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点儿声》教学叙事
上周,我校陶欣老师在我们班上了一节道德与法制课。上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本课共两课时,陶老师执教的是第一课时。
课堂上,陶老师依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法指导学生使用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体验法等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知道了在公共场合里要小声说话,动作轻,要做一个讲文明的好孩子。
“认识噪音的危害”“做个小小的调音师”,“明辨大与小”几个环节,层层深入展开教学。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到噪音的危害,知道了在公共场合里要小声说话,动作轻;在做个小小调音师的活动中,学生分小组寻找在不同场合如何小声点儿的办法;在“辨一辨大小”的活动中,孩子们知道了说话时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逐步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
从学生的现场展示中,我们看到了,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了小声点儿的意识。但这样的意识要内化为行为,还需要在以后的日常生活去时规范自己的行为。
为此,陶老师布置孩子们课后,找找身边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小声点,并制作警示贴用来提醒自己。
第二天,我走进教室,看到有孩子把警示贴放在了桌子上,有的孩子把警示贴放在窗户上,还有班干部把警示贴用展台展示在大屏幕上……
我连趁势提醒大家在平时的聚会、早读、课间要提醒自己小声点儿。我们设计了“嘘”的手势,选了若干个“小小调音师”。那天去做操的路上,我班出奇地安静。
然而,好景不长,又有孩子管不住自己,也不听别人管了。看来,这项工作还得持续跟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