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干货】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问:“知识不长进,如何?”
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做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就不可能成功;即使在学习各种工匠技艺时,若是没有志气与坚持不懈,也是不可能学成的。正如常言所说的:“有志登山顶,无志站山脚。”自古以来,但凡成大事之人,都是先立志;而没有志向的人,往往碌碌为无而终其一生。因此,想要做出一番成就,首先便要为自己确立一个志向,并坚持不懈地朝这个方向努力下去。
王阳明极为赞同“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这句话。在王阳明的众多弟子中,不乏有一些不能立志,更不能立长志的人。每当遇到这样的弟子,王阳明都会向其讲述立志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确定合理的志向。
王阳明的弟子陆澄非常好学,但是他在努力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自己的学问并没有太大的长进。于是,满腹疑惑的他找到先生,向其请教这一问题:“为什么我努力了这么长时间,自我感觉却没有取得进步呢?”
听了陆澄的问题,王阳明便根据自己日常讲学中看到的陆澄学习的情形,帮陆澄分析其中的原因,他说:“无论谁做学问,都必须要先建立一个根基,之后再以此为基础循序而进。道家学说以婴儿作比喻,说得十分精辟。当一位母亲刚刚怀孕时,胎儿在其腹中还没有成形,那时还仅仅是一团气。
但是,等到胎儿出生之后,会哭出声音,稍大一些后才会笑出声音;再接下来就是认识自己的父母兄弟,直到可以站立、行走、拿东西,最后天下的事情几乎无所不能。这都是由于他精气日益充足,筋骨也变得越来越强壮,大脑越来越聪明。这些并非是出生时就具备的,因此,必须要有一个本源。即便是圣人,也是建立在涵养的基础之上,才不会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表现出来的。
只有慢慢养成,才能立足于世间万物之间,任由世间万物随性而长。由于后来的儒学弟子们并不懂得格物的学说,才会认为圣人拥有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能力,因此,才会妄想在刚刚做学问时,便将圣人的学问全部学完,但又怎么可能呢?”
听了先生的一番话,陆澄连连点头称是。
王阳明继续说道:“我们现在在这里讨论学问,只不过是无中生有的功夫,如果想要求得真学问,就必须立志。立志用功犹如种树,开始生根发芽,然后逐步长出枝节和树叶,再结出花果。但是,刚种植时,只管栽培灌溉,不要想枝,不要想叶,不要想花,不要想果。空想有什么用?只要不忘记栽培浇灌的功夫,何愁没有枝叶和花果?刚开始做学问的时候也应当如此,立下志向,一定要朝此方向努力。”
王阳明认为,只有立志,才有可能做成某事;一个不懂得立志,没有为自己确立专一目标的人,便无法做到心无旁骛,更不可能做到一心一意地朝着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