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时间之舞》嘀嗒嘀嗒,流向52.5万个未来
阅读,从欣赏书封设计开始。
一本很有设计感的书,拿在手里是什么感觉?有点兴奋,有点期待,还有一点点贪恋。
《时间之舞》外封的细节贴合书名:不同色块的水彩似乎暗喻时空的交叠,又似不同事件拼凑的人生帷幕;白色的数字如同钟盘上的时间刻度,计量着点点滴滴;偏暖色的画面中冷不丁来了点暗色冲击,似乎告诉我们人生中总有些坎坷。右上角一抹红色与褐色组成的背影,是不是暗示书中的主角呢?
橙红的内封显得十分的火热,时针、秒针与时钟刻度散乱,却又局促在一头,时间的舞蹈没有停止,由外封跳到了内封。
从未见过一本小说会在附录里提出思考题,不是一题,而是六题。它们看上去更像是一道道心灵探寻题,雀跃地问读者:如果……,你认为……?
换一个角度,这本小说是有自己阅读指南的。我很惊异这种巧妙的阅读引导,不再让读者盲目地在书中游览。所以,作者到底有什么目的?
10,20,20
时间起始于1967年,接着剧情如同一个弹跳小黑球,一跃就跨过了十年,又一跳蹦过了二十年,再一转又二十年消失了。
每一次小黑球的短暂停留,让我们窥见女主薇拉四个人生片段。这些片段有些似乎很微小,有些却又很重要。如果视为人生的命题,那么这四个命题相互关联,勾画薇拉的命运。
童年的命题“抛弃”
十一岁的薇拉,和这个年纪的女孩子一样,会咯咯咯地傻笑,会敏感地察觉一些事情。
比如回家发现只有爸爸时,通过蛛丝马迹她就断定父母又起了争执,妈妈今天不会回家。看着爸爸故作轻松地安排晚餐,她也假装毫不知情,唯有六岁的妹妹明显地不安。
薇拉在妈妈离开的两天里,表现了一个姐姐应有的懂事。为妹妹扎辫子,带着妹妹上;妹妹不舒服时陪伴着她。至少表面上,她确实照顾了妹妹。事实上,她自己也被妈妈离家而困扰,想着父母每次争执,想着妈妈的情绪化,想着爸爸的木讷。对妹妹的照顾就显得略微敷衍,毕竟她也只是个孩子。
为大人分忧,让妹妹无忧,似乎成了她的功课。巧克力布丁就是这门功课的作业,可惜她办砸了。她非常难过,眼泪在打转,口气却很恶劣,好像拼命想告诉爸爸:我就是搞砸了,责怪我吧。
温和的爸爸却想安慰她,可惜用了直男思维,“只要按照食谱来做。”这句话无异于在说:“谁让你不按照食谱来做?当然就失败了,这太蠢了。”爸爸式安慰失败,这不是薇拉想要的,于是她气呼呼地一晚上不理人,爸爸一筹莫展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看到这里,我直觉薇拉想用自己良好的表现,祈求父母不要抛弃她,即便她受不了妈妈的坏脾气,而常幻想父母离异。
青年的命题“关系”
一晃十年,薇拉乘着假期带男友回家。父母还是老样子,妹妹却是变了许多,不再是那个跟在屁股后面的小姑娘,反而冷淡得不行。
薇拉没有想到男友会求婚,她觉得她还有学业要完成。当然这也仅仅是她觉得,男友认为她依旧可以继续学业,这不存在任何问题。她没有拒绝,当然也没有同意,薇拉本能地采取躲避策略,不提也许男友就会忘了这茬。
可惜男友没有忘。假期结束离开时,男友突兀地正式向薇拉的父母提出结婚请求。妈妈的第一反应就是拒绝,“难道你要像你那些同学一样,年纪轻轻几个孩子?”“飞机上发生的事情,你都没有听过薇拉说什么,你都没有理解她的感受!”
