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成长路上的陪伴者——记夏厚德老师
清晨6点半,早读课还没有开始,夏厚德便健步走进了教室。擦净留有字迹的黑板,推开两侧紧闭的窗户,清新的空气一股脑地吹了进来。
“新的一天又要开始了!”不一会,学生们陆续走了进来,看着这些青春的身影,夏厚德的眼中充满了欣慰与期待,清瘦的脸庞绽放出满足的笑容。
作为丁沟中学的英语教师,同时也是一名班主任,谈及从教最大的愿望,夏厚德平静地表示:愿做一名陪伴者,看着学生一点点进步、一天天成长!
20多年前,夏厚德还是丁沟中学的学生。从那时起,他就爱上了这所书香浓郁的学校,憧憬着有一天能重返母校,在这里教书育人。1990年,大学毕业的夏厚德被分配到母校,如愿走上了教师岗位。
“教学不是做试卷,而是要将知识实实在在地传到学生手中。”夏厚德发现,要想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课程,仅凭在大学里学到的技能远远不够。为此,他选择重做“学生”,拜身边的优秀教师为师,学习他们传授知识的技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大量订购并阅读英语教学专业期刊、书籍,从中汲取营养,挑灯夜读成了他的生活常态。闲下来,他想得最多的是:这个知识点应该如何教,下个单元的教学如何更出彩……
教学路上执着求索,付出艰辛,也收获喜悦。多年来,夏厚德所教班级的英语成绩始终处于全区领先水平,2014年所带班级因成绩突出被评为市高中教育先进集体。教学之余,他积极撰写学术文章,多篇在省市论文竞赛中获奖,参与的省级课题顺利结题,受到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水涛教授高度评价。他先后被评为省高考优秀阅卷教师、市中考命题专家库成员、高中英语学科带头人。
提到夏厚德,同事们都爱用这样一句话形容他:“他不在班上,就在去班上的路上。”
多年来,“来得比学生早、走得比学生迟”已成了夏厚德的习惯。他认为,既然成了学生的任科老师,成了50多名孩子的班主任,就应该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出现,给他们指导与帮助。
“我很赞同学校的教学理念,即‘低起点、重基础、多台阶’。”夏厚德说,在他的心目中,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样的,在实际教学中,他总是从最后一名抓起,不让一个学生落队,以此倒逼学生整体水平提升。在“一碗水端平”的基础上,他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积极开展多台阶、分层次教学,用因材施教的方式,给学有余力的“添些料”,让他们“跑得更快”,对学习有困难的“减些负”,让他们“走得更稳”。
在夏厚德心中,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陪伴不是简简单单地坐在学生身边,更不是放任不管。”夏厚德说,一名合格的陪伴者,需要以平等心对待每个学生,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还要以伙伴的身份对待每个学生。要俯下身子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心灵去帮助引导他们。“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陪伴者。”
学生的进步,不仅于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及思想水平、意志品质的提升。夏厚德说:“这样的进步使学生终身受益,也是教师最大的欣慰。”
夏厚德是学生心目中的“多面人”。有时,他非常随性,和学生打成一片,没有一点老师的架子;有时,他又非常严肃,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非常较真,会不留情面地进行批评。高一班刚入学时,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差,经过“老班”一个多学期的“严慈相济”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品德极大改善,整体成绩也快速提升。期中考试后,这个班一下子获得了“文明班级”和“学习先进班级”两面红旗。
“做教师后,我常对自己说的话是:不能误人子弟。这既是基本职业道德,也是教师的尊严所在。”夏厚德认为,有些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有些好孩子是教出来的,有些好孩子是管出来的。有时,老师的一个小小的鼓励,会让厌学的孩子对知识升起兴趣,进而勤奋刻苦、后来居上;有时,老师的一个严肃批评,会让一个误入歧途的学生心生悔意,重新走上正确轨道。
“没有夏老师,孩子肯定没有今天!”“夏老师,今年我获得南京教师编制了!”如今,夏厚德不时会收到毕业生及家长充满感激的短信或电话,寒暑假的时候,更有学生专程回校拜访他。每每这时,他便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我愿陪伴学生一起走下去,希望他们喜欢我。”
江都日报记者 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