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这堂课上我们“玩”乐器

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了陈智勇先生写的这个教育叙事,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我们一直强调要以德育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我们一直说要重视学生的主动体验和参与,让学生在做中学,那么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实现这些课程理念呢?这个故事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迪。

  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选修了“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学习”这门课,这天,教授让我们进行课堂陈述。我和一个美国同学做的是中国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陈述。为做好这次课堂陈述,我们收集资料、图片,制作幻灯片和宣传单,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和深入讨论。我感到了在美国大学课堂上为数不多的得意。但我得意不久,就被一个美国音乐教师的陈述震动了。

  陈述开始,他拿出了不下三十件乐器,大一点的有鼓,小的只有鸡蛋大小,我却叫不出名字的乐器。他叫大家任意选一件乐器。大家拿到手里,都在等他发指令。他说,大家想一想,小学生拿到这些乐器会怎么样?有人答道,玩。他说:“那你们就玩吧。”于是大家就敲打开了。过了一分钟,他又说:“你们想想,孩子们玩一玩之后又会怎么样?”有人答道,他们就会玩出花样,比如用自己的乐器去碰别人的,用棒槌去敲人家的鼓或在人家脑袋上敲,凡此种种。他说:“说得太对了,老师这时怎么办?制止,还是让他们玩?”于是,他的主题出来了:融乐器于课堂教学中。

  他说,把乐器搬进教室,就是让孩子们去摸,去玩,去制造音乐。教师的一切努力都要朝着这个方向推进。首先,那么多乐器,来自世界各地,学生不可能都知道。但可能会有人知道一些,老师可以先问谁知道,然后让他们猜这些乐器应怎么表演,有没有故事可讲。之后,再鼓励他们一个一个玩,谁玩的有创意,有意境,就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玩。学生要是玩出格,如在人家身上敲打,老师要让他停下,但不能去“命令”,而是要找一个替代办法,让大家把注意力转移过来。

  接着,这位音乐老师问:“如果在这个时候,一个鼔突然被敲坏了,怎么办?谁演示一下?”音乐老师请课堂上一位女同学帮忙,拿出一个破鼓交到她手里,问:“如果你把它弄坏了,你会怎么办?”那女同学举起手说:“老师,坏了。”这时音乐老师走过去,问那位女同学:“怎么坏的?”她说:“我这样,这样,就坏了。”老师说:“好,你再给大家表演一下,是怎么坏的?”那个同学又把同样的动作做了一遍。老师接过破鼓,边敲边说:“这样敲就会坏的。好了,现在这鼓已经坏了,每个同学跟它说永别了,它再也不会陪你们玩,给你们带来乐趣了。”最后,老师把它收进袋子里。他强调,在这个时候,老师绝不能发火,老师要扮演榜样角色,要记住乐器就是让学生摸和玩的。如果这时老师发火,学生就会害怕去摸,去玩。但是老师可以通过乐器损坏的过程让学生知道这样做不行。当学生跟乐器永别时,他们会感到真正的悲哀,会切身感受到爱惜乐器就是给自己带来乐趣。损坏了,乐趣就走了。

  在他陈述之后,我问了一个问题:“在中国,学生弄坏了东西需要赔偿,对贵重乐器,往往只能看,不能摸,玩也是严格限制的,美国学生损坏东西不用赔偿吗?”他说,在这里不会有赔偿问题,当然也有贵重乐器受损问题,但首要的不是考虑贵重不贵重,而是鼓励学生玩和摸,在创造过程情境下加以注意就行。如果真的坏了,再想办法。总之,出发点不是限制学生。

  这门课的教授玛塞·布尔玛斯特也提了一个问题:“怎样将数学、英语融入音乐课?”这位音乐老师拿出数十个装着沙粒的彩蛋乐器,一边发给大家,一边晃动手里的乐器,现场教起数数、分类等数学知识来。至于英语,他用音乐伴奏阅读,在音乐声中让学生现场編故事。

