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流真巷柳贞巷柳枝巷——姑苏原味32
流真巷柳贞巷柳枝巷
苏州因为是个古城,古往今来犹如一个大的舞台。几千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在这个舞台上上下下,留下了不知多少可歌可泣、可咏可叹的故事。就是一条俗话说“饿死仓街”的小街,古代虽说应该是没有多少人住那里,乾隆前只有田畴平野和数得清的几户人家。但依然留下了很多人文遗迹。今且不说从南往北的第三监狱、戴家弄、三官弄、塔弄、大营弄、虹桥浜、丝织厂、火弄、丽姬巷、韩家浜、耦园等,只说耦园北面的一条偏僻的小巷,叫做小柳枝巷的,也大有遗迹可表。
站在河面的南开明桥上,依河而伸向东西两边的小巷,分别是仓街西面的大柳枝巷和东面的小柳枝巷。大小柳枝巷本来叫大小柳贞巷。1968年才改为今名。而小柳枝巷从仓街沿河而东,直到内城河边,成为一条死弄堂,苏州人称之为直塞弄堂。小巷的东端有一个小绿地,种一些花草树木,有一个铁塔,承负着高压供电。小柳枝巷的民房大多比较低矮,都是坐北朝南面对河道,檐高不足3米,与苏州大户人家相比,只能算是棚户区。
《苏州平江区志》一书中的《第二卷城巷河街》一章节中说:“小柳枝巷,西起仓街,东至城河,原名小柳贞巷。1968年改今名。原为弹石路面,1993年改建。路长176米,宽2.5米。《吴门表隐》载,巷内有贞节坊,为方普聘室申氏立。”又在《第四卷文物古迹》一章节中说: “贞节坊,小柳枝巷,相传为旌表柳氏贞女而立。《吴门表隐》一说为:小柳枝巷贞节坊为方普聘室申氏立。”
仔细查看有关史志,发现各种书籍说法不同,互相矛盾。《宋平江城坊考》载:“流真巷,卢《志》作'刘真巷’。康熙《志》:'新桥巷北。’同治《志》:'有柳氏贞女,故名。旧名流真。’宣统《吴县志稿》:'侍郎樑所居,在娄门内柳贞巷。’”《吴门表隐》载:“明太祖破苏城时死节。有贞女墓。”故名大柳贞巷。又载,“柳贞巷中有石人,甚古,曾显灵捕盗,香火逐盛。”
从中可以知道,这条小巷有多种名称。明代称为刘真巷,又称柳真巷,清代称为柳贞巷,到了1968年才改为柳枝巷。按照形成于清道光年间的《吴门表隐》的说法,柳贞是元末明初的一个贞女,而且是因战乱而死节的,所以此巷改名叫柳贞巷。而1968年改名为柳枝巷的原因也是为了反对封建,贞女一说与当时的政治气候相悖。看来是当局也是相信了《吴门表隐》的说法。
既然如此,还是让我们实地去看看吧。大小柳枝巷,只有一个石牌坊,在小柳枝巷5号和6号之间的墙缝里,坐北朝南。石牌坊的桁枋很低,一个人走不过去,看来当年树牌坊的时代,这里的路面至少要低2尺。石牌坊高三层,间宽不足2米,绿石桁枋已经破损,上面的字迹根本看不到。只是花岗石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能使人了解一点历史实情。“高堂伺疾身俱瘁,闺阁完贞血欲枯”。这究竟说的是什么呢?很明显,第一,表彰的对象是个闺阁小姐,并不是如《吴门表隐》所说为“方普聘室申氏立”的。第二,表彰的内容主要是伺候有病的母亲“高堂”,也并不是如《吴门表隐》“明太祖破苏城时死节”之人。而之所以树碑立传,是因为该女居然不结婚而行“孝”,直至“血欲枯”,所以被称为做贞女。古书的记载有时也是不尽确凿,看来尽信书还不如不信书,确实如此。
那么该石碑坊建于何时呢?缺失文字记载。但是有一些情况可以大致推断出年代。石牌坊全用花岗石,应该不会在明代。原本小巷要低下2尺多,至少不会时间很近的清末。6号老房子的建筑时间,已经可以考证出建于1807年。而1807年的房子是让与石碑坊一角而建的,可以推断出,此石牌坊应该是在之前,大致在明末清初到乾隆间的一段时间。
小柳枝巷6号,有一个十分简陋的大门,总共三进房。但是第一进的后面是一座砖雕门楼,上面四个大字“兰桂芬芳”。这个门楼上的砖雕文字已经在文革中破坏过,但大致还能看清。据主人解释说,民国间他曾外祖父是这房子的主人,叫做徐观海。民国初年做过督学,死于解放后。1966年的文革剧变,不但有红卫兵爬到砖雕门楼上敲碎了“兰桂芬芳”四个大字的方砖,而且还把他们家的书籍付之一炬。现在想起来还是十分的可惜。但奇怪的是紧贴他们家门口的贞节牌坊,却没有人去光顾,更没有人想到要去砸掉。这就成全了牌楼的完整,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一个古迹。
据房子主人说,徐观海不但是一位学官,而且家中开有粪行。家里门口河道里常常停满粪船,来此买卖黄粪。说是徐观海分管城东一片居民区黄粪的收卖权力,是一名名副其实的粪头。据说家中砖雕门楼用“兰桂芬芳”四字,就是对门口粪臭的反其道。砖雕门楼上上款另有小字,为“嘉庆丁卯毂旦”,也就是1807年。这或许是此房屋初建的时代。
1807年之前小柳枝巷会是什么样子呢?除了靠近仓街一带有些古老的房子外,东面是大片的田地一直到内城河。现在看到的房子应该是清代后期逐渐形成,沿着向东的狭小的泥路逐渐建起一排低矮住房。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历史遗存来推断“观世变”,而西端那件贞节石牌坊却傲视着这一切,冷眼观看这300年来的沧海桑田。
2015-04-15
X
小巷巷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