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例:尿结石,可能是肾阳虚!一张方子,让我醍醐灌顶

本文理论依据:《伤寒论》、《张仲景医方精要》、《医学心悟》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人说,你们中医其实就是在吃“祖宗饭”!都什么年代了,还抱残守缺,拿几千年前的道理说事儿。

对此,我想说,不是我们中医人喜欢拿古人的经验说事儿。而是古人的经验的确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即便是现在也有用武之地。

来,看一个故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性朋友,是一个农民,年48岁。什么毛病呢?尿结石,腰疼两年了,主要就是左侧。这两年来,他做过影像学诊断,确诊为左输尿管结石,用过很多的药材,包括中药、西药、中成药,都无济于事。他曾经连用利尿通淋中药30多剂,无效。

  

后来,给他疼的呀,实在没办法了,找中医到家里来看。

中医师来了,发现患者蜷缩在墙角,身体瑟瑟发抖,盖着厚被,下肢不温,摸上去发凉。仔细查看,发现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后来,中医师给开了一个配伍——桂枝12克,炮附子10克(先煎),牛膝15克,琥珀3克(冲服),金钱草50克,海金沙20克(布包煎),石苇15克,车前子15克(布包煎),生姜3片,大枣5枚,甘草5克,水煎服。

结果怎么样?药用第五剂,当天晚上,患者忽然觉得尿急,结果排尿的时候排出结石1枚,大约是2×0.8厘米大小。顿时,患者之前的疼痛全部消失。第二天,到医院拍片子,发现阴影消失了。

这是我在从前经方研习班上学习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说的医案。我当时听完啊,豁然开朗,有醍醐灌顶之感。

这是怎么回事啊?我告诉你,这个人的问题,在于肾阳不足。

肾阳不足,也会导致尿结石吗?当然会啊。肾阳虚弱,肾气不足,无法鼓动尿液顺畅排出,于是积聚成结石。也就是说,这样的人,肾的动力不足啦,阳气少了,尿液中砂石得不到排泄了,故而发病。

  

怎么知道患者肾阳不足啊?很简单啊,舌淡苔白,脉象沉涩,下肢发凉,全身畏寒,这就是肾阳虚之象啊。

对这个问题,我觉得要特别注意。现在有不少人觉得,尿结石,一定是有湿热,有热邪。是热邪,把津液灼伤了,于是沉淀出了结石。这个想法有道理。因为临床的确有很多尿结石患者,属于下焦湿热证。但是,事情不完全是这样。也有很多尿结石患者,他们的问题是虚证,属于肾阳亏虚,无力排泄尿中砂石,积寒成滞。这一切,老祖宗们早就有表述。《医学心悟》就说:“然淋有六种,一曰石淋,下如砂石……六曰冷淋,寒气坚闭,水道不利,其症四肢厥冷……”。

这个时候怎么办啊?就得以温补肾阳为基础了。

  

医案中的配伍,用的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头记载的“桂枝附子汤”。原方配伍,就是桂枝、附子、甘草、生姜、大枣。原方是治疗正气虚弱、风湿相搏而导致肢体疼痛的。用在上面病人身上,道理就是用附子、桂枝温阳,用生姜大枣鼓舞脾胃,这是基础,然后用牛膝、琥珀活血化瘀,金钱草、海金沙、石苇、车前子利尿排石。这就是基本思路。

现在,我回到开篇的问题——尿结石源于肾阳虚,也就是所谓冷淋,这是古人早就看到的问题。你说古人说得对不对?对啊。我们在现代中医临床里面确实看到了。我们用古人的指导思想,用古人的配伍来调治,确实取效了。既然取效,就不能说古人的经验、见地没价值。

另外,我建议有尿结石问题的朋友,如果自己感觉也手脚不温,疲惫乏力,要考虑是不是肾气、肾阳不足。你可以没事儿艾灸肾俞穴、命门穴。这是可以温肾益肾的穴位,帮助你温阳。等你的肾有力气了,阳气足了,结石也就有可能解决了。

文中方药配伍,非专业人士要在专业指导下借鉴应用。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