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北京西郊好山好水好风光
(散文)北京西郊好山好水好风光
文|01一线
北京有最古老的皇城古迹,有星罗棋布的大小博物馆,有灯火通明的酒吧商业街,有古朴与现代交织融合的胡同文化。当然,北京还有很多让人陶醉的许多生态公园和山水风光,诸如,有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玉渊潭公园、北海公园、颐和园等辽阔地带,还有京郊的百花谷、神堂峪、爨底下村、密云水库、红螺寺等景区,都是春季踏青,夏季消暑的好地方。秋天去钓鱼台的银杏大道赏银杏,去香山赏红叶,去植物园欣赏热带雨林风光,也是领略京城大都好山好水好风光的好去处。
有人说,“旅游就是从自己住腻的地方到别人住腻的地方”。这话听着似乎有几分道理。但是,好地方其实恰似名曲一样,还是走不腻、听不腻的。京都景点数不尽,过眼烟云,我不过简数最近收获的几处风景。当然,如果有机会上北京游览,天安门、故宫、颐和园和长城是必去的地方。
北京西郊,自辽、金以来一直以来都是风景名胜之区,西山以东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具有江南水乡的山水自然景观。因此,历代王朝皆在此地营建行宫别苑。乾隆时为增加玉河水量以满足京城用水需要,同时为防洪及发展西郊水稻生产,而大规模整治西山水系。人们把北京西郊一带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皇家行宫苑囿称作“三山五园”。“三山”所指香山、万寿山、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静宜园、清漪园(颐和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五园不包括静宜园、清漪园、静明园,而是另指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者合称圆明园)和畅春园、西花园(两者合称畅春园)这五座园林,因此“三山五园”实际上包括八座园林。另外一种说法则将畅春园排除在外,认为圆明园三园及圆明园附属的另外两座:春和苑和熙春园才是“五园”,因为五园及三山都是供皇帝游幸的,而畅春园是皇太后居住的。 而三山五园最早的记录是在英法连军火烧圆明园的那一年,《卜竹斋文集》中有写“九月初,夷人烦五园三山,圆明园内外胜景,悉成微烬矣。”这句话就是最早关于三山五园的记载。所以还有最后一种说法认为三山五园应该为: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
三山五园都是我们国家历史遗留的瑰宝。这里不仅风景优美,建筑气势磅礴,更是象征着我们国家古代工匠的完美技艺。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位中国古典园林之首。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昆明湖原来是一个由泉水汇聚而成的湖泊,叫西海,面积还没有现在的一半大。到了乾隆年间修建园林的时候,将这里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今天的湖泊。据说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时期,云南滇池有个小国叫做昆明国,汉武帝为征伐那里,在首都长安开凿了一个仿滇池的昆明池,操练水军。乾隆皇帝根据这个典故,将西海改为昆明湖,并效仿汉武帝在这里演习水师,这就是昆明湖名称的由来。
早在元明时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今之万寿山,元朝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学家郭守敬开挖通慧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注入宫墙,接济漕运,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由此至明,环湖先后建有多座颇具影响的寺观,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规模最巨,楼宇恢弘,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鱼垂钓。明朝时,瓮山泊改称西湖,“环湖十里,为一郡之胜地”。每年桃红柳绿时,京城百姓扶老携幼,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曰:“耍西湖景”。时人尚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
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颐和园成为了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1900 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 ,颐和园再遭洗劫,1902 年清政府又予重修;清朝末年,颐和园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绪在这里坐朝听政、颁发谕旨、接见外宾。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颐和园以西山群峰为背景,建筑群与山湖形势融为一体。全园分3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玉澜堂、乐寿堂为主体的帝后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的风景旅游区。皇家建造这个颐和园,想象皇帝是在自家门口游江南了。