  这次的课堂陈述给我的启发很多,相对于我们的教育理念,美国老师的教育方式和理念确有独到之处。

  一是重视体验和参与。其实,一个课堂陈述大可不必又是小拖车,又是背袋地搬运来三十多件乐器,但美国人就是这样,他要我们也像学生一样对着乐器一阵狂敲,大大地玩一回,找回童心,感受童心,这样才能理解童心,融童心于教学中。这招奇灵。我们在教室里敲得可开心啦,真正玩了起来。这又让我想起我在美国参加的一个教育会议。在会议的一个课堂教学设计展示中,无论四五十岁,还是二三十岁的美国教师,说趴在地上就趴在地上,说扮演孩子就扮演孩子,认真地做,那一刻大家真的就是儿童。

  二是在玩中学习。我们现在提倡做中学多了,玩中学大家也认可,但真正用到教学中的不多。因为学生一玩,我们教学的“小目标”就完不成,而这种让孩子纵情地玩乐器的做法,指向的却是“艺术家”这个大目标。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怕学生玩,怕学生在课上学不到东西,怕每节课的目标完不成,知识点不能落实,课后作业学生做不好,就显得有些太短视了。

  三是将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的真情实感。美国人的教育中没有“赔偿”问题,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动手。而当公物真的损坏了,他们用“永别”的形式唤起孩子的良知和同情,让孩子真的感受到爱惜与乐趣同在。不爱惜乐器,乐趣也走了。这难道不是最好的道德教育吗?

(0)

相关推荐

  • 【李镇西】“我想去北京听您的数学课!”——品评吴正宪老师的一节数学课

    前几天,我推出的华应龙老师课堂视频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反响和高度好评. 其实,我和华应龙老师有一个共同的崇拜对象:吴正宪老师. 正如华应龙总叫我"大哥"一样,我也老叫吴正宪老师&quo ...

  • 教育叙事:关不上的教室门

    这是我校姜红霞老师讲述的一个教育故事.教室的门被学生在玩耍的时候撞坏了,可班级的同学却"熟视无睹".是该发火,让肇事的学生在班级检讨并且赔偿损失,还是把它作为一次集体教育活动? 苏 ...

  • 补上“精业”这堂课

    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任勇在报告中,曾提出"精业"这个词.他说,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由"敬业"到"精业"进行过渡.敬业是指要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对 ...

  • 在线教育巨头布局本地网课,本地教培机构打造线上平台

    在线教育随着民众认知度和认可度快速提升,用户规模迅速增大,已然成为教育培训行业的主流模式. 同时,越来越多在线教育相关管理政策出台,在线教育逐渐走向规范化. 在"让在线教育回归教育本质&qu ...

  •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在线阅读

    有些人无需怎么费神就能功成名就,财富和权利仿佛唾手可得;还有些人历经艰辛终于获得成功;而另一些人则在实现理想和抱负的过程中遭到彻底的失败.为什么有人轻易就能成功,有人费了老大的劲才能成功.而有人则根本 ...

  • 网课如何推广|教育培训机构老师线上课程推广方案(培训课程推广)

    2020-2-19 网课如何推广|教育培训机构老师线上课程推广方案(2020培训课程推广方案) 很多教育培训机构老师都需要进行线上课程推广,今天笔者就给大家分享个人,培训机构,老师用哪些方法在线上推广 ...

  • 世界上最神奇24堂课|硅谷禁书|强解读《万能钥匙系统》

    一封感谢信 在开始之前先说明一点,这本书并不适合所有人,这就是为什么有好多人拿到了这本书却看不下去的一个主要原因. 看不下去,要是再分解的话.又分为这样两个原因:一个是看这本书需要一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 ...

  •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的心灵训练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中的道理不免枯燥乏味,但之后的心灵训练还有可操作性,并能从中受益.现在贴出全部的24课,但请按照说明每周只研习一课,切勿球多求快,囫囵吞枣.   第一课 先找一个 ...

  •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前言

    前言 有的人,似乎轻而易举就攫取了财富\权力,功成名就;有的人虽然也成功了,但成功却来之不易;还有的人,他们所有的雄心\梦想和抱负,都完全付诸东流.人与人之间何以会有如此差距呢?为什么有的人能毫不费力 ...

  • 这堂课一上40年, 他告诉学生:就算你进了麻省理工, 不懂这个也很难成功!

    来源:小花生网 这个演讲,源自麻省理工 MIT ... 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40多年的传统:每年1月左右,该校温斯顿教授(Patrick Winston)会面向全校学生开一场公开课,主题:如何演讲 H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