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观古人墨迹中落于实处的用笔小动作,你的收获绝对会更多

刘熙载《书概》中说:“张文史(张旭)书,微有点画处,意态自足,当知微有点画处,皆是笔锋实实到了。不然虽大有点画,笔心反而不到,何足之可云!”

“大有点画”指简单的笔腹按下。能按不能提,提而锋不立,笔画再大,也是笔腹形成的虚浮呆滞形象,而非锋端真力贯注的坚实笔质,细审王羲之行书诸帖,褚遂良《阴符经》,赵孟頫行楷书墨迹,皆是如此!——“笔锋无处不到”。

在书写的过程中,任何一点一画,从始至终,四面八方,都应是笔锋行走形成的。

如:写一点,笔尖着纸后,笔肚往下按,这时候还须按中有提,使笔锋走到原笔肚按下的位置,使笔力充分作用于纸面,这样才能得到一个收笔处坚实凝重的笔触。

王羲之诸帖,每一字每一点画,笔锋都能够实实送到笔画最后。大多数人的书写总是笔肚子到笔画最后,笔锋没有送到最后,这样的笔画收笔处线条显得薄弱,笔力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充分作用于纸面,笔画显得飘浮呆滞。

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笔锋实实送到最后,笔画到哪,笔锋送到哪,这样线条才会实。

想要笔锋无处不到,关键在于能够立起笔锋,调动毛笔笔锋的弹性,因势利导。

这些立锋的小动作能够起到调锋的效果,在书写过程中还需要做到步步调锋,将笔锋调整回中锋状态。

当然立锋的关键在于调动毛笔笔锋的弹性。毛笔笔锋在向下按的时候根据毛笔特性毛笔会有一个回弹的力,将笔锋恢复到圆锥状,这就是笔锋的弹性,在书写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笔锋弹性,将笔锋快速调整回中锋状态。

大家私下可以试试,将笔按下去,然后快速弹起,看看笔锋能否迅速恢复到圆锥状,如果不能,那就得按得太过,按到笔肚或者笔根处了,尽量运用到笔锋部分去尝试。

好了,总结一下今天的文章内容:

第一、笔锋要做到无处不到。

在书写过程中每一笔一画,笔锋都要送到笔画最后,不要只是笔肚到,而笔锋不到。使笔力充分作用于纸面,从而使线条坚实有力。

第二、立锋——调动毛笔笔锋弹性

立起笔锋,调动毛笔自身弹性达到调锋目的。使其在书写过程中能够做到时时调锋,使线条厚实饱满有质感。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

我们下期再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