿,利尿的云苓的药量要大一些。干姜是温脾的,炙甘草是让它把湿气缓慢地排出去,道理是一样的。都可以解释通,都是泻水补土。原来认为干姜是补脾的,现在认为是泻脾的。补的是脾阳,泄的是脾实,其实是一样的,因为它是可以强肝的辛味的药,强了肝就泻了脾了,木强克土了。张仲景所有的方子都在这个五味化合的范围内,再去挑选药物成为方剂学,形成了万古不易的经方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