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连环地震
连环地震,是指相邻两个或多个具有一定连带关系的舌岩体,发生脱落时,所引发的系列性地震。一般说来,在板块碰撞边界的下面,由同一板块分裂出来的舌岩体,多以连体的形式存在,各舌岩体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连接,保持着一种连带关系。
如图,有A、B两个舌岩体,它们的根部相连,为连体舌岩体;其中,舌岩体A位于整个舌岩体的边缘,岩浆流从它的侧翼流过,届时将受到强烈的岩浆流作用,是连体舌岩体断裂与脱落的起点。在岩浆流涡旋的作用下,舌岩体A首先发生断裂并脱落,引发了第一次地震。接下来,舌岩体B成为岩浆流作用的主体,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舌岩体B也发生了断裂与脱落,继而引发了第二次地震。也就是说,连体舌岩体与单个舌岩体一样,在岩浆流的作用下,也是一段段地有序断裂与脱落,而不是同时脱落,所引发的间歇性地震具有一定的连带关系,这就是连环地震。
连环地震是一种复合型地震,由两个或多个地震序列所组成,这些地震序列统称为子震。连环地震与序列性地震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其特点是:
(1)由于连环地震是由连体舌岩体引发的,因而,各子震的震源位置都非常靠近,与一个地震序列中的主震和余震差不多。
(2)与单个舌岩体脱落不同,在连体舌岩体脱落过程中,中间需要间隔一段时间;因此,两个子震的时间间隔,要比序列性地震中的主震和余震的时间间隔略长一些。
(3)连在一起的两个舌岩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相差不会很大,由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与脱落的舌岩体质量成正比,因而,各子震释放出来的能量都差不多,震级比较接近。
例震一,5·12汶川地震——4·20雅安地震连环地震
5·12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东经103°42',北纬31°01',发生了8.0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这场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主震过后,余震频发,截至2008年5月24日12时,共记录到余震7904次,4级以上余震178次,5级以上27次,最大余震为2008年5月13日15时07分的6.1级地震。
4·20雅安地震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46秒,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宝盛乡、太平镇交界,东经103.0°,北纬30.3°,发生了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距离汶川大地震震中50公里,最大烈度9度,受灾范围约18,682平方千米。截至28日8时,共记录到余震5531次,其中,3.0级以上余震113次,包括5.0-5.9级4次,4.0-4.9级21次,3.0-3.9级88次。
关于这两起地震的关系,即雅安地震是否属于汶川地震的一次余震,在地震学界持有不同看法。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蒋海昆认为,雅安地震为“逆冲型的地震”,破裂特征与汶川地震非常相似,但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则认为,雅安地震是汶川地震的一次较强的余震;同时,持有这种观点的还有美国和日本的专家。
在传统理论中,人们对余震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认为余震是主震过后地壳重整过程中,二次释放出来的能量。通常情况下,余震发生在主震附近,与主震间隔几天到几个月的时间。如果单纯地从震源位置来考虑,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的震中距离只有50公里,与序列性地震的主震和余震的距离差不多,把雅安地震认定为汶川地震的余震,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这两起地震的间隔时间已达到5年,远远超过了序列性地震中主震与余震的时间间隔;且雅安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也非常大,震级达到7级。从这两点来看,把雅安地震定性为汶川地震的余震是不合适的,它们应该属于两个地震序列,是两起独立的主震型地震。总之,按照传统理论分析,这两起地震的关系处在模棱两可之间。
区别于传统理论,在岩体脱落模型中,地震是由舌岩体脱落引起的,引发地震的舌岩体分为单体和连体两种类型,其中,连体舌岩体脱落引发的地震,称为连环性地震。根据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的震源位置、发震的时间间隔和震级诸特征推断,这两起地震属于典型的连环地震。
分析认为,在四川龙门山构造带下面,由俯冲的下潜板块形成了一段凸起的舌岩体,它由质量不等的两块舌岩体组成,这两块舌岩体平行排列,根部相连,呈连体状态。在岩浆流涡旋的作用下,位于边缘的大质量舌岩体首先发生断裂与脱落,引发了5·12汶川地震。大质量舌岩体脱落之后,相邻的小质量舌岩体凸显出来,成为岩浆流作用的主体。经过5年的作用,小质量舌岩体也发生了脱落,引发了4·20雅安地震。不难发现,由连体舌岩体引发的两起地震,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第一起地震——汶川地震发生以后,第二起地震——雅安地震开始进入了孕育状态,因此,把这两起地震称为连环地震。
了解连环地震机制的意义在于,通过已经发生的地震,可以有效地预测未来即将发生的地震。例如,在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地震波探测到地壳的结构,掌握舌岩体的分布情况,确定在震源附近还有一块具有连带关系的舌岩体;那么,通过实时监测这块舌岩体的断裂情况,就可以推断出下一次地震——雅安地震的震源位置、发震时间和震级。
例震二,邢台—海城—唐山连环地震
3·8邢台地震