我曾于2006年9月16日上午和2014年11月21日下午有过两回游览颐和园的经历。由于搭乘的公交车不同,前后形成了两条不同的游园的顺序。前一回我是从颐和园的正门东宫门进园,从北宫门出园,由低处向高处行进;后一回是是从北宫门登园,居高临下,饱受山色湖光,有威风凛凛之感。站在闻名遐迩的万寿山,我们可以看到颐和园的全部风景,郁郁葱葱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秋去冬来,这里既能锻炼身体,又以欣赏到两边的景色。随着天气的变化,四季的不同,而不断变化,随手用手机拍下来,积累多了。没事看看却也别有一番味道。两次的游历,让我寻找到了一条好的步行健身路线,从新建宫门进,沿着西边,一直快步走到北如意门,然后漫步沿着西堤回到东南角门。一路上,不同步速的人络绎不绝。看来喜欢这项活动的大有人在。
2014年11月21日那天,早上起来,感觉神清气爽。又是坐公交,又是坐地铁。先是计划去参观鸟巢和水立方。可是,不巧奥体中心封闭正在检修,转来转去便到了颐和园北宫门。
在我的记忆里,前回去游览颐和园,进了东宫门,过仁寿殿,过德和园,向往昆明湖、铜牛、十七孔桥、玉带桥、佛香阁、石舫等等。沿着湖边往北边走,赶上什么就拍上几张。驻足德和园,在这个院子里,想象春天会盛开玉兰花。慈溪老佛爷的小名叫做玉兰,所以颐和园的这些玉兰花于是得宠。而我这次重游的这个季节里,只是光秃秃的树杈子了。据说,颐和园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每年的3月,上一年的芦苇还在风中摇曳,迎春,山桃、玉兰,干枝梅等陆续的开了。湖水清澈,细柳抽芽,湖面上水鸟游动,迎接着各方的游人。然那会,从佛香阁登高远眺,别有一番风情。有美丽的昆明湖以及在湖上的游乐的人们。而在大门前的牌楼处,我曾蹲在下面给一些游客拍照留念。这里有云层、有倒影、有鸳鸯,我也就多拍了几张。石舫靠近颐和园的北头,再往后就到了后来建筑的“苏州街”了。
这回从北宫门进去就是一座桥,桥底下是苏州街。苏州街沿水两岸都是店铺,感觉没什么花头。匆匆看过后上山。这一带的山势不高,景色不错,历史轨迹犹存。从四大部洲上去到了众香界,没找到路就下山了。翻过山,颐和园湖面引入眼帘。下山,跑去石舫绕了一圈。
之后,来到颐和园长廊。这个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颇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典的情节。
沿湖跟着旅人一路走过、驻足和观赏各处景点,一路拍照留念。从排云门登上了佛香阁和宝云阁,下来后,一路走到东门。
此刻,山上夕阳西下美不胜收。赶在闭园前,我加快脚步赶往十七孔桥和湖心岛上那边游览。
颐和园里有好些座桥,除了负盛名的十七孔桥和玉带桥,还有许多座叫不出来名字的桥。有些桥上还建有亭子,这是歇脚观景的绝佳之地。坐在桥中亭上,四面都是美景。在近处,一汪湖水里铺着成片的碧绿荷叶,偶尔有游船闯进荷花荡,这才知道原来荷叶里还藏着航路。在远处,大朵的流云缓缓行过天空,隐没于群山之间。更美妙的是黄昏时分,暧昧的暖光降低了景物的像素,让山水花鸟都隐去了其构造细节,而只留下几笔轮廓和线条。这种转变就像一幅细致入微的工笔画变成了泼墨山水画,简则简矣,却更有道不尽的妙处。
颐和园的面积很大,半天的时间游览不完,只能看看重要景点,如果想深度游,非得一天不可。
这里的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
从湖心岛反观对面,有点布达拉宫的气势。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至14000万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万寿山是游览区。后山后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朝三大戏楼之一。
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个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在西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东宫门在颐和园最东边,也是颐和园的正门。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颐和二字则取颐养精神、心情平和的意思。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在东宫门外,有一座“涵虚”、“罨秀”的牌楼。其中涵虚的意思是天地开阔,山清水秀,包罗万象。罨秀是有捕捉美丽景色之意。
在我国古代,有首诗曾经写到“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在游览仁寿殿后的假山中,便能体会其中的含义。这里运用了我国造园艺术中的抑景法。开始,这里好像已经没有路可以走了,可是随着不断的前进,豁然开朗,在我们前面有出现了一碧千倾的昆明湖。
颐和园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