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景德镇外销瓷的主要纹饰
2024-08-05 23:30:28
明清时期是景德镇瓷业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同时也是其瓷器外销最为盛行的时期。随着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东西方各条新航线不断开辟,使中国的陶瓷外销也进入到全球化的时代。与此同时,明清时期也是中西文化互相交流与影响的第一个高峰。明清景德镇外销瓷的纹饰,体现出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互动的浓厚的时代特征。 万历时景德镇外销的青花瓷中,克拉克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品种,克拉克(kraak) 是葡萄牙语(caraack)“大舶”的意思。公元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截获一艘葡萄牙商船,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这些青花瓷器在阿姆斯特丹拍卖后换来了巨额的利润。因为当时不清楚瓷器产地,欧洲人把这种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克拉克瓷的生产一直持续到清代康熙时期。其特点是以盘、碗为多,盘、碗的口沿有圆口或花瓣口,绘花瓣形、扇形、椭圆形或圆形开光,开光内绘山水、人物、花卉、花鸟、果实等图案。这类纹饰的瓷器在福建漳州窑也有生产并出口外销。日本、英国、德国、荷兰、西班牙、伊朗等国均有仿制克拉克瓷器。 克拉克瓷器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图案——俗称“七头蛇 ”,见于万历青花制品,目前所见的只有几件,分别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美国皮博迪艾塞斯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等处。澳门博物馆收藏有一片当地出土的碎片。其画面是在盾牌形框内绘七头蛇,其中有一男一女两个人头。盾牌外两侧飘着的丝带上写着阿拉伯格言“莫与智者语奇闻”(Nothing is new to the wise) 。 美国波士顿Peabody Essex Museum藏 类似的图案还见于澳门大三巴前面右上方的浮雕。此类图案最早曾出现在一个贝壳镶嵌的棺木之上,这个棺木可追溯到苏美尔早期王朝(前2900-前2371)。有的学者认为,七头蛇倾向于代表天主教教义里的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及色欲。希腊神话中,九头蛇的头少则两头,多则白头。七头蛇也出现在新约启示录第十二章,并被描述为:红色巨龙,七头十角,每个头上都戴着一副皇冠。澳门大三巴教堂浮雕七头蛇被认为是描述撒旦(Satan)。撒旦指《圣经》中的堕天使,或称堕天使撒旦。他是反叛上帝耶和华的堕天使(Fallen Angels),曾经是上帝座前的六翼天使之一,负责在人间放置诱惑,后来他堕落成为魔鬼,被看做与光明力量相对的邪恶、黑暗之源。瓷盘纹饰只是浮雕的变形体,并非直接复制,所以订造者可能是受教堂委托订制或者捐赠人订制。这种图案的瓷器并不多见,虽然目前还不能明晰地解读其含义,但它明显带有宗教色彩,显然应是定制之物。 遥远的东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令不少西方人觉得神秘和向往。而在17-18世纪的欧洲,生活的享乐和奢靡之风蔓延。追求精美的中国瓷器也就成为了此时盛行的中国风的一个方面。 传统的中国瓷器纹饰,如山水纹或山水人物纹、戏剧故事纹、人物纹、大花篮、花鸟纹等,是当时外销瓷中的热销品种。 人物纹除了戏剧故事的内容外,较受西方人欢迎的还有仕女图、仕女婴戏图、农家乐 等,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充满东方情调的内容。 