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春/往事:大白菜的不舍情缘
大白菜的不舍情缘
文/李景春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河北石油学院读书,祖国尚未摆脱"一穷二白",又逢连年自然灾害,加上"苏联老大哥"背信弃义,断绝援助,国内外形势严峻,吃饭成了大问题,当时被定义为"非常时期",党中央号召我们勒紧裤腰带,共度国难!
社会上发明了多种办法解决吃饭问题,例如食堂烹制窝窝头用"增量法",即在蒸锅使用超声波长时间蒸制,使窝头充分渗入水分,视觉体积增大,质量并不增加;另外尽量不做干粮,常用有限的粮食熬制稀粥,多加水,可以把肚子撑起来,但坚持不了多久,一泡尿肚子又空了下来。记得我们班一次分玉米面稀粥,一个同学分到的糊糊粥里有一块"面疙瘩",他很珍惜,在碗里拨拉来拨拉去,舍不得一口吞下;当他把碗里的稀粥喝完,开始要享用这块宝贵的"面疙瘩",要一点一点地吃,但用筷子夹开一看,他懵圈了——是一块裹着玉米面的鸡粪!幸亏他先把稀粥喝了,否则他这顿饭都没法吃!
根据物质不灭定律,要真正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非找另外的粮食替代品不可。当时提出"瓜、菜、代"的方针,但很快"瓜、菜"也找不到了,只剩下一个"代"字可寻。所谓"代" ,即"代食品"有多种,比较方便易得的是玉米棒磨成粉,想象其中应该含有一定的养分。但玉米棒粉和玉米粉完全是两回事,它难吃,不消化,在肚子里反而刮掉肠胃黏膜,有的同学便秘,有的同学便血,普遍身体浮肿。
后来学校抽调部分班级停课去深山捋树叶,叫"采代食",我班也在其中。营养价值相对较高的是菠萝叶,但深山这种树较少,菠萝树叶很快就被抢光;其次是橡树叶,营养价值接近菠萝叶,但苦味太大,难于下咽。其实无论哪种树叶,营养价值都不高,而且类似玉米棒在肠胃中的负作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忽然,有个小分队经过一家农户砍收后的白菜地,发现白菜根还残留在土地里。他们把白菜根挖回来,磨碎参在玉米面里,无论做成窝头,或熬制成粥,都非常好吃,没有苦味,还有点清香,营养成分肯定超过树叶。于是我们四处寻找砍收后的白菜地,抢挖白菜根,虽然不多,我们毕竟享受了几天,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现在我不吃白菜根了,但仍然爱吃大白菜,吃饺子我主张包白菜篓馅,大白菜炖豆腐吃不够,早餐也常吃白菜心沾大酱!
作者:大庆石化退休职工 老小孩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