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推动智慧环卫,有望破解行业难题?
7月15日,以“回眸与前瞻:环保产业支撑绿色发展”为主题的2017中国环保产业高峰论坛在京召开。论坛对话其中一项主题为“下一个爆点:环保行业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当环保与城市建设相并而提,环卫就成了不可不提的一个行业。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运用早已渗透到教育、贸易、医疗等行业的方方面面,环卫行业看似一座互联网还未登陆的孤岛,人们殊不知它的面貌已向智慧环卫悄然过渡。在2015年末,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智慧环卫专业委员会就已经成立。该委员会以实现环卫产业智慧化升级为工作目标,主要负责“互联网+环卫”相关业务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行业陷入发展困境,打造智慧环卫志在必行
这个夏天,新闻有许多关于炎热天气下环卫工人坚守岗位尽职尽责的报道,大多数人想必都能了解环节工人的艰辛与不易,却殊不知这个行业背后也存在着诸多痛点。
首先,环卫行业正在遭受着管理不当之痛。面对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和环卫人员数量的与日俱增,环卫管理部门内部秩序仍较为混乱,管理者已经无暇对所属环卫人员、车辆、设施等进行管理,更不要说实现精细化管理以及工作考核辅助决策等。
其次,伴随着城市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垃圾也与日俱增,然而环卫这一重要行业却正面临着经费紧张,设施不全的窘境。目前全国环卫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清扫、清运机械及其他辅助设施普遍不足,设备陈旧、落后且不配套,整个行业机械化程度较其他行业低;环卫专用车辆短缺等现象严重制约了环卫事业的发展。
另外,由于环卫技术落后,导致这一行业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服务效率大打折扣。据悉目前在全国666个城市中,还有近200个城市没有设置垃圾处理场,不少地方把大量垃圾运到城郊空地域不设底部防渗层的垃圾场直接堆放,这样侵占了大量土地,又污染了土壤、空气、地上、地下水系,也易孽生蚊蝇,传染疾病,许多城市甚至出现“垃圾围城”的严重局面。
环卫行业相当于城市建设的后勤保障,针对其当下面临的困局,发展智慧环卫对智慧城市建设显得意义重大。
一方面,发展智慧环卫无疑是解决行业效率痛点的重要途径。十几年前,环卫工人手执摇铃、拖着板车在弄堂里缓行慢走的画面现在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分类垃圾桶和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各类工具车。这些虽远不能称为“智慧环卫”,但却证明了发展智慧环卫的必要倾向。
其实早在2008年11月,IBM公司就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2009年8月,国家又提出了“感知中国”的概念。“感知中国”实际上就是物联网建设的形象称呼,是对“智慧地球”的细化。这一概念提出后,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也不断加快。北京的智能交通、电子病历、远程医疗、智能家庭、电子商务,上海的城市光网,以及近段时间涌现出的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各类共享物件等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产物。智慧城市的建设正在大刀阔斧的进行,因此智慧环卫的打造也必须迎头赶上。
另一方面,智慧环卫的建设也是实现国家战略的需要。2015年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期间提出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以及“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而后,在2016年10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智慧环卫高峰论坛上,中国首个覆盖环卫全产业链的信息化云平台——“中国智慧环卫云平台”盛大启动,这无疑为智慧环卫的建设添了一把火。该平台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融入其中,做到对废弃物的产生、运输、处理及管控过程的全程监管,以及对相关数据的全方位分析,为环卫工作方案的制定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国家对智慧环卫展现出了高度重视,并成立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智慧环卫专业委员会进行布局谋划,想必不久以人力为基础的环卫行业时代将会过去,而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结合的环卫行业2.0时代即将到来。
科技推进设施平台智慧化,却又面临全新难题
智慧环卫主要体现在将新科技运用到设备平台和人员管理两个方面上,对环卫设施智慧化的管理可以通过对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实现,但是如何将现代科技恰当地运用到各方所涉人员上,实现智慧环卫的同时又兼顾到人的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无疑是一个难题。
