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沙雕"翻译,看得我想打人。。。

有一位读者刷朋友圈刷到一个叫"Plum"的品牌,中文翻译为“红布林”,这条广告引发了他的一番思考。

首先表扬一下这位"生活的有心人",刷个朋友圈还能有这样的观察和思考,值得大家学习!

他问了我一个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

普普通通的李子,改名成“布林”或“布朗”后,似乎一下子高端大气上档次了,价格也翻了好几倍。看来一个好名字是多么重要!

无论是国内产的“李子”,还是进口的“布林”,都是同一种水果,英文叫 plum。之所以翻译为“布林”或“布朗”,就不得不提到到香港人了。

正如上面这位同学所言,在粤语中,plum 的前半段"p"类似"布",后半段"lum"类似"林"或"朗"。

所以,plum 叫“布林”或许有点道理,但 film(胶片) 叫“菲林”说不过去了,"fi"确实类似“菲”的发音,但"lm"跟"林"完全不搭界,中间塞了个并不存在的元音。

香港一直以来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也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大陆的中转站。很多国外事物在香港直接音译一下就拿过来用了,而这些“港译”再传到大陆,成为了所谓“很洋气”的说法。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有关水果的例子--"蛇果"。

我曾经认为“蛇果”跟圣经、跟原罪有关。据说,亚当夏娃是在蛇的引诱下吞食禁果,犯下原罪,所以我认为那种又红又大、看着诱人的苹果可以被称为“蛇果”。

后来我才发现,这完全就是 YY。“蛇果”其实是“红地厘蛇果”的简称,而“红地厘蛇果”是香港人对 Red Delicious Apple(红色美味大苹果)的“音译”。知道真相的我简直想打人,这也忒没文化了。

“港译”在我们生活中已无处不在,我们也丝毫不觉得有违和感,比如:

车厘子(cherries)、三明治(sandwich)、曲奇(cookie)、华夫饼(waffle)、蛋挞(tart)、奶昔(milk shake)、吞拿鱼(tuna fish)、三文鱼(salmon)、披萨(pizza)、芝士(cheese)…

你是不是瞬间觉得香港人对吃货的贡献很大啊~

除了上面提到的食物,咱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说法也都是从香港传来的。

你知道吗,“时髦”这个词竟然也是从香港流传到大陆的“舶来品”,源自于英文“smart”,大家读一读,是不是很像?类似还有“摩登”,来自于英文“modern”。

大家一定见过餐厅门外放的“代客泊车”的牌子吧?这个耳熟能详的词也是经由香港传到内陆的英文。“泊车”中的“泊”就是“Park(停车)”的粤语音译。

因为看不懂这些“港译”,我还曾经闹过很尴尬的笑话。

记得早些年去香港玩,有一次我在餐厅想点一个冰激凌,看到菜单上写了两个非常奇怪的名词:一种叫“士多啤梨”,另一种叫“云呢嗱”。

我当时脑海中就三个字母:WTF

我只能厚着脸皮问服务生“士多啤梨”和“云呢嗱”到底是什么鬼?他笑着解释说,“士多啤梨”就是草莓口味(strawberry);“云呢嗱”就是香草口味(vanilla)...听完,我又想打人了。。。

另外,香港的路名都是音译,比如 TVB 里经常出现的几条路:

荷李活道:Hollywood Road

窝打老道:Waterloo Road

摩理臣山道:Morrison Hill Road

弥敦道:Nathan Road

轩尼诗道:Hennessy Road

我认为最奇葩的当属香港上环的“必列啫士街”,看到它的英文又让我想打人

: Bridges Street。

香港人对国外人名的“音译”也是够沙雕,看一拨:

我们熟悉的 NBA 球星乔丹、勒布朗;足球明星罗纳尔多、内马尔,在香港人口中变成了:佐敦、雷霸龙、朗拿典奴、尼马。

最后这个名字简直碉堡了,大家可以猜猜这是哪个外国大明星:

“碧咸”。

上篇:香港话里的“干邑,花生騷,拉闊,梳化”什么意思?

推荐:日本新年号 | 这两个汉字让网友脑洞大开!

打卡:"它有什么用途",英语怎么说? | 1分钟英语

侃哥王牌"外刊精读课" !
(0)

相关推荐