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血润肠煎(王正公)
〔组成〕生首乌15克(用鲜者更好) 生当归9克 生赤芍9克 火麻仁15克
〔功效〕养血润肠,增液通便
〔主治〕适用于血虚肠燥引起的大便秘结,其特征是患者大多具有血虚阴亏,津枯内热之证。如面色多苍白或潮红,或有眩晕,心悸,口干,烦热不寐,脉多细数或细软,色质多红而少津。或舌质淡而津干,大便三、四天甚至七、八天一行。粪便干硬呈粒状,解时非常困难,甚至要用手指挖出。
〔用法〕煎服,毎日一剂,小火水煎分二次服。此方药性和平,服后并不立即起下泻作用,一般服药二、三天后,大便开始从粒状变为条状,须连续服用,待便秘症状基本解除后才能停药。
〔方解〕生首乌味甘,性微温,能补肝肾而益精血,润肠通便;当归性味甘温,是养血补血的要药。《本草备要》谓之“润燥滑肠”。生赤芍味苦性凉,有清热凉血之功效,能下气泻肝通顺血脉,与首乌,当归配伍既有养血补血,又有下气活血的作用,相得益彰。火麻仁味甘性平,能润燥滑肠,为常用之润下药,本方用药虽少,配伍精当,针对血虚津枯肠燥的病机侧重养血润燥滑肠,辅以下气活血通脉。所以能图徐徐缓下之功,治本而见长效。〔加减〕产后或手术后,症见面色萎黄或苍白,头晕目眩,乏力等血虚症候较显著者可加入生地黄、白芍、红枣,待大便成条后再加入党参、黄芪益气生血,如见气虚者可加党参、黄精;热病后津液耗伤而见舌红津少、口干唇燥、脉细弦或细数者,可选加石斛、生地、元参、麦冬、花粉、瓜蒌仁等养胃生津之品;如见眩晕、头胀头痛、耳鸣、腰酸、足软、舌红、脉细弦等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者,可选加桑椹子、生地黄、女贞子、料豆衣、滁菊等;如见咳嗽、咽干、低热、面红火升,脉细数,舌红等肺阴虚者加入南北沙参、天麦冬、瓜蒌仁、杏仁等;如见脘腹痞胀、纳呆消化不良者加入陈皮、佛手、鸡内金、麦芽;如见嗳气上逆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如见心悸、不寐等心阴虚者加入柏子仁、淮小麦、枣仁、玉竹等;老年人如兼见阳气衰者加入肉苁蓉12克。〔按语〕血虚肠燥形成的便秘,一般病程多长,体质多衰,病情多复杂。临床见到较多的病例,每兼见肝肾阴亏,肝阳偏亢,或心脾两虚,或肝脾不和,或肺阴不足,或奇经八脉亏损等症候,在这样复杂的脏腑同病的情况下,医者从何处入手调治,确是一个问题,虽脏病难治,但腑疾易疗,本着先易后难的法则,犹如剥茧抽丝一样,抓住了血虚肠燥便秘这个头,用养血润肠法,解除便秘问题,大便通润后,食欲每会增进,睡眠也会好转,中州脾胃有了生化之机,营血和津液的亏耗也会逐渐恢复;腑浊下行后,肝阳每亦随之潜降。即所谓之“腑以通为补”,“得谷则昌”的道理。
血虚肠燥便秘,便秘是疾病的现象。血虚肠液干枯是疾病的本质,“治病必求于本”,一般导下药如单味大黄、番泄叶、郁李仁等。以及复方成药麻仁丸、润肠丸等(方中都有大黄),适用于肠胃燥热的大便秘结,导泻的作用较强,但久服后大便更为燥结。因此,对血虚肠燥而致的便秘,非养血润燥不为功。养血润肠是增液行舟的方法,虽不是立即起泻下作用,但疗效是可靠的。
应用本方不宜与黄连、黄芩、黄柏、苍白术、厚朴等苦寒坚肠燥湿之剂同用,否则会影响药效。气虚及湿热挟滞的大便秘结,非本方所宜。
〔典型病例〕陈xx,女,52岁。习惯性便秘多年。大便六、七天一次,粪便成粟状,便时痛楚非常,须服泻药或灌肠方才得解。半年来月经紊乱,量少色淡,腹胀不适,出汗,口干、烦热,面色晦黄,痔疮出血。脉细小无力,舌质偏红。辨证乃血虚营热,肠液枯燥,天将竭,奇脉失调,肝肾之阴亦亏,虚阳因而升越,治宜养血润肠,增液行舟,凉营清热:生地黄15克,生当归9克,生赤芍9克,生首乌15克,火麻仁15克,玄参10克,麦冬10克,丹皮9克,槐米9克,党参10克。上方守服月余(并停服果导等泻剂),大便通润,食欲增加,面色转华,精神体力均有好转,为巩固疗效,继续调治二月。二年来未出现便秘。出生于1912年,江苏昆山人。中医世家出身,幼承家训,14岁从父习医,22岁悬壶问诊。曾任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顾问,上海中医学会顾问,行医50余年,擅长中医内儿科,尤其是对外感温病和内科杂病如痰饮、哮喘的治疗,有独特之处。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