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芳张家大院主人家世揭秘②——王、樊《贤明善士张镒》及简议

胜芳张家大院的主人是谁?目前,一般以为是清末民初的张鎰。此说来自何处?不能确知。经查,王乃让、樊文稷两先生所撰《贤明善士张镒》一文说得较为清晰与全面,此文收于樊文稷先生主编的《霸州历史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名人卷》一书,现全文引录于下:

张镒,字葡之,号仲金,河北省霸州胜芳镇人,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逝于民国末年,是光绪年间秀才,后捐贡军费得山东补用县丞。入仕后,政绩卓异,得督、抚大员累次保荐至同知(府衙副职)、知府、分省补用道员。曾任直隶臬署、藩署特别委派专员,山东巡抚衙门文案,山东商埠局会办,津浦铁路总收支。他一生热爱家乡,为胜芳的文教、民生、救灾等公益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被朝廷奖戴花翎、奖授二品衔。是胜芳八大家中张氏的代表人物。

张镒家世居霸州胜芳,因胜芳历有车船水旱码头之利,其前代多从事商业和运输业,家境逐渐宽裕。到道光十年,买下了现在胜芳的旅游名胜“张家大院”,遂以为寓宅。由此可见,在道光年间,张家已是胜芳财力超群的富绅大户。

张镒幼年读书,二十多岁考中秀才,后考举人,考了几次也没考中。这时正是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之时,国家急需用钱,而财政收入却日益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不断“开捐”,也就是说朝廷明令号召民间富户为解决朝廷的困难,向朝廷“捐献”一定数量的银钱,朝廷为“奖励”这种捐献,奖给捐银者一个官衔。张镒既屡考不中,还想出仕为官,一伸大丈夫之志,就出资捐了一个山东省候补县丞,就是山东省副县级官员的任职资格,但需要去山东排队等候,什么时候副县级官员出现了空额,再按前来后到,出身高低,人脉软硬,依次序递补。张镒在候补期间,没有得到正式出任县丞的机会,但他受上级的委派出任过一些临时性的职务,比如巡查河工专员,查核税务委员等。在这些临时性职务上,他工作积极,政绩实出,得到上级表扬,并向朝廷保荐其晋升职衔。这样由县丞升为同知衔、由同知升为知府衔,由知府升为“分省补用道”。在这些职衔中,县丞、同知、知府,都是在山东省任职的资格。而“分省补用道”就不只限于山东,而是一个在全国各省区任道级官员的资格。这样,张镒就从山东回到家乡直隶(河北、天津、北京)来候职。

他在直隶候补,得到的第一个委任是以道台身份校阅北洋陆军第四镇。当时清朝政府编练的北洋新军共有六镇,一个镇兵力是一万两干,相当于后来的师。张镒受委校阅,就是去视察军队的训练是否严格认真,检查其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观看其军事演练,是否合于实践,了解部队的官兵是否忠于朝廷。张镒在这次校阅中异常认真,校阅后写的报告让上级非常满意。而后张镒又被直隶臬署、即省级最高司法部门委派过临时差事,被藩署即省级最高行政财政部门委派过临时性差事。在四十岁时正式出任过山东省巡抚衙门的文案,山东商埠局会办,津浦路总收支。这后三个职务都是有固定任期的实职官员,不像其先前都是临时性委任的差事。

张镒在山东,河北为官多年,看惯了官场的尔虞我诈,钱权交易,感知了朝廷的腐败,和内幕的丑恶,深感为官之途无法中自己救国救民之志,遂对官场产生了厌倦之情,四十多岁上辞职,在天津办起了实业。

张镒在山东任职的商埠局会办、津浦铁路总收支等,都是经济管理方面的官员,这使他在实业经营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聚集了广泛的人脉。因此在实业经营方面颇为顺风顺水,再加自己不畏艰险、不辞劳苦的努力经营,不到十年,就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在天津己居于大富之列,但他从不贪图享受,也不在同乡中张扬,也没有为子女购置多少房产地业,而是把大量的资金存入银行,准备为家乡做些善事,以圆其救国救民之夙愿。

民国初年,张镒怀着救国救民之心回到胜芳,住在祖上遗留下来的张家大院。联络胜芳本地乡绅,兴办公益事业。据记载。从民国六年至十八年,为救济受灾无食的乡民,他一家就开设“粥厂”七次,累计耗资数干银元。在他的带动、组织下,胜芳士绅亦多有开粥厂济贫民的善举,使成千上万的饥民得以存活。