邢台地震由两个大地震组成:1966年3月8日5时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专区隆尧县(北纬37度21分,东经114度55分)发生震级为6.8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9度强;1966年3月22日16时19分46秒,河北省邢台专区宁晋县(北纬37度32分,东经115度03分)发生震级为7.2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10度,震源深度为10公里。
2·4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北京时间19点36分,在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北纬40°41',东经122°50',发生了强度里氏7.3级(矩震级7.0级)的强烈地震,震源深度为16-21公里。
7·28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53.8秒,在河北省唐山,北纬39.6度,东经118.2度,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震中烈度达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当天18点45分,又在滦县发生了7. 1级地震;同年11月15日,在天津宁河发生了6. 9级地震。
邢台地震、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三起地震,从1966年开始到1976年结束,时间跨度长达十年。震源分布图显示,这三起地震不仅震源距离较近,而且震源位置还坐落在一条直线上。初步推断,引发这三起地震的舌岩体应该存在着连带关系,邢台地震——海城地震——唐山地震是一组三连环地震。
按照一般性理解,连体舌岩体在引发地震的过程中,像单体舌岩体一样,按照顺序一节节地脱落;由此所引发的连环地震,其震源位置应该按照发震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布,即邢台地震——海城地震——唐山地震。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最后发生的唐山地震,并没有排在邢台地震与海城地震的延长线上,而是排在了邢台地震与海城地震的中间位置。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来探讨这一问题。
1966年3月8日和22日,在河北省邢台发生了第一起地震,它是一个双震型地震,引发这起地震的舌岩体分两次脱落,震级分别为6.8级和7.2级,震源位置十分靠近。两次地震属于一个地震序列,在震源结构图上,标注为“Ⅰ”。
1975年2月4日,在辽宁省海城发生了第二起地震,震级为7.3级地震,在震源结构图上,标注为“Ⅱ”。从地理位置上看,海城地震与邢台地震间隔一段距离,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1976年7月28日,在河北省唐山和滦县分别发生了7.8级和7.1级地震,稍后11月15日,在天津宁河发生了6.9级地震。三起地震同属一个地震序列,是一个多源地震,震源位于邢台地震和海城地震之间,在震源结构图上,标注为“Ⅲ”。
地理资料显示,邢台地震与唐山地震、唐山地震与海城地震的震源距离都在四、五百公里左右,这一跨度与引发地震的舌岩体长度相对应。表明舌岩体Ⅰ、Ⅱ、Ⅲ原来是一个整体,它们由同一下潜板块演化而成,后来在岩浆流的作用下发生了分裂,变成了连体性质的舌岩体,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连带关系。
根据岩体脱落模型,连体舌岩体在脱落过程中,将引发连环地震。连体舌岩体横向跨度较长,达到几百至上千公里,在岩浆流的作用下,它既可能从一侧边缘开始发生断裂,并一节一节地顺次脱落,直到整个舌岩体完全脱落为止。也可能从两侧边缘同时发生断裂,裂隙由两侧向中间拓展,并一节一节地发生脱落。由此所引发的连环地震,其震源分布也出现了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舌岩体单侧脱落时,所引发的连环地震,其震源位置将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第二种情形,舌岩体双侧脱落时,所引发的连环地震,其震源位置将由两侧向中间排列。
邢台地震——唐山地震——海城地震就属于第二种情形。具体地说,舌岩体Ⅰ、Ⅱ、Ⅲ是一块连体性质的舌岩体,处在边缘的舌岩体Ⅰ所受到的岩浆流作用最强,分两段发生断裂与脱落,引发了3·8邢台地震。九年之后,另一侧的舌岩体Ⅱ发生断裂与脱落,引发了2·4海城地震。在两侧舌岩体脱落的情况下,中间段的舌岩体Ⅲ凸显出来,在一年之后,分三段发生断裂与脱落,引发了7·28唐山地震。这就是邢台地震、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的震源位置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排布的原因。
通过分析三起地震的震源分布情况,能够了解唐山地震与邢台地震、海城地震之间的关系,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是邢台地震和海城地震共同“诱发”唐山地震,三者构成了“2+1”连环地震模式,即邢台地震——海城地震——唐山地震是一组三连环地震。
可见,连环地震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即有双连环地震,又有三连环地震和多连环地震。从理论上说,只要引发前后两起地震的舌岩体具有连带关系,我们就可以认定它为连环地震。
研究资料显示,在某些大地震发生之前,在未来大地震震中的周围,中小地震常密集地发生,形成环状,而中心部分形成空区。也有的地区,中小地震常排列成条带状,或者有两个同时出现的条带互相交叉,而未来的较强的地震,可能发生在两个条带的交叉点附近。有些地区,大地震的震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网络状分布,未来大地震将可能发生在网络结点的空缺部位。在另外一些地带,地震活动倾向于按一定方向的迁移。这些地震活动图像反映了下潜板块边缘的分布状况,传递出来的是舌岩体脱落的动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