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休息”这件事上想当然,最后一定会加倍奉还回来。一、在“休息”这件事上想当然,最后一定会加倍奉还回来
今天下午1:30到4:00、5:00到6:00这3个半小时里,我的效率几乎为零。整个人的状态就是困乏、提不起劲,因为早上7:30起床,已经在处理事情上消耗不少精力了。但是我没有去睡觉,或者做闭目养神之类的行为,想着撑一撑,把这个累的感觉撑过去了,就会精神回来了。现实是,可能我货真价实睡半个小时就能恢复过来的精力,自己得花四五个小时撑一撑,才会缓过来。这个现象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今天又再出现了一次,尤其明显。所以想特地写下来,提醒自己:困了、累了、没有精力去做要做的事情了,就能闭目就闭目,能躺下睡觉就躺下睡觉!不要撑一撑!睡半个小时,还是撑四五个小时?撑一撑所需要的时间,实际上远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下午看了一篇文章,说我们一直理解的木桶理论是错的,其实是应该发挥自己的长板,这样才能装更多的水。联想到“每天三件好事”的练习,用积极正面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这样,主动有意识地去发现自己的优势,能不能成为一个日常的练习?通过过去的经验,我发现,个人优势的发现,其实是一个需要长期有意识觉察的过程,并不是说做某一套问卷就能马上觉悟起来、并刻入潜意识中。
想一下今天自己做的事情,哪件事自己觉得特别好,哪件事自己就是比别人做得快、不吃力,这里面体现了自己什么优势?
我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将天气的情况,根据地面的干湿,分成2种类型,同时针对不同的类型匹配运动方式。只要地面上是干的,就是一定要走出我们这栋楼的大门的。至于具体的运动方式,那就自由发挥,散步、健步走、跑步、骑自行车都行。这时候可能是正在下雨雪,可能是昨晚下过一场,地面上还是湿的。针对类型二,我的解决思路是:(1)出门爬楼梯,下到一层,再爬回来,不用出我们这栋楼的大门。(2)拿出瑜伽垫拉筋,连房间门都不用出了。是因为我觉得对我来说,很多行为的功效是在于保持状态的稳定,保持在基准线内,例如抄写文章、清洁房间、物品整理。“发现问题——拆解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执行”,我今年将这一套思维运用在我生活的很多个方面,确实改善了不少,这一套思路是行之有效的。我觉得,是没有去意识这一套思路的重点。这一套思路80%的核心,在于第一步“发现问题”上。人遇到某些事,感到不舒服,这是一种模糊抽象的感觉。被这种感觉萦绕的时候,容易束手无策。但是,一旦有意识地尝试着去描述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时,解题的思路就会随之而来。例如说以前我只能每天靠天决定心情,但现在,即使是阴天、雨天,我也有让自己变得快乐的办法。所以,关注自己,重视自己!不要随便用一句“算了”来搪塞自己不舒服的感觉。尝试去将不舒服的感觉,转化为一个描述性的问题。这个是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的一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