民国九年以后,连续九年干旱,中亭河水逐渐干涸。很多过去吃河水的居民转变为吃井水。当时胜芳只有三口水井,即南浮桥头的南井,孟家公馆后身的北井,和现在胜芳中学墙外的东井,整个西部则无井。这些井都是早年土法打的只有两三丈深的浅井,靠这三眼浅井,供应胜芳数万居民,显然是杯水车薪,每口水井旁边都排着等待挑水的长龙,打一桶水需要等半天。面对乡亲的困难,张镒毅然独自出资近干银元,聘请天津钻井勘探队和技师,用当时最先进的西洋方法,在西部“万选堂”外,用钻井机打了一口深几十米的机井,当时被胜芳居民称为“洋井”。洋井有机器抽水,出水量大,供应充足,解决了胜芳西南部乡亲的饮水困难,乡民无不称颂其德。民国九年,为助文安县重修县志,张镒捐款五百银元。

民国十三年,为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为打破封建传统,使广大的中国妇女走上自新、自立、自强的道路。张镒决心兴办女子学校。命名为“万选女子学校”,其意为进入该校者,都是千里挑一,万里选一的优秀精英女性,都会有远大的前程。据《仲金捐资兴学碑》记载,张镒把在天津办实业和几十年为官积存下来的钱都用于买地、建校舍、买教具、聘教师,先后投资四万余银元。来校求学的女性,不仅有胜芳人,还有临近各县之人。碑文记“四乡临邑,闻风贫笈来集,先后卒业于校者,濒千人,可谓盛矣!”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检察院检察长贺龙元帅夫人薛明,就是该校毕业生。现在的胜芳镇河南派出所及周边房屋,就是当年万选女子学校校址。至今还有部分房屋没有翻盖过,仍保有女校之原貌。

民国二十三年,军阀混战,政局大乱,再加上积年以来,不是水灾就是旱灾,外加虫灾,霸州及周边各县,饥民成群,有不肖者则沦为匪盗。胜芳南部是百里大苇塘,北部是水网沼泽,正是匪盗栖居之地,经常有小股土匪进镇来抢掠百姓和商家。胜芳乡绅议定在胜芳周边修建土城墙,建保卫队防守。张镒带头捐款两干银元,是乡绅中捐资大户,为全镇的安全做出了贡献,广得乡民称赞。

张镒生于大富之家,自己又善经营,积下万贯家财,而本人生活简朴,不慕宴乐,不尚奢华,就是祖传的住宅张家大院,也是因事故才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进行了小部分修建。而把大量钱财用于赈济灾民,兴建学校、为民打井等慈善事业,胜芳人都说他因做慈善事业把所有的积蓄几乎消耗殆尽。在其逝世后,胜芳乡民特为此一大仁大善之人树立了一块纪念碑。

《贤明善士张镒》一文的作者王乃让、樊文稷两先生是均深谙胜芳与霸州的历史。尤其是王乃让先生多年生活在胜芳,曾任胜芳镇史志办主任,是新中国建立以后最早从事胜芳古镇历史文化挖掘与保护的人员之一。因此,他对张家大院主人张鎰的介绍绝大部分是可信的。

但是,此文的说法依据来自何处?是史料,还是传说?如果是史料,现在在哪里?似乎已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张鎰“捐贡军费得山东补用县丞”并由之步入仕途,是在1900年庚子事变之时,即光绪二十六年,此后时间不长就进入至宣统年与中华民国时期,现可供查阅的资料非常少。

张鎰本是光绪年间的秀才,其所以能步入仕途是因为“捐贡”数目不小的军费;而且据王、樊之文所说,张鎰所有的张家大院是“祖上遗留下来”,那么,在张鎰之前,张家应该是已经成为当地的显族;否则,则既不可能有张鎰的入仕与他的很多义举,也难有属于他的张家大院。王、樊之文仅仅告诉了我们张家大院曾经属于过张鎰,但并没有说出他为什么会有,是从何处传来,乡下又可能传给谁,这些都有必要进行深入地探讨。

谜团颇多,欢迎读者参与讨论,并提供相关信息与材料,下文后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