对于山水纹的意境、戏剧故事的情节、花鸟纹的吉祥寓意等,西方人未必了解和理解。但出于对神秘东方的好奇,这些纹饰的中国瓷器无疑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虚荣心。因为当时的中国瓷器在欧洲价格不菲,只有贵族和有钱阶层才能享用得起。在当时的欧洲,拥有精美的中国瓷器,也成为了炫富的资本。 明末清初当时中国社会政局动荡,无疑对景德镇瓷业的外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于是欧洲市场把目光瞄向了日本。从1650年起,原先专门外销中国景德镇瓷器到欧洲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外销日本九州有田烧 的瓷器制品到欧洲地区,以代替中国瓷器外销的不足。这种外销的有田烧瓷器在纯白的质地加上青花、矾红和描金,清丽而豪华,在欧洲各国广受欢迎、风靡一时。光是17世纪至18世纪,有田烧制品销售至欧洲的数量就高达好几百万件。有田烧瓷器多从九州的伊万里港口装船出海,因此人们称之为“伊万里瓷器”或“伊万里烧”。 景德镇在清初康熙、雍正时期直至乾隆早期,也根据市场的需要,模仿生产了部分伊万里风格的瓷器以供外销,纹饰包括花鸟、人物等题材。乾隆中期以后这类纹饰逐步消失。 绘这类纹饰的瓷器主要是销往欧洲市场,流行于17-18世纪。 图案式样是指带状或三解形图案内绘花草、花鸟、龙凤等图案的纹饰,通常画面丰满,基本不留白或留白较少。有的是绘类似如意云的图案内再绘花草等纹饰,西方学者认为这种图案像项链上的吊坠,称之为吊坠式样。这类纹样一般为青花和五彩制品,多见于瓶、罐、壶等类器物,流行于17世纪中到后期(主要是康熙时期)。由于它的流行,景德镇后来也生产此类纹饰的瓷器内销。 烟叶纹式样的命名来自西方的学者。烟叶瓷其实与烟草无关。它的图案主要由翻卷的西蕃莲、圆形的皮球花 或牡丹、芍药等其他花卉和大片的叶子 构成,有的还加上孔雀、雉鸡等鸟类 。因为大叶子像极了烟叶,因此西方学者俗称它为“烟叶瓷”。它有青花加彩和粉彩两个品种,构图较为丰满。烟叶瓷通常色彩丰富明丽、花卉娇艳怒放,给人秀美、艳丽、热闹、生命旺盛的感觉。它流行的时间主要在雍正至乾隆中期。 景德镇青花和广彩在乾隆、嘉庆时开始较多出现画西洋花卉的纹饰,花卉品种与画法均与中国传统的不同。花卉是我们叫不出名字的品种。画法是引用了西洋画中的透视技法和版画的技巧,以细腻的工笔画出,以细致的线条表现明暗关系。 考纳利斯·普朗克(Cornelis Pronk,1691--1759)是荷兰画家和设计师,他于1734—1740年间受聘于荷兰东印度公司,专门为定制瓷器设计纹样。他所设计的纹样据说有4种,但只有“花伞 ”系列和“博士 ”(或称“学者”)系列留下了纸本样稿或订单,因此其它系列——“凉亭”和“仿中国花鸟和人物”系列已无从考证。 他设计的纹样被送到中国后,在景德镇绘制成青花和粉彩瓷器,然后运到广州出口外销。他的“花伞”系列也有一部分在日本生产,画面中的女士画成穿和服的样子。由于这类瓷器烧制成本高昂,荷兰东印度公司很快便停止了定烧。 青花柳亭纹瓷器可以说是17—18世纪最受西方人欢迎的中国风瓷器之一,有盘、瓶、壶、茶具等等。欧洲人不仅大量仿烧这种纹饰的瓷器,还为这种画面编撰了一个非常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地主陶林,居住在柳树环绕的楼阁里,他有一个美丽的女儿叫康茜,并且已经许配给了一个年老却富有的商人。可是康茜却爱上了父亲的一个工人——常。由于他们的爱情遭到陶林的反对,于是他们私奔到了一个小岛。当陶林找到他们并要抓他们回去时,他们的爱情感动了上苍,老天把他们变成一对小鸟,从此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有的学者认为,这种纹饰的前身源于明末至清初的山水人物图案。但两者风格相去甚远,意境也完全不同:一个清幽,一个热闹。因而笔者认为二者应该没有直接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