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宜陵老街
【往期选读】
【作者前言】本人生于宜陵马家巷,宜中66届毕业,曾在宜陵银行工作。现虽客居他乡,对家乡难以忘怀。看到张广祥老师的佳作及街坊邻居的帖文,抑制不住也想凑个热闹,把自己记忆中的老街只言片语表述出来,力图和各位街坊共同拼凑出老街的旧貌,唤起曾在老街生活和工作过的人甜蜜的回忆,给年青人一个了解老街变迁的窗口。宜陵老街的昨天,是充滿韵味的。
记忆中的宜陵老街
宜陵 张生宏
宜陵老街呈丁字形,以文星桥为中心,以东西街为主线。老街东起买卖街,西至涵子口,以条石铺成。
老街上巷子大大小小有十余条,都是南北走向(只有河南街的陆家巷是东西向)。巷子多为一人小巷,其中马家巷、彭家巷和买卖街较大。马家巷、彭家巷也都是石板铺就,直通河边大码头。供销社、老卫生院和农具厂都在马家巷内,供销社批发部上货也全靠水码头;老派出所在巷头东边。
老街的商业以供销社门市部为主,石定子家西边是生资门市部,东边是宜陵饭店。从浴室向东依次是理发店、招待所、银行、新华书店、方裕昌烟店(后改为日杂店)、茶水炉、小吃部、小百货店、大有堂药店和布店。
那时的理发店一排边七、八张白色大铁椅,很气派;颜志成师傅夫妇俩、黄老三(大会堂黄经理是其老大)、黄德乐、周志红、小龚等师傅都在里面。后来理发店让给百货店,搬到了桥东顾家隔壁、金家巷对面新砌的房子里。理发店也是老街的一道风景线,戏班子来唱戏,演员都要去理发店造发型;逢年过节,排队理发,直到深更半夜。
老街上有三家茶水炉:东头武家,马巷头刘家,桥西蒋家。那时家里都不烧开水,到茶炉买开水叫冲茶,一分钱一暖瓶。别小看了一分钱一瓶,它能养活一家老小七八口人。茶炉里面有一个大蒸锅,边上四个小锅围着火眼,从火眼往里倒稻壳作燃料,小锅直径大约二十公分深约四十公分,一小锅水能冲六七瓶。
浴室对门是邮电局,邮局门口张家摆有小人书摊,这个小人书摊是我儿时的最爱,《三国》《水浒》连环画一看就半天。
邮局里,老魏用电话收发电报,四位数一组,“洞洞幺拐”、“拐幺拐俩”,收发电报的声音奇妙而有磁力。
邮局里间常有一些盖过戳的信封和邮单,上面贴着花花绿绿的邮票,美极了。我和家惠挑一些自认为好看的邮票,小心翼翼地撕下来,回家用水泡开后夹在书里,我集邮的兴趣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宜陵老街是水陆码头,从汤家巷走到北头就是老汽车站,那时一天也就二三班汽车,车站由老祁和老邱两家共管。
老运河是老街的灵魂,老运河的兴衰就是老街的兴衰。
老街西头粮库码头附近是客轮码头,每天都有江都到泰州的往返客轮。水路交通十分繁忙,拖船船队整天穿梭来往,汽笛声此起彼伏,小伙伴们经常站在文星桥上看热闹。
随着五里闸的建成和公路交通的发展,水路运输逐浙减少,老运河水从活水走向死水。
老街的习俗文化丰富多彩,底蕴深厚。老浴室为什么在那么多帖文中出现,为什么浴室能和人们生活融合在一起,说到底这是老街人们习俗夂化。剃完头当然要洗个澡,家里来客人吃完饭去洗个澡,鼻子不透气有点感冒去冼个澡,没事找人聊天去洗个澡。进了澡堂刚落座,跑堂的立马送来一壶泡好的花茶,可以先聊,也可以洗后慢慢聊,有人浴后躺在椅子上美美地睡个大觉。在里面烫脚丫,搓背,修脚,浴室成为卫生、休息、交友、理疗和享受的好去处。
老街的美食也是众口交赞。早些时候马巷头唐小楼(后改为红旗楼饭店)的包子、蔡大和尚家的熏烧,袁得喜家的糖藕粥和汤圆,小吃部的水饺和葱油烧饼,河南街的凉粉和香干臭干都是人们喜爱吃的。老街人有吃下午的习惯,去下一碗水饺,买两个烧饼,都能够美美地解个馋。
正月初五去河边抢财衶水,正月十三的上灯,三月二十八的庙会,码头工上下货及挑水夫的号子声,镇上民间乐队的演奏声……都是挥之不去的记忆。
但是,后来的宜陵老街变化了,衰落了。
给老街带来巨变的首拳是大跃进年代。那些祖辈用辛劳、汗水和财富为后人造就的铺路石板被无情地挖起,堆到食品站东边的土窑边,象座小山,继而被一口口吞噬,使老街顿失灵气;丁字街被拆成十字街,硬是在老街心脏撕开一个缺口,使老街气伤脉断。
孕育并造就宜陵古镇,给古镇无限生机与繁荣的母亲河停止了流淌。
老街曾经的辉煌,何日得以重现,我亲爱的故乡!
2017年5月
感谢张生宏先生!我的一篇拙文,能够有很大的反响,实在出乎我的意表。张生宏先生又能够将自己的记忆撰写出来,尤令我感动。宜陵,是我们宜陵人的宜陵,大家对它的爱永永远远!
欢迎更多的人,将你的过往记忆、美好情怀也形成文字,与大家分享。
又,欢迎更多的宜陵老乡加入“宜陵人”微信群。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加入。(此二维码5月18日前有效)
早安,世界!早安,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