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艺术书目(一)
1.《敦煌石窟艺术研究》
对敦煌石窟艺术各时代的风格及艺术特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壁画中的服饰、飞天以及唐僧取经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段文杰先生早在1946年就来到敦煌莫高窟,从事敦煌壁画临摹和研究工作,是敦煌研究院的开创者之一。1980年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段文杰就任院长,1998年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段文杰先生在长期临摹壁画的同时,从美术史和美学的角度对敦煌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敦煌图像研究》
本书所说的敦煌图像研究,含两层意思:一是敦煌石窟中绘塑些什么题材?二是为什么要绘塑这些题材?
本书第一、二章本可以合二为一,但考虑到北凉石窟的独创性,最终还是决定分开写。这两章的第一节都是写窟产生的历史背景,但在写法上不是从泛论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着手,而是通过摘录河西走廊大量禅僧习禅的文献记载,对照现存禅窟贵例,来证明“凿仙窟以居禅”,或“入定窟以澄神”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章以大量的文字论述“入塔观像”。“塔”即窟内的中心塔柱,“像”指中心塔柱龛内的造像。
第三章许千佛图像,研究对象由中心塔柱转向四壁。千佛图像系中国僧人的独创新,现存实物景最见于靖炳灵寺第169窟,西秦绘,然后向东见于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石窟,向西见于武威天梯山、张掖金塔寺、酒泉文殊山、族煌莫高窟以及新疆地区诸石窟,最后又反馈到古代印度。
第四章讲三世十方堵佛,这是对千佛图像的进一步分类研究。现在已经在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石窟内找到三世十方诸佛的造像题名,足以证明这些图像对于僧尼而言,主要是坐禅观像用的。第五章讲各种本生图,这在禅经中属于法身观。第六章讲佛传图。第七章讲因缘故事图。这两章在禅经中都属于生身观。加之北魏未西魏初主政敦煌的东阳王元荣,又十分迷帝释天与梵天,于是建于西魏的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北、南坡出现了帝释天与梵天巡游太空的图像。这种图像,一直延续到隋代。
第八章就是专讲这个问题的。西魏时期,在儒、释、道三教融合思想的影响下,莫高窟出现一些新图像,形象是中国传统的神话人物或者禽灵兽,而反映的思想内容却是佛教的,例如供用伏羲、女娲形象表现佛教的宝应身菩萨与宝吉祥菩萨。第九章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
3.《敦煌艺术十讲》
敦煌研究院六十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调查与研究、基本上弄清了敦煌石窟“是什么”的问题。但“为什么是这样?”则还有待于研究。我们知道同样是源于佛教的内容,印度、中亚和中国表现的是大不相同的,即使是在中国境内,克孜尔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窟的表现也是各有不同。我们从佛教经典考证,可以弄清楚石窟壁画和雕塑的内容。通过历史考古分析,可以探明其时代。至于同一内容为什么会有迵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就牵涉到美术史和美学等问题。
赵声良是学美术史专业的,这本书就是从美术史的角度对敦煌艺术的探讨,内容涉及敦煌石窟壁画和彩塑艺术以及敦煌写本书法艺术等方面。
4.《艺苑瑰宝-莫高窟壁画与彩塑》
敦煌艺术,虽然已经广为人知,但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敦煌,包括很多古代文物都似乎是陈旧的、灰暗的、尘封土闭的、缺乏活力的……如果真是那样,我们难道还需要继承这样僵死的艺术吗?事实上,正如很多研究者所看到的那样,敦煌艺术是无比精湛、无比辉煌且充满了活力的。对于现代艺术的很多门类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作为长期在敦煌工作的学者,深感有必要把敦煌艺术的真髓解析出来,让更多的人从本质上了解并理解敦煌艺术。
在佛教崇拜的时代,艺术家们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来描绘佛教的各种内容,留下了无比精美的艺术作品。虽经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莫高窟至今仍保存着两千多身彩塑和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
5.《敦煌历史文化艺术》
《敦煌历史文化艺术》中的敦煌艺术内容仅以敦煌石窟艺术中的敦煌莫高窟建筑、雕塑、壁画艺术为主体出现,亦是敦煌文化艺术的主体。简要论述了敦煌艺术史。敦煌石窟艺术是敦煌艺术的一部分,是敦煌学研究的,由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壁画艺术三者紧密结合而成的综合体艺术。敦煌艺术主要是指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绢画、麻布画、纸画、写本以及敦煌地区的其他文物艺术品,如古墓壁画、画像砖、汉简书法等。
6.《敦煌壁画山水研究》
敦煌石窟,是当今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石窟艺术博物馆。敦煌学,这无疑是一门跨世纪的研究课题,对于敦煌的壁画山水,着实可以继续研究下去。在国外,有人把博物馆当作人生第二课堂,有人专程到大英博物馆学罗马克,也有人跑到法国卢浮宫学埃及史。那么,我们何不到敦煌莫高窟学中国美术史,甚至是学山水画的发展史。本书,只是对莫高窟壁画山水的刍议,不当处自然难免,敬请读者贤教正。
7.《敦煌之旅》
“敦煌”一词意味着瑰丽、博大、神秘,抑或是浪漫、悠远?旅日著名作家陈舜臣在20世纪70年代游历敦煌后,结合大量历史资料,辅以陈氏的想象与推理,为读者呈现一派原汁原味的敦煌风情。
当年众多日本青年读了此书,怀揣着对敦煌的向往,游历敦煌,引发了空前的“敦煌热”。四十年后再回味此书,可调是当下“敦煌热”的最佳读本之一。
8.《丝路梵相:新疆和田达玛沟佛教遗址出土壁画艺术》
佛教于公元纪年前后从印度、犍陀罗等地首先传入新疆和田地区,此后沿着新疆境内的丝绸之路传播,并成为了新疆历史上流传时间最长、信用人数最多、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宗教之一。2002年随着中日新疆和田丹丹乌里克佛教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揭开了“佛国”于阗的神秘面纱。丹丹乌里克遗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南距和田策勒县城约90公里,从这里向南出发到达玛沟乡的近100公里范围内广泛分布着20多处汉唐时期的重要聚落建筑和佛教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丰富的佛教文化遗珍,其中有“西域蒙娜丽莎”之称的佛教壁画令世人惊叹不已。2002年至2010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又对达玛沟乡南部的托普鲁克墩一处佛寺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遗址中保存了中国乃至世界目前所发现的中古时期的最小佛塔,面积仅有3.74平方米。佛寺虽小,但其保存之完整、壁画之优美、雕塑之精湛、佛堂之典雅,都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9.《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
本书共分为五编,分别论述了敦煌石窟中的鲜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五个少数民族的服饰。每一编中运用大量敦煌石窟中的形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对该民族帝王、王妃、官吏、贵族妇女、侍从侍女、平民、儿童等社会阶层人物的服装、发型、化妆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述。论文的论述不只停留在敦煌服饰表面,而是把服饰研究置于民族迁徙、民族政权变更、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大背景下,分析了该民族服饰源流、与中原汉族服饰的相互影响、各民族之间服饰相互影响,深入探讨了该民族服饰发展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