妈妈是在替薇拉考虑,学业没有完成,外加男友似乎并不在乎薇拉的感受,但薇拉并不觉得——家里人本来就很少在意她的感受。妈妈的反对激起了她的逆反心理,这让她有种胜利感,于是这桩婚姻就在冲动之下定了。
结婚,薇拉本来是犹豫的,却一时逆反踏上了婚姻的船板……一个不怎么果决的人,冲动之下也能令人吃惊。兴许,她本身就在寻找一个新的关系来满足她内心的希望:有人在乎她。
中年的命题“丧失”
呲啦——!金属尖锐的摩擦声,车辆快速旋转,一瞬间薇拉大脑停摆,感觉自己身处一个巨大的泡泡里。而前一刻还和自己讨论孩子上学问题的丈夫,后一刻就已经毫无生气了。丧失,是这场车祸的带来的命题。
在和丈夫二十年的生活中,薇拉依旧无法勇敢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车祸前夫妻俩的对话中,可以看到薇拉略微表达观点时,就会被丈夫驳回。内心的不赞同会随着“再这样他会不开心”而退缩,薇拉一直在回避冲突。夫妻之间,总有忍让的,她这么说服自己。除此之外,她的生活还是很幸福的。
当这种幸福被打破时,生活就进入了一种似是而非的恍惚。如何面对一个朝夕相处的人离去,薇拉没有做好准备,事实上没有人能做好准备。
爸爸建议她把时间划分成一小段一小段,似乎这样就不难熬了,在一小段时间里只有自己,只专注要做的事情。
这建议对薇拉不管用,同任何普通人一样,她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消化丧失的伤痛。同任何普通人一样,过多的诉说最后也会精疲力竭,这些薇拉都在亲历。
老年的命题“意义”
原以为薇拉度过丧失的不安后,会体验一种新的生活。可又二十年,她重复着原来的人生,重复一种她认为“安全”的人生。
新的婚姻和原来的没有太大区别,丈夫是”照顾者“,她是”被照顾者“。丈夫的感受想法依旧是她关注的重点。进步的是,她更懂得了如何巧妙地将她的想法化为现实。
终究这方式过于迂回,看看薇拉的表现就知道,她总是观察丈夫的反应如何,再考虑她是不是要适当妥协。又或者,其实这种迂回正是对男性权威的一种反抗?
更大的反抗,是在一个陌生人的求助电话后,薇拉居然真的不远千里赶到巴尔的摩,去照顾一个毫无血缘的孩子——儿子前女友的女儿。
在她丈夫看来简直匪夷所思,就因为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就因为她曾和薇拉儿子有过关系?
故事到这里,似乎有点狗血,其实更多的是温情。薇拉在照顾小女孩的日子里,感受到了友善的邻里关系,看到了家庭之外的世界。这个世界,她只远远看到过,从没有踏入过。
她独自开车去陌生的餐厅,对路痴的她而言,已经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了。她发现自己完全有能力做这些事情,不用像以前那样依靠丈夫了。面对突然拿到的自主权,薇拉还没意识到它的魅力,但逐步为自己做主,她不由地快乐。
薇拉的新生活终于要崭露头角时,作者却合上了书页,而我终于不用在心里大喊:甩了你的丈夫,做自己想做的!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意义,终于不再是男人赋予。”
“为什么要重复生活呢?”
“放大范围看,我们很渺小。关注每一个时刻,也许值得一试。”
通过人物的言语,作者对“意义”的诠释如此简单而纯粹。
一念之间,微小之间
薇拉人生的前六十年,有52.5万多个小时。
每一个小时都蕴含一种可能性,在这一个小时中,薇拉任何一个行为都会将人生带入不同的境遇。
如果妹妹生病时,她关切地安抚下妹妹,稳定妹妹的不安全感,是不是成年之后,妹妹就不会是一个如此疏离的人?
如果当时她直白地告诉爸爸,“我只是想让你和妹妹吃到我做的布丁,我失败了,我很伤心。”是不是之后的人生,她都能坦然地表达自己?
如果那年暑假回家后,谈论起飞机上那个假装有枪的陌生人,她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怒,“你们难道不了解我有多么害怕吗?你们以为我说的是假话?只是个笑话吗?”是不是家里人和男友都会目瞪口呆地看着薇拉,他们是不是之后就会对薇拉更“上心”?而不是一味地认为薇拉应该怎么想?
当然这些都是假设。薇拉真正的改变都集中在2017年短短几周中,最关键的时刻不过是几个小时,比如自己开车去餐厅,比如决定继续留在巴尔的摩,让丈夫一个人回家,比如为某个秘密保持沉默。几个为自己做决定的瞬间,是薇拉真正成为自己的时刻,就像巨人柱(一种仙人掌)那样稳定有力。同时是薇拉信心的持续积累,让她最终做出重大决定。
前六十年的薇拉,为证明自己的“被看到”去维持关系,而为了维持关系又不得不体恤照顾每一个人的感受,就好像儿子前女友尖锐地批评她:假情假意地翻着花样,让每个人都安好。
成为自己的薇拉,不再为了被看到而去讨好别人,相反遵从自己的本心来体恤照顾他人,让她大为轻松——不再刻意,不再小心翼翼。她能顾及自己的感受了,不再需要照顾每个人的感受,如果有人不好受了,比如她丈夫,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地球还在转。
这样细致缓慢的变化,没有英雄式的戏剧效果,毕竟那些戏剧化的冲突与大彻大悟并不是每一个普通人能遇见的,微小的改变却是日常积蓄,每一个普通人能触手可及和体会的。
回到文章开头,作者提出了六道思考题,是想做什么?
我猜作者只是想告诉我们:在每一个不同时刻体会发生的事情,寻求不同的答案。人生的每一刻都有千万种可能。
【文/云玖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