其一,智慧化管理手段与人权尊重理念存在争议。为实现对人员、车辆的快速调度,青岛、杭州、成都等地已为环卫工人发放带有定位功能的智能手表,调度中心可随时查看人员所处的位置。这一行为却引起了争议。有网友提出,这种做法是对环卫工人的监视,有侵犯个人隐私的嫌疑,是非人性化的管理手段,由此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议。
其二,群众环保意识亟待加强。北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垃圾分类回收的城市,这一点鲜有人知。1957年,《北京日报》于头版头条发表了《垃圾要分类收集》一文,当时人们出于节约的目的,将废品分类送去国营废品站。1990年,国家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但效果寥寥。
我国对垃圾分类回收的行动明明先人一步,但为何经过几十年的时间,还未见显著成效?这与群众的垃圾分类回收意识不强有极大的关系。设置在大街小巷的分类垃圾桶,好似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诚然,随地乱丢垃圾的现象已有好转,但是走在街上的路人们行色匆匆,大都不愿意花上一点时间判断垃圾应该丢进哪个垃圾桶,这无疑增加了对废弃物处理的工作量。
其三,拾荒者的存在使得废弃物的统一回收处理难以实现。拾荒者是社会上特殊的群体,他们游荡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收集塑料瓶、废纸箱等可回收物,卖给废品回收站。而后,废品回收站又将所得物分类,大批量出售给塑料厂、造纸厂等工厂。这条经济链的存在使得政府无法对废弃物统一处理,其后又存在着各种潜藏的安全隐患。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将管理制度与现代科技结合。目前虽尚未有大型的成功案例出现,但是许多已经出现的小案例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
首先,对环卫工人隐私的不尊重是因为定位系统实现的是对个人的监视,倘若按区域设立集中点,环卫工人集体签到、出工或待命,或许可以降低弊端。同时,将“智能垃圾桶”垃圾桶投入使用,当垃圾桶感应到桶满时自动向平台发送信息,管理人员再调配资源进行处理。实际上,已经有公司设计开发该项技术。如此一来,将监控系统运用到垃圾桶等硬件设施上,使信息由人反馈变成由物反馈,效率得到提升的同时又可以为环卫工人减负。
至于加强群众环保意识,不如从垃圾分类回收意识开始入手,这一方面,北京市朝阳区劲松中社区的做法或许值得大力推广。劲松中社区设有专门回收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绿馨小屋,小屋为居民发放“智慧绿卡”,居民将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送至绿馨小屋后即可刷卡积分,一定的积分可以换取生活用品。此举成功的地方在于将数据平台和奖励制度结合,充分调动了群众主动对垃圾惊进行分类的积极性。
我们不妨设想将这套奖励机制扩大使用范围,将刷卡积分系统在全城乃至全国建立起来。同样从废弃物回收的入口——垃圾桶入手,在智能垃圾桶的基础上增加RFID技术和材料识别技术,当群众正确投放垃圾后随手刷卡,卡上便可增加相应积分。积分可兑换的物品大可不必局限于日用品,可以是饮料、零食,甚至是共享单车骑行时长或者免费乘坐公共交通次数。如此一来,实现物物相连愿景的步伐将向前大大迈进。
而为实现智慧环卫的建设,从大局观出发,政府应该着手管制私人经营的废品回收行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一旦应用到环卫行业,信息收集及反馈的速度必将加快,人员处理事务的效率也要同步提升,否则新技术的使用将起不到实际作用。因此,政府、企业与废品回收行业三者可合力,将私营废品站规范化,相关人员也纳入正规编制,建立完善的后台数据系统,对各个独立的废品回收站进行统一管理,实现数据互通,集中调配。
智慧环卫尚在起步阶段,未来发展还需凝聚各方力量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国内智能环卫的建设是段持续的进程,目前正处于刚起步的阶段,中国智慧环卫云平台的出现给这段征途开了个好头。
而除此之外,国内已经有公司开始瞄准智慧环卫这个潜在市场。例如青岛作为智慧环卫城市建设实践城市之一, 正在为当地的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其中,卡波特公司就为配合青岛智慧环卫的建设,开发出了渣土车辆管理系统、尘土自动检测车系统、排污口GPRS远程监测、智能公厕和物联网垃圾箱等产品。
无独有偶,在2015年底,杭州西湖区环卫服务中心就与浙江联运知慧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推出“联运知慧环卫云整体解决方案”。这套方案中包括超声波油感器、移动管理终端、车载信息监控终端、智慧环卫车辆智能控制系统技术服务、车载称重系统和人员定位系统。一整套智慧环卫系统和智能环卫解决方案的实施,推动了杭州环卫工作管理升级,促进了杭州智慧环卫的建设。
目前智慧环卫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行业发展还需要政府、企业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不难发现,目前走在智慧环卫前列的城市大都为国家政策规定下的实践城市,而国内现在正掀起建设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的浪潮,这正是政企合作打造智慧环卫的绝佳的契机。此外,2017中国环保产业高峰论坛也让企业看到了环保产业的宏伟蓝图,谁能先人一步占领智慧环卫的市场,谁就有机会成为中国的威立雅、苏伊士,助力环保产业成为支